关于5G 时代智慧诊疗系统的出现与进化探究
2020-12-05晏德宝
晏德宝
(重庆市万州区五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重庆 404000)
0 引言
当前的医学诊断治疗系统均有患者排队问题严重,检测检验报告出具不及时且常有延迟,对于外地患者、老人、农民工等少数知识能力有限的少数弱势群体,如何利用现有的技术并结合5G 未来的应用场景来解决当前面临的诸多问题,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1]。
现在正是5G 发力的时代,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开端,新的学科,新的研究将不断地出现和发展。图像识别、智能分析、先进传感器、语音识别与对话、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崛起,使得机器能完成越来越多只有人能完成的任务[2]。例如天眼系统,能实时识别人的身高,外貌特征,车辆特征等;各种语音助手系统已经能够识别语音的含义并作出正确的动作;各种拟人机器人也越来越逼真,越来越智能。那么在医学界是否也能产生一种系统来辅助或者部分取代医生的作用呢?经研究时机已经成熟,产生这种系统所需要的基础技术手段已经具备,适用的医学理论也已经存在,本人坚信在不远的将来,这种智慧诊疗系统一定会突然之间出现在公众的视野,然后伴随着大众的质疑和猜忌一路发展和进化[3]。
1 智慧诊疗系统及其作用
经研究智慧诊疗系统就是一种能够像现实中的医生一样给病患看病,治病的一种设备,这里咱们姑且叫它“智能医生”。智能医生能像我们日常看病一样,观察病人的身体特征,了解病人的病痛,分析病人的病因,病位,并为患者提供最适合他本人的精细化的治疗方案、药物以及饮食方面的禁忌等。同时做到非常的人性化,像每位患者的家庭医生一样关怀和照顾病人。如果未来智能医生能够实现小型化、家庭化、社区化,那么智能诊疗系统将能减少个人的治疗支出、减轻从业医生的工作负担,同时将可靠的,先进的,优质的医疗知识辐射到医疗资源匮乏的乡镇地区,帮助更多的病患[4-5]。
2 智能医生的医学理论支撑及如何实现治病救人的功能
经研究目前我们日常生活中,不管是中医也好西医也罢,看病的模式都是一样的:医生先了解病情,推断出大致的病因,病位,然后通过关联的生化指标来确诊。经研究这种模式就是:医学经验+生化指标。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中西医结合。中医西医各有特点,各有优势。中医是我国医务工作者积累了数千年的医学经验,它是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的医学,它由表及里,借由人体的各种表象,分析病机及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的变化,判断邪正消长,进而得出病名,归纳证型,以辩证论治。中医更注重人的整体性,利用人体自身的免疫体系和调理机制来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西医是建立在近代人体解剖学上的医学体系,采用很多具体而详细的生化指标来确定病症,它更注重局部病症的消除。在我看来,中医是一种更自然,更符合人类生存意义的医学体系。所以我认为在智能医生诞生之初应该是以中医理论作为核心医学理论,同时辅以西医的各种生化指标的判定来更准确,更精细的诊断病情[6]。
经研究中医作为核心医学理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医是实践医学,是通过数千年的临床积累出来的医学经验。既然是一种经验,它就更容易引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分析等技术手段,使得机器也能学习这种经验。同时机器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可以互联,也就是说同一时刻智能医生能给很多个患者看病,那么它将会比人类更快的积累临床经验,从而达到神医扁鹊所说的“上医治未病”的境界。
为了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智能医生应该有一个强大的大脑。这个大脑应具有超级大的容量,能够记忆每个病人的身体特征DNA 序列,从出生以来的病史,各种疾病的症状,各种疾病的治疗方法、适用药物。它还应具有超强的AI 算法,能够分析病人的各项数据,例如身体指标、体温、图像、语音、生化指标等,从而判断病人的病因,病位,给出治疗意见。最后它还应具备超强的关联算法,能总结分析同种疾病易发季节、人群、甚至对应到某段基因上,在未来某个人一出生,智能医生就能根据他的DNA信息推断出他未来可能的患病风险,及时预防,真正成为治未病的上医[7]。
智能医生有了大脑,就需要感觉系统来支持它的大脑。感觉系统如何划分?中医理论主张通过“四诊”及“望闻问切”四诊和参的方法去探求病因病性病位。那么我们就根据四诊不同的需要来划分感觉系统,从而设计不同的设备和传感器。
3 “四诊系统”展望
望诊——即观察患者的体态、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性。为了实现望诊,智能医生必须有一副具有立体视觉和超高分辨率、高色感的图像感知系统。目前的图像识别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已经能够胜任人脸识别,交通违章监控甚至网络鉴黄等工作,如果将这些技术活用到医学上来,教会智能医生看病、看CT照片、超声波图像等都不是问题。
闻诊——听声音、闻气味。这里的听声音不同意听语音,而是听心跳,听呼吸音,这就需要智能医生具备一个灵敏的振动传感系统。闻气味就要求智能医生具备一个灵敏的气味分子分析系统,这个系统是我认为目前最难实现的系统,第一它要求精确,第二它要求迅速。在日常使用环境下,环境空气流动大,不容易采集气味分子供设备分析,不过我相信在科技在发展,不久的将来,智能医生的鼻子一定会很快出现[8]。
问诊——询问患者的症状,以分析病位,病因。为实现问诊,智能医生需要一个强大的语音系统,能够诱导患者详细地叙述自身的感觉、不舒服的部位、程度,得到足以分析病情的信息。智能医生不仅要能精确地识别病人自述中的关键词,同时还要人性化表现出家人般的温度。
切诊——用手触按病人的身体,藉此了解病人的病情,而切脉为切诊的主要方法。脉搏它实际上是人体表可以摸到的动脉搏动。为了实现切诊,智能医生需要具备一个灵敏的振动传感系统,这样一来就和闻诊中听声音的振动系统重合了。而从技术手段上讲,我更愿意将闻诊中的听声音与切诊合并为一个系统,而闻诊只留下嗅觉系统。这样一来,智能医生的“手”不仅可以听心跳,听肺音还能够摸脉搏识脉象[9]。
四诊是中医获取病情,探求病因,病理的基本手法。智能医生有了四诊系统再结合它的超强大脑,就可以做到辩证施治。在智能医生出现的初期,在不依赖生化指标的情况下,就可以做到满足日常疾病的诊疗。中期,智能医生在结合生化指标的情况下能够诊疗一些重大的疾病甚至疑难杂症。同时智能医生作为一个整合系统,能够积累超级大量的数据,数据的积累就可以促使质的变化,使得智能医生能够迎来2.0 版本。这时,智能医生已经可以诊疗人类所出现的全部疾病,甚至指导人们的生活,减少人们生病的机率,真真正正实现上医治未病的理想[10]。
4 结论
5G 通信、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超级传感器等技术在不断地发展和进化。孕育智能医生的温床已经出现。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众多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智能医生一定会出现在公众的视野,它将伴随着人们的震惊和质疑一步一步地发展和进化。那个时候科幻的医学舱将变为现实,人类将能够活的更健康更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