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有益尝试

2020-12-04季玲琳

名师在线 2020年36期
关键词:劳动德育过程

季玲琳

(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江苏南通 226000)

引 言

课堂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阵地,在课堂上进行德育教学,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将劳动教育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德育教育进行补充和完善,在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劳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过程中感受生活,还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提高对事物的分析判断能力,形成遵守道德规范的意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树立正确“三观”的教育效果。总之,在开展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始终坚持“让德育在行动中”的原则,并将劳动教育融入德育教育中,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在劳动中思考,最终实现思想升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一、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引导正确价值观念

我国的教育追求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来看,家长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仍会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追求学生的成绩,忽视了对学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因此许多学生出现了“高分低能”的情况。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了德育教育、体育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而且随着考核制度的不断改进和优化,德育、劳育已不再被人们忽视。虽然家长和教师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上升,但是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常常出现父母因工作繁忙而难以参与到学生成长过程中,在劳动教育方面,基本上无法为孩子助力,只能为孩子提供上学受教育的机会,导致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无法实现全面发展。所谓“要学作文,先学做人”,古人也有“洒扫应对”的说法,劳动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性内容,想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和健全的人格,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营造良好的劳动风气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来说,家庭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如果家庭的劳动氛围较差,那么孩子在负面因素影响下,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难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甚至连基本的劳动技能都无法掌握。因此,家长们必须重视劳动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而教师也应对家长进行指导和教育,帮助家长在家庭中营造热爱劳动的良好氛围。

良好的班风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引导,一种隐形的评价。在班级管理过程中,教师应注重营造积极参与、热爱劳动的班风。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同时,还应使学生在良好的劳动实践环境中接受体育、美育的熏陶,使学生得到劳动教育思想的正确引导。例如,教师可以采用每日卫生轮值制度或组织校园志愿者服务活动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劳动,让学生在劳动的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热情。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中,良好的氛围是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和家长必须足够重视。在家庭中,父母应为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发挥榜样作用,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为;而在班级中,教师需要通过创设积极进取的学风和热爱劳动的班风来帮助学生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实现进步。总之,良好的劳动风气是开展劳动教育的关键步骤[1]。

(三)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

教育应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劳育则是使“智育、体育、美育”这三项过程性教育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是学生实现成长和发展的基本内容。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通过双手劳作创造出作品,这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还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的美好,进而使他们的学习习惯、审美能力、身体素质得到完善和提高。对于某些因学习成绩较差而具有较强的自卑情绪的学生来说,开展劳动教学,是帮助他们增强自信心,使他们积极面对学习和生活的有效途径。劳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实现素质的全面提高。劳动教育要从小事做起,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整理衣服、打扫房间等,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悄然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劳动教育是诸多教育过程中最朴实的教育内容,也是人类发展最初的教育。如果将劳动教育比作甘霖,那么小学生便是需要浇灌的鲜花。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并与家长建立联系,通过家校合作,共同影响学生,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健康成长。

二、小学德育中渗透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一)强化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

让学生热爱劳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应注重对学生劳动习惯、劳动态度的培养,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识到劳动的辛苦和光荣,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劳动品质和正确的劳动观念。当前,学校所开展的小学劳动技术课程主要包括自然种植、简单技术操作、日常生活劳动等内容,学生在劳动技术课上通过学习,掌握劳动技能,挖掘出自己的兴趣、爱好。例如,在“手工缝制课”上,教师传授给学生缝制技巧后,可以让学生缝纽扣、补衣服,以此来锻炼他们的缝制技能。学生在进行缝制练习之前,要先挑选需要缝制的衣物,再选用颜色相近的棉线穿针引线,然后一针一线地缝制,在将衣物上的漏洞修补完成之后,还要在绳子末端打结,以保证棉线不会松开。当看到自己修补好的衣物时,学生就会充满成就感,同时感受到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当学生把修补好的衣物重新穿在身上后,他们在开心之余,还能激发对劳动的热爱。因此,“手工缝制”这一节课教学,可以使学生在修补旧衣物的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技巧,在劳动成果的激励下增强劳动热情,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习惯,进而实现德育教育的目的[2]。

(二)循序渐进,浸润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实践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相较于传统的说教形式,细致入微的实践教导才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方法。德育教育中开展的劳动实践活动,虽然每一项是相对简单的,但是从整体上看,各项活动均具有高度的连贯性和科学性,是使德育教育发挥作用的必要环节。因此,教师在教导学生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感受劳动过程时,需要从细节出发,从点滴积累。例如,教师可以开展手工课,让学生将生活中的一些废旧物品进行二次加工,变废为宝,做成艺术品或实用品,实现循环利用。具体来说,教师应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掘生活中可以再次利用的物品,并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物品。在此过程中,教师不能限制学生的想象,更不能要求学生必须统一制作。除此之外,学生也要提高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充分思考“如何将一件废旧物品变成受人喜爱的物品”。实践过程中,有的学生选择使用鸡蛋壳做不倒翁,有的学生利用玉米皮制作绘画作品,还有的学生收集大量用过的吸管,将其粘贴成房屋的模样。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丰富多彩的物品实现了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融合,也充分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坚持不懈、迎难而上的优良品质。因此,教师要多组织学生开展有意义的劳动课程,帮助学生树立起尊重、热爱劳动的正确观念,进而使德育教育发挥积极的作用[3]。

(三)整合资源,提升道德境界

学校需要融合包括家庭、社会等在内的多方面资源,使劳动教育更好地融入德育教育中。小学德育教育不能仅局限在课堂和学校实践活动中,学校应为学生搭建校外的实践平台,使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劳动,能够充分感受到劳动的真正价值;学生在社会平台上尝试劳动,能够更好地体会到劳动的意义。因此,学校和教师应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在生活中开展劳动教育,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劳动实践中。例如,学校可以与社区建立联系,定期组织学生进入社区,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具体来说,可以开展关爱孤寡老人的活动,让学生走入孤寡老人家中,帮助他们做一些家务,或与孤寡老人进行交谈、给孤寡老人表演节目……如此,学生在劳动体验中能够获得身心上的愉悦、精神上的满足和道德素养的提高。除此之外,作为当代社会的基本道德风尚,“助人为乐”“关爱老人”也是德育的基本践行标准,理应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4]。

结 语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生如果能够受到劳动教育的滋养,就能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而作为教育者,我们必须发挥学校和家庭在德育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创造良好的劳动风气,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劳动过程中健康成长。总之,将劳动教育融入小学德育教育中,不仅能锻炼学生的意志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态度,还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德育教育熏陶,实现道德品质的升华,进而达到教化育人的最终目的。

猜你喜欢

劳动德育过程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收获最大的是哪些,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