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本土文化,开发特色课程
2020-12-04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幼儿园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赵家镇幼儿园 吴 茜
赵家镇位于成都市金堂县东北部龙泉山脉东侧,素有“中国菌乡”之美誉,种植食用菌已有30 多年历史。
一、开发“菌文化”特色课程的背景
(一)基于学前教育课程改革的 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幼儿园课程也在进行一场根本性的变革。学期教育课程依据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法规及纲要,没有统一的教材,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和本土化则是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
(二)基于幼儿园特色发展的需要
同在现代优质教育的轨道上,如何以特定的方式推动幼儿园发展,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如今的幼儿园遍地开花,但地域文化、本土文化各有不同,如何挖掘本土文化的教育价值,形成特有的园所文化,是推动幼儿园特色发展的关键。
(三)基于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支持幼儿在接触自然、生活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而菌的种植、管理及收获过程都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渗透五大领域。我园深入挖掘其教育资源,激发幼儿主动学习与探索的兴趣,让幼儿在做中学、学中做,从而更好地促进幼儿知识、技能、情感全面发展。
二、挖掘“菌文化”教育价值
赵家镇种植菌类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我园围绕菌类的种植生长过程、菌类的形状、颜色特征、丰富的营养价值等,充分挖掘其中的教育价值。
首先,围绕菌类的种植及生长过程,我园开展了“菌宝的家”主题活动,通过孩子们的讨论、实践,我园不仅在户外开辟了一块菌种植地,还在自然角用桶、花盆、泡沫箱等废旧材料种植了各种菌,如羊肚菌、平菇、蘑菇等;围绕菌的生长环境,开展温度的测量、湿度的测量等科学探索活动;在菌宝生长过程中,观察认识菌宝;在菌宝收获季,烘烤菌宝,通过多种感官进一步了解菌宝的变化。
其次,围绕各类菌的形状、颜色特征,开展菌宝写生、菌宝变身、菌宝摄影、菌宝手工等艺术活动,孩子们通过观察、绘画、手工、摄影等多种方式感受、创造家乡的菌美。
再次,菌的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在健康领域活动,我以生活区为切入点,在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操作性的菌类膳食教育活动,根据孩子身体的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时令季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制作幼儿喜欢并有营养价值的菌类菜肴与甜点,在孩子的餐桌上时常出现以菌类为原料的时鲜菜。结合每周食谱、每月营养以及生活区里的炊事活动,把菌类的知识融合在幼儿的膳食活动中,让幼儿边品尝美味边欣赏优美的儿歌和歌曲。如《小蘑菇》: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蘑菇小弟弟》:蘑菇小弟弟,真呀真稀奇,头戴一顶小帽子,谁也不搭理。《采蘑菇的小姑娘》:采蘑菇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大竹筐,清早光着小脚丫,走遍森林和山岗……
秋季空气干燥,幼儿容易上火、咳嗽,针对这种情况,我园开展了“小银耳,大奥秘”的生活健康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观察银耳、浸泡银耳、清洗银耳,最后品尝银耳羹,孩子们在做做、玩玩、吃吃中记住了江南水乡传统饮食文化。
三、探究“菌文化”的教育实践
(一)创设“菌文化”特色环境
环境即课程,幼儿的成长依托于其生活的环境,幼儿正是在环境中不断建构知识和成长的。因此,“菌文化”课程的开展首先依赖于环境的创设。
1.创设种植环境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幼儿园教师受地域文化课程资源启发,不仅在幼儿园开辟了菌种植大棚,还收集到许多农家废弃的菌包,加以分类、装饰,在幼儿园围墙外的种植园种养,同时在班级自然角、开阔的阳台空间,用塑料水桶、脸盆、整理箱、泡沫盒,甚至废弃的垃圾桶种养它们。这些不同品种的菌类植物,浓缩到班级的盆景里,既成为一种环境资源,又是幼儿观察记录学习的对象。
