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SCT在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2020-12-04余金超吴树剑

沈阳医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鞘瘤长径平滑肌

余金超,吴树剑

(1.宣城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安徽宣城 241000;2.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胃壁内肿瘤是典型的间叶性肿瘤,包括间质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鞘瘤、血管球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等,其中以间质瘤最多见[1]。而近来关于胃平滑肌瘤、胃神经鞘瘤CT 诊断的报道[2-4]越来越多,两者在影像表现上有相似特征,正确诊断存在困难。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MSCT 的影像表现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鉴别诊断水平。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2013 年5 月至2019 年3 月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6 例胃平滑肌瘤及16 例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SCT 资料。胃平滑肌瘤患者中男4例,女12 例,年龄25~57 岁;胃神经鞘瘤患者中男5 例,女11 例,年龄44~76 岁。胃平滑肌瘤免疫组化结果:SMA (+)、S- 100 蛋白 (-)、CD117 (-)、CD34 (-)、Dog-1 (-)、Ki-67≤1%。胃神经鞘瘤免疫组化结果:S-100 蛋白(+),SMA (-)、CD117 (-)、CD34 (-)、Dog-1(-)、Ki-67≤1%。纳入标准: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为胃平滑肌瘤或胃神经鞘瘤,CT 资料完整;排除标准:肿瘤最大径<1.0 cm,肿瘤周围胃癌或憩室等,胃腔充盈差而无法观察病灶与胃壁关系。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腹痛、大便异常或体检发现。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一般检查方法 采用Phlips 64 排螺旋CT。所有患者禁食4~6 h 以上,检查前半小时饮水约800 ml,常规行腹部CT 平扫+三期增强扫描。扫描参数:管电压120 kV,管电流300 mAs,层厚及层间距5 mm,螺距1.0,全部行MPR 重建,重建层厚1 mm。增强扫描采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佛醇80~90 ml (浓度350 mgI/ml)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速率3.5~4.0 ml/s,分别于注药后25~30 s、55~60 s、180 s 行动脉期、静脉期、平衡期扫描。

1.3 扫描图像分析 由2 位高年资影像诊断医师各自、随机阅片,记录病灶的部位、长径、短径、长径/短径、生长方式、形态、有无溃疡、周围有无淋巴结、密度是否均匀、CT 平扫及增强各期值等,如果2 位医师结果有差异,则商讨后取得一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Fisher 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若有统计学意义再绘制ROC 曲线,以敏感度与特异度之和最大为最佳诊断值。

2 结果

2.1 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2 组患者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临床症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 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CT 表现 16 例胃平滑肌瘤患者中,位于贲门部14 例,呈腔内生长12 例,形态规则13 例,溃疡1 例,周围均无淋巴结影。16 例胃神经鞘瘤患者中,位于胃体部10例,呈腔内外生长9 例,形态规则15 例,溃疡6例,周围有淋巴结影7 例。16 例胃平滑肌瘤肿瘤长径、短径及长径/短径均值分别为(3.41±1.78)cm、(2.01±1.04) cm、1.71±0.40,16 例胃神经鞘瘤肿瘤长径、短径及长短/短径均值分别为(3.35±1.38) cm、(2.70±0.93) cm、1.22±0.21。16例胃平滑肌瘤密度均匀16 例,增强呈轻中度延迟强化;16 例胃神经鞘瘤密度均匀12 例,增强呈中重度延迟强化。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在发生部位、生长方式、周围有无淋巴结、长径/短径、静脉期CT 值、平衡期CT 值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典型病例CT 表现见图1、2。

表1 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表2 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CT 表现比较

续表1

图1 1 例28 岁女性患者CT 图像

2.3 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统计学结果 患者年龄、肿瘤长径/短径、静脉期CT 值、平衡期CT值的ROC 曲线显示诊断胃平滑肌瘤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年龄<59 岁、肿瘤长径/短径>1.4、静脉期CT 值<65 HU、平衡期CT 值<77 HU,ROC 曲线下面积 (AUC) 分别为0.783、0.832、0.750 和0.813,其诊断胃平滑肌瘤的敏感度分别为43.8%(7/16)、87.5% (14/16)、75.0% (12/16) 和81.3% (13/16),特异度分别为100.0% (16/16)、87.5% (14/16)、100.0% (16/16) 和100.0% (16/16)。

