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诵读能力培养

2020-12-04

名师在线 2020年36期
关键词:唱歌歌唱节奏

王 璐

(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第二小学,江苏常州 213000)

引 言

诵读意味着清清楚楚地大声朗读。清代战略家曾国藩谈到自己的诵读体会时这样说道:“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展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我们不难发现,在语文学科的特定环境下,响亮的声音必不可少。当诵读走入音乐课堂,诵读的音乐性便产生了[1]。于是,此刻的诵读不再是高声展雄伟,而是开始关注歌词诵读时学生的头腔共鸣;此时的高低抑扬更关注歌曲本身的音乐性与表现力。

一、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诵读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歌唱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通常可以通过语言语调的抑扬顿挫表达出来,而低年级诵读正是为歌唱服务的。

对于刚步入小学或仅有一年歌唱基础的小学生而言,说话比唱歌的难度要低得多,而诵读是在说话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节奏和声音模仿,让学生经历从简到繁,从模仿到独立,从基本完成到尝试挖掘表现力的过程[2]。实践证明,用诵读的方式唱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更加自然、放松、通畅的状态,也能让低、中、高三个音区的转换更加顺畅。诵读能力的培养对学生歌唱习惯的调整十分有益,能使歌声更加饱满。

二、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诵读能力培养的教学价值

(一)帮助识字,熟悉歌词

一年级学生识字量较少,在诵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认识的字,区别于语文学科,音乐教学中教师往往通过模仿、“恒拍接龙”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学习、记忆生字。音乐教学中,不论怎样的教学设计与教学环节,歌曲节奏都必须伴随其中,这也是音乐学科的特性之一。

(二)提高韵律感,熟悉节奏

在歌词学唱中笔者发现,有些歌曲的节奏与学生平时说话的习惯不太一样,如附点、切分节奏等,而诵读的节奏是按照歌曲的节奏进行的,能很好地为后面的歌曲学唱奠定基础。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十二生肖》时,第二个乐句的附点节奏学生始终唱得不准确。课后笔者反思诵读环节时发现,教学中一遍又一遍的示范和模仿始终停留在识字层面,附点节奏在诵读中未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就导致学生的附点节奏始终不准确。在笔者修改诵读目标再次尝试后,学生附点唱不准确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笔者也在反复思考中发现,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对比是一种简单和直接的学习方式。

(三)打开音腔,熟悉状态

字正腔圆在歌唱中非常重要,只有清晰的咬字吐字才能让听众领会到歌曲内容。有时咬字吐字往往和歌曲的风格或者地域特色有关,这就要求教师关注学生在歌唱中的咬字、归韵和收音。

当然,只是将单个字唱清楚是不够的,学生还需注意歌词的节奏韵律。《忆江南》是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古诗《忆江南》创作的,歌曲旋律优美婉转,表达了白居易对江南的无限怀念和热爱江南美景的情感。全曲乐句长短不一,多处出现一字多音,学生学唱时难以准确抓住歌曲的节奏韵律,学唱难度较大。教学中,教师可以先用吟诵的方式来表现《忆江南》,帮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抑扬顿挫,也可以让学生模仿古人一边吟诵一边摇头晃脑的动作,感受古诗吟诵的意境。

音乐教学中的歌词诵读是基于南方地区发音吐字缺乏头腔共鸣而特意进行的弥补性教学行为,能够纠正学生大喊大叫、声音位置缺乏头腔共鸣的唱歌习惯。

有一位老教师曾这样说:“如果你的教学目标仅仅停留在学生学会歌曲,那收音机也可以做到。”回想起这句话,笔者不禁问自己:一首歌曲,在学生会唱的基础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答案有很多,其中就包括让学生唱好歌曲,这就包括声音的整齐统一、咬字吐字的规范等。同样的问题,在诵读中,在学生识字和节奏都准确的基础上,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其实,教师将教学目标提升到咬字吐字的层面,也是为接下来歌曲的教学奠定基础。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春天的小河》时,笔者很用心地提醒学生不要喊叫,但效果始终不佳。其实学生对“不要喊叫”这句话没有形成深入的理解,不知该如何做。笔者回顾歌词时发现,这首歌曲的歌词很多是开口音,如淌、花、放、亮等,也许这就是学生喊叫的根本原因。于是笔者开始思考并尝试让学生高位置模仿诵读,欣慰的是,学生的模仿能力极强,班级学生的声音终于整齐了,喊叫声也少了。这时,笔者又发现了另外一个问题:学生的声音发虚,音色不够,四十多人的班级听起来只有一半人在唱歌。其实原因很简单,声音位置过高,学生的气息支撑不了,声音自然就会发虚。于是笔者开始思:针对低年级学生,高位置诵读究竟做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有没有其他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唱好歌曲?其实,诵读并没有那么深奥,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自然说话的声音状态下进行声音位置的调整是最合适的,略高于说话的声音位置即可,这样学生的气息便能支撑,不会出现音色发虚的情况。