2.“菌元素”融入户外及楼道
幼儿园户外垃圾桶、标识牌、围墙上均有菌文化元素,幼儿园楼道分别以菌宝美味记、菌宝生长记、菌宝变身记为主题,将菌宝种植、生长过程、菌宝各种自然形态和创造形态、菌宝美味等一一呈现出来,让菌文化课程与环境有效互动。
3.“菌文化”与区角环境融合
我园班级均以各类菌宝命名,如:蘑菇班、香菇班、竹荪班、羊肚菌班等,相应的区角名称、进区标志牌等均与班级名称呼应,如蘑菇街(超市)、蘑菇一家亲(娃娃家)、蘑菇头(理发店)、蘑菇书吧。另外,我园的功能室也以菌宝命名,如:蘑菇纸艺坊、蘑菇书吧、蘑菇艺术坊、蘑菇音乐坊等。总之,在幼儿园,菌文化无处不在。
(二)走近菌乡,构建“菌乡”主题
主题源于兴趣与经验,主题活动的产生,可以是幼儿自发生成的,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建构的。但无论是哪一种,都必须是幼儿感兴趣和需要的,能整合各个学科,激发幼儿主动探索,有效地促进幼儿发展。
1.在大自然中开展菌类课程
在主题实施中,我先让幼儿了解菌宝的生长过程:制种、种植、生长、采摘。我结合时令节气,让幼儿走进种植大棚,参观种植基地、烘烤车间、售卖集市,通过看、听及亲身劳动,让孩子学习基础的种植知识,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这次漫长的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不仅让我们的孩子了解了菌宝宝及其生长过程,还无形中对幼儿进行了教育,这种教育价值是幼儿坐在教室里所不能达 到的。
2.在主题教学中构建菌类课程
在设计活动方案时,结合本土文化,我将易组织、适合幼儿发展、有益于幼儿获取经验的生态菌类课程资源整合到主题活动。比如在羊肚菌收获的4 月,我园开展了“家乡菌美”主题活动,围绕羊肚菌宝宝开展了系列活动。艺术活动:小班幼儿点画羊肚菌、中班绘画、大班写生和创意画;语言领域:菌宝故事会、采蘑菇的小姑娘、菌宝旅行记;科学领域:认识菌宝,了解其特征和营养价值,以及菌宝种类知多少,了解多种菌宝;健康领域:美味菌宝、小木耳、大营 养等。
3.在游戏活动中延伸菌类课程
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围绕主题,我园在班级区域游戏中开设了“菌类小吃一条街”“菌类农贸市场”“菌类拼图”;在美工区创设菌类拓印、菌类涂色、水墨绘画等内容。通过创设菌类课程自然教学情境,调动幼儿的兴趣,建构菌类有关的知识经验,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与生存能力。
四、家园合作,拓宽实施渠道
家庭、社区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我园在实施“菌文化”课程中,积极创设各种条件,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拓宽课程实施的渠道。
(一)家长进课堂
我镇菌种植历史悠久,家长中不乏种植大户和种植高手,我充分挖掘家长资源,并请他们走进幼儿的课堂。比如:在种植羊肚菌时,请家长给孩子们讲羊肚菌生长环境,种植要领;在管理过程中,家长指导孩子们如何保持水的湿度;在菌宝生长时,教幼儿观察、识别生长情况等。如在羊肚菌生长时,土里会变成白茫茫的,这就是菌丝,然后白色会消失,这是菌丝钻到土里面了,然后会出现鱼蛋一样的白色点,这需要放大才能观察出来,这些都是我们的家长给幼儿介绍的直接经验。
(二)幼儿进社区
我园附近有很多种植大棚,在菌类种植的季节,组织幼儿参观,学习种植的方法,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在收获季节,组织孩子们去帮忙摘羊肚菌,学习分类;组织孩子们去天绿菌业参观烘烤车间,到集市参观菌类的售卖,售卖场景延伸到游戏活动中。通过一系列活动,感知菌的种植过程,感受赵家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体验收获的喜悦,从而萌发爱家乡的情感 。
(三)开展亲子活动
我园结合“家乡菌美”主题活动,开展了亲子摄影、亲子绘画、亲子烹饪等活动。2020 年,因为新冠疫情,孩子们不能复课,我园开展了线上“家乡菌美”主题活动,通过公众号发布征集令,家长和孩子们用相机捕捉家乡的菌美、人美、景美,用五彩画笔绘出菌的形美、色美,用舌尖感受菌的味美。幼儿园将优秀的亲子作品,通过网站、公众号进行展示,并用于幼儿园楼道、走廊的环境装饰。
“菌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不仅把天府菌乡的生态自然美带给孩子,在孩子心里注入了菌乡美、菌乡颂的艺术情感,同时让幼儿在菌乡课程实施中获得了不同寻常的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促使幼儿在健康、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