3 讨论

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均位于胃壁黏膜下,前者起源于黏膜下肌层[5],后者起源于胃壁肌间Auerbachs 神经丛的神经鞘膜细胞[6],以往以分别报道多见,而鉴别诊断比较少。本文通过分析发现两者在年龄、发生部位、生长方式、长径/短径、周围有无淋巴结、静脉期及平衡期CT 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胃平滑肌瘤好发生于贲门部(14/16),以向腔内生长为主(12/16),胃神经鞘瘤好发生于胃体部(10/16),以腔内外生长为主(9/16),与以往文献报道[7-8]相符。胃平滑肌瘤长径/短径比值大于胃神经鞘瘤(P<0.05),与以往文献报道[9]相符。作者认为可能与胃平滑肌瘤好发于贲门部,而贲门空间狭小,限制肿瘤横向生长,使得肿瘤沿胃壁爬行生长;而胃神经鞘瘤好发于胃体,周围空间大,不限制肿瘤生长方向,所以胃平滑肌瘤长径/短径比值多大于胃神经鞘瘤,ROC 曲线示病灶长径/短径>1.4 有利于胃平滑肌瘤的诊断。以往报道指出胃平滑肌瘤长径小于胃神经鞘瘤[9],而本研究结果示胃平滑肌瘤长径与胃神经鞘瘤长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神经鞘瘤周围多有淋巴结(7/16),而胃平滑肌瘤周围无淋巴结(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与胃神经鞘瘤内含有炎性细胞,病灶周围多会出现大小不等的反应性淋巴结有关[10]。以往文献报道指出,胃平滑肌瘤为软组织密度,密度均匀,而神经鞘瘤平扫密度等于或稍低于软组织密度,少见囊变、坏死或钙化影,增强扫描均呈渐进性强化[7,11],本研究结果显示16 例胃平滑肌瘤密度均匀(16/16),12 例胃神经鞘瘤密度均匀(12/16),胃平滑肌瘤平扫CT 均值稍大于神经鞘瘤,与以往文献报道大致相似,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胃平滑肌瘤静脉期CT 值、平衡期CT 值明显小于胃神经鞘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能与胃平滑肌瘤缺乏血供有关[12],ROC 曲线示静脉期CT 值≤65 HU、平衡期CT 值≤77 HU时有利于胃平滑肌瘤的诊断。本研究临床资料显示:胃平滑肌瘤患者年龄多小于胃神经鞘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OC 曲线显示患者年龄<59 岁有利于胃平滑肌瘤的诊断。

图2 1 例55 岁女性患者CT 图像

综上所述,MSCT 扫描及临床特点对于鉴别诊断胃平滑肌瘤与神经鞘瘤有很高的价值,患者年龄<59 岁,肿瘤长径/短径>1.4、静脉期CT 值≤65 HU、平衡期CT 值≤77 HU 有利于胃平滑肌瘤的诊断。本文的不足是研究为回顾性分析,所有资料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偏差,而且样本量较少,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

猜你喜欢

鞘瘤长径平滑肌
听神经鞘瘤血供来源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现状
大蒜素抑制家兔离体小肠平滑肌收缩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基于全三维动网格技术的变长径比间隙环流的研究
高速冲击下高能发射药力学行为尺寸效应研究
刚性基础下水泥土桩复合地基有效长径比研究
ALOX15对血管平滑肌细胞铁死亡的影响
腘窝处神经鞘瘤超声误诊1例
瘦素对人脑血管平滑肌细胞活性及ROS表达的影响
ANO1抑制剂对AngⅡ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影响
颌下腺神经鞘瘤超声误诊1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