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孕产期保健管理在新生儿出生缺陷中的预防价值探讨
2020-12-04龙碧娟黄劲柏吴志群叶永娜
龙碧娟,黄劲柏,吴志群,叶永娜
(广东英德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保健部,广东英德 513000)
新生儿出生缺陷特指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出现功能或解剖学结构方面的异常;新生儿出生缺陷是导致幼儿死亡或终身残疾的独立临床风险因素[1-2]。初孕妇由于保健知识的匮乏以及对分娩认知不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新生儿出生缺陷的概率高,如何通过有效的形式加以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研究将以2017 年1 月至2018 年3 月科室接收的400 例初孕妇进行分组研究,以剖析个体化孕产期保健管理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7 年1 月至2018 年3 月接收的400 例初孕妇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首次怀孕且单胎妊娠,年龄≥20 周岁,孕妇本人具备正常的沟通交流及阅读能力,对于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调查。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孕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 例。2 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2 组初孕妇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孕产期保健管理,根据孕妇不同孕期阶段,实施相应的健康知识宣教,包括发放健康手册、影音资料播放或小群体讲解等形式,内容主要以孕期饮食要点、合理运动、遗传病资料评估、孕前健康状况评估、用药指导、妊娠生理知识、心理咨询、超声筛查的意义等[3-4];对于妊娠≥41 周的孕妇增加引产、肛门检查、阴道检查知识讲解以及分娩过程中的配合要点、母乳喂养知识以及产后注意事项。
观察组实施个体化孕产期保健管理,在实施常规孕产期保健管理的基础上,根据孕妇的产前筛查及B 超检查等情况,针对新生儿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实施一对一指导,分为三个阶段:(1) 一级预防,掌握孕妇本人的生活饮食习惯及生活环境等情况,根据产前筛查等资料判断孕妇娩出正常胎儿的概率[5];深入指导,对孕妇生活中的不良生活及饮食习惯予以纠正,并采用表格填写的形式,了解孕妇本人最希望获得的知识;指导孕妇增补叶酸,孕前3 个月开始每日服用小剂量叶酸增补剂,后结合孕妇的个体检查结果有针对性的增补叶酸[6]。(2) 二级预防,加强孕期保健,做好控制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通过B 超等检测手段了解孕妇及胎儿的具体状况,指导孕妇在18~24 周分别进行一次B 超、血尿常规、妊娠期糖尿病筛查,孕晚期进行1 次B 超检查、血尿常规检查以及2 次常规产检;若结果提示新生儿出生缺陷风险高,则指导孕妇进行遗传咨询[7]、羊水穿刺乃至终止妊娠等干预,并随访至妊娠结束。(3) 三级预防,新生儿出生后进行全方位的检查,及时发现异常并给予相应的治疗;如新生儿出生后3~7 d 进行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筛查[8];3~5 d进行听力损伤初级筛查,若未通过则于出生后42 d 进行第2 次筛查;髋关节发育不良在出生后4 个月内进行筛查,筛查异常新生儿转为定期随访。
1.3 评价指标 (1) 比较2 组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率,包括产前检查、叶酸补充、微量元素补充、潜在危险症状、自我检测五个主要项目,单项满分20 分,评分≥15 分认定为掌握;(2) 比较2 组孕妇的孕期保健行为符合率,包括产前检查、补充营养素、遵医用药、合理搭配膳食、合理运动、主动获取保健知识六个项目,单项满分20 分,评分≥15 分认定为符合;(3) 随访至新生儿娩出,比较2 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兔唇、唐氏儿、先天性心脏病、地中海贫血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 组孕妇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率比较 观察组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 组孕妇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率比较[n (%)]
2.2 2 组孕妇孕期保健行为符合率比较 观察组孕妇的孕期保健行为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2 组孕妇孕期保健行为符合率比较[n (%)]
2.3 2 组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 对照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6.0% (12/200),观察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为0.5% (1/20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02,P=0.0282)。
3 讨论
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同时也符合政府制订的“优生” 政策;现代医学发展证实,通过科学的防控能够有效抑制大部分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但须认识到的一点是,相比于欧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育龄人群对于新生儿出生缺陷的预防意识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9-10]。尤其是对于初孕妇而言,不仅孕期保健知识相对匮乏,同时多数孕妇还存在侥幸心理[11]。本研究重点探讨了个体化孕产期保健管理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结果显示观察组孕妇的孕期保健知识掌握率及行为符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提示该方法能被绝大部分初孕妇所接受,并达到预期效果。
在具体实施方面,分为了一级、二级、三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意义在于病因预防,通过对孕妇本身生活状况的了解,辅以科学的干预手段,提升孕妇本身的相关知识储备,帮助其树立健康的孕期生活及行为习惯,提高其机体健康状况,该环节也被认为是新生儿出生预防三级预防中最为关键的一环。经分析,孕妇吸烟、酗酒、不科学用药等行为方式,均是导致胎儿发育迟缓、流产及其他出生缺陷发生的独立风险因素[12]。二级预防被称之为临床前干预,通过羊水染色体检测及B 超等科学手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从根本上延缓或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避免初生婴儿受到损伤。三级预防为临床干预,对既已筛查出潜在风险的胎儿采取及时有效的干预手段,减轻或避免新生儿健康状态的进一步恶化,并结合孕妇本身的实际情况作出科学的指导。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缺陷率0.5% (1/200),对照组新生儿缺陷率6.0% (12/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个体化孕产期保健管理对于预防新生儿出生缺陷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对孕妇实施个体化孕产期保健管理,可有效提高孕妇的孕产期保健知识,进而改善其不良生活行为习惯,最终有效控制新生儿出生缺陷的发生,值得借鉴并予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