当然,低年级学生除习惯唱歌喊叫以外,还有一个特点是声音扁。那些“牙关打开”“口腔打开”之类的专业术语对学生而言就是“天书”,不但无法发挥作用,而且会让学生不知所措。于是笔者尝试对学生说:“你能把这些字读得圆一些吗?”“你能听一听,这两种声音哪一种更圆?”不难发现,用学生听得懂的方式交流,效果会好很多。诵读环节中对咬字吐字的调整有利于优化学生歌唱的声音。

(四)想象力与表现力的挖掘,加强情感体验

当识字、节奏、声音位置及咬字吐字都有所调整后,学生的唱歌状态便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此时,笔者开始思考:在学生学情允许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尝试挖掘学生的表现力呢?如强弱、速度、连音跳音的表现等。

在进行一年级下册《勤快人和懒惰人》诵读时,笔者尝试让学生思考用不同的速度来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学生一边诵读一边主动搭配身体语言,将速度的变化表现得生动有趣。其实,根据诵读材料的不同,对想象力和表现力的挖掘也是有深有浅,教师只要不断地放手尝试,总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诵读能力培养的能力目标构建

(一)根据学生的年级构建教学目标

一年级学生刚步入小学,识字能力较为欠缺,教师设置的目标架构应是在解决识字问题后再进行下面的目标设定;二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诵读基础,教师可以适当放手,对于一些规整的节奏,可以在响板的配合下让学生自己尝试。当学生遇到困难或节奏有误时,教师应保持耐心,指出学生的问题并给予帮助,让其再次诵读,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根据学生的学情构建教学目标

教师在接手班级时,通常会发现班级学生学习情况存在差异的情况,如有些学生未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和唱歌习惯。这时,教师应适当调整教学目标,从诵读的节奏训练和声音模仿开始,慢慢调整,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唱歌习惯。

(三)根据教材的难易程度构建教学目标

在分析一年级下册《拍手唱歌笑呵呵》的诵读时,笔者发现,虽然这是一年级的诵读材料,但由于歌词不难,节奏也不密集,教师完全可以在诵读的最后环节进行更深一步的挖掘,如加上连音和跳音,用对比的方式带领学生感受并再次诵读。当进入学唱歌曲的环节时,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音乐,并且有更多的时间关注歌曲的旋律音准,其歌唱状态也表现得比较自然。

四、对小学音乐低年级教学诵读能力培养的两点建议

(一)诵读的完整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小花猫和小老鼠》一课时,笔者按照诵(小老鼠)—唱(小老鼠)—诵(小花猫)—唱(小花猫)的顺序进行教学,并设计了小花猫的诵读由学生自主完成。当学生诵读时笔者才发现,即使有了之前小老鼠的节奏记忆,学生依旧读不出来,而当完整连起来唱歌时,学生又把小老鼠的旋律忘记了。课后笔者回顾教学过程发现,不论诵读还是唱歌,完整性都非常重要,完整才能让学生的诵读能力与歌唱状态得到顺利的迁移。经过深入思考后笔者意识到,既然教学环节是按照诵读到歌唱的逻辑顺序,为何不在歌词完整诵读后再让学生进行歌唱呢?

(二)诵读与唱词、唱谱环节的合理安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中高年级教学中,识谱一般放在歌词之前,起到熟悉旋律的作用。而低年级学生的识谱和唱歌能力一样需要慢慢积累,所以在低年级教学环节中教师应合理设置识谱环节。那么,教师应如何安排识谱环节与诵读、歌词的环节呢?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诵读是最基本的环节,是在说话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节奏和声音模仿,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歌词环节则是在诵读的基础上加上旋律音高,在诵读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识谱就如学英语一样,对学生的要求较高。综合难易程度考虑,教师以“诵读—唱词—唱谱”的顺序来进行教学更加合理,也更有利于对低年级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

结 语

综上所述,学生诵读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细心地指导和耐心地培养。当然,在这漫长的等待中,教师应不断反思教学情况,多多积累经验,丰富知识储备,为学生的不断进步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指导。

猜你喜欢

唱歌歌唱节奏
遇见他们在唱歌
吃饭有个最佳节奏
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为你而歌唱
为你歌唱
节奏
唱歌猪
轻快漫舞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