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的策略分析

2020-12-04刘慧玲

名师在线 2020年36期
关键词:榜样教师应语言

刘慧玲

(甘肃省武威新城区第一小学,甘肃武威 733000)

引 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激励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提出课堂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这种内在动力的形成仅仅通过“反复的教学”和“单调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还需要让学生在多种不同程度的激励下开展学习,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学习信心,并提升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一、激励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分析

激励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课堂表现给予言语、物质、精神方面的激励和鼓励,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开展语文学习活动[1]。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过知识灌输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尽管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将课程内容传授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使得很多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因此,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有必要采用激励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信心

学生拥有较强的自信心才能在学习过程中有更好的表现,才能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寻找解决困难的办法。一方面,学生受到教师的激励后,内心会产生一定的喜悦感,这种喜悦感会在一定程度上转换为自信;另一方面,学生受到教师激励后,会产生更强烈的钻研问题的欲望,这时学生成功的可能性就会更大,而在学生多次体验成功的喜悦后,对学习的自信也会逐渐增强。

(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全身心投入,而且学习的主动性也不高,需要教师不断督促和引导才能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后,他们会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这种自主学习意识的形成需要教师不断激励。一方面,学生在教师的激励下所形成的自信会激发他们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另一方面,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得到教师多次激励后会进一步激发自主学习的欲望,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三)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凝练和进一步升华,学生能够灵活地掌握所学知识并对其进行创新性运用后,就实现了学以致用的目标。所以,教师要长期坚持激励教育,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刻苦钻研的精神,真正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一)勤用语言激励,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语言激励是运用赞美、鼓励的积极话语来对学生的某种学习行为给予肯定和支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灵活使用语言激励来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使其产生更强烈的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常见的语言激励有直接激励和间接激励两种,其中,直接激励是教师采用口头激励的方式对学生的言行举止进行激励。例如,在学生学习取得进步或成功时,教师就可以采用这种方式鼓励学生。而间接激励是将激励的语言放在指导性建议中,注重对学生某一答案的客观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采用语言激励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教师应把握好分寸,对同一学生进行语言激励的频率不宜过多,否则会让学生产生自满和骄傲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教师在开展语言激励过程中应融入一些建议,为学生的努力指明方向。教师合理使用直接语言激励和间接语言激励,能让学生在接受教师激励的同时明白自己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三是根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性,教师的语言激励也应有所差异,应当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的表现给予不同的激励。

(二)发挥榜样价值,指明努力方向

对小学生的激励教育,教师要重视榜样的作用。如果教师对全班学生给予相同或相似的激励时,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对这种激励方式感到厌倦。为了更好地提升激励教育的效果,教师应适当发挥榜样的带头作用,针对不同学生在不同领域的优势,重点给予这些学生肯定和表扬,为其他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教师在寻找榜样的过程中要明确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公平性原则。教师必须公平对待班级中的每位学生,合理地看待每位学生的进步,并在恰当时机将其作为榜样来激励其他学生。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班级中的学困生来说,他们容易受到教师或其他学生的忽视。教师应多关注他们的课堂表现,发现他们的优点,并将其某一优点放大,在全班学生面前对其进行激励,使其树立和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第二,全面化原则。教师在选择榜样时要从更加全面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出他们的优点,并及时给予激励。例如,在一次语文课上,一名学生因没有认真听讲而没有回答出笔者提出的问题,笔者没有批评这位学生,而是给他布置了一个额外的课后作业。第二天,笔者看到这位学生认真完成的作业后,在全班学生面前表扬了他,使全班学生认识到“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

(三)巧用竞赛手段,唤醒求胜欲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竞赛活动,主要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的课堂实践活动,可以是传统意义上的试题竞赛,也可以是各种趣味化的思考题,还可以是一些创新性的题目。为了更好地提高竞赛质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竞赛活动,让学生按照既定的比赛要求进行合作学习和互动,最后各组展示成果,教师根据各组的成果给每个小组打分,评选出获胜小组并给予嘉奖。小学生有极强的好胜心,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合理运用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唤醒学生的求胜欲望,从而激励学生开展更加深入的学习活动[2]。

课堂上的竞赛活动要呈现多样化,教师可以从语文教学中的某一知识点出发设计竞赛内容,也可以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设想开展活动。此外,教师要在竞赛开始前提出明确的评价标准,这样学生才能信服最终的评定结果,还要适当增加对学生比赛过程的评价,提升评价的合理性、客观性。比赛结束后,教师应立刻公示比赛成绩,激励其他组的学生向获胜小组的学生学习,同时鼓励获胜小组派代表分享获胜经验。另外,教师要挖掘比赛过程中的亮点,并请个别学生发言,谈谈自己在比赛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开展个性化评价,实现共同进步

每位学生都希望自己努力后,能够收到教师或其他同学的肯定和赞扬。个性化评价是激励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评价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因此只有少数成绩好的学生能得到表扬,这对其他学生来说是不公平的,也不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3]。因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个性评价,制订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给予评价,激励学生通过努力获得进步。

第一,在制订评价标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中的具体要求,充分把握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细化评价标准,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不同的领域展现自己的特长。《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可以将“审美情趣”作为一个评价标准来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价,如将“字迹工整”“想象力丰富”“看图绘画能力强”等纳入评价标准。

第二,教师应注重评价过程中的共享化。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评价活动往往是通过课下批阅的方式展开的,这种评价方式使学生只能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无法及时获取同学的信息,不能取长补短。因此,教师应注重评价的共享化,将其放在一个开放平台,鼓励学生采用个性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看同学的学习成果来了解同学的优点,从而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结 语

总之,小学阶段是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存在缺乏毅力的问题。小学生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当自己的努力得到他人(教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可后,就会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热情,这就是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开展激励教育的主要原因。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激励的作用,合理运用语言激励、榜样激励、竞赛激励、个性评价激励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综合实践能力和核心素养的提升。

猜你喜欢

榜样教师应语言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我有我语言
榜样
榜样
榜样
有趣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