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数学有“温度” 让课堂有“温情”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渗透

2020-12-04杨顺进

名师在线 2020年36期
关键词:关怀习题人文

杨顺进

(江苏省海安市城南实验小学,江苏海安 226600)

引 言

人文关怀的广义内涵是指尊重人的个体地位和个性差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长足发展;人文关怀的狭义内涵是指关注人的情感世界和内心需求,促进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提升[1]。本文从人文关怀的狭义内涵出发,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从思想与心理层面给予学生关怀与关注,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良好品质的发展。

一、在概念讲解中提炼人生哲理,渗透人文关怀

数学概念是抽象而理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概念讲解的过程必然是抽象而理性的。相反,如果教师能够对数学概念的内涵加以挖掘,并对概念讲解的流程及语言加以优化,就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习人生哲理,从而实现人文关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认识”一节时,教师可以在概念讲解中提炼人生哲理,给予学生人文关怀。首先,利用故事进行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大家知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的含义及来历吗?”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这句话的来历,而且他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建立在现代汉语语境的基础上的。那么,教师就可以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明白“规”和“矩”分别代表“圆规”和“曲尺”,同时让学生明白“规矩”代表规范与准则。这样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圆”的兴趣,也使学生了解了“规矩”的来历,同时培养了学生遵守规矩、尊重秩序的意识。其次,利用典故讲解概念。早在两千年前,墨子就对“圆”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圆,一中同长也。”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句话试着总结“圆”的概念。这样,教师不仅创新了概念讲解的形式,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圣贤在科学和人文上的成就,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最后,联系现实总结特点。在初步讲解“圆”的概念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圆形事物,并探讨车轮、月饼、硬币等物品做成圆形的原因及意义。通过这种方式,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总结出“圆”的特点,同时能够引导学生学会从数学视角欣赏“圆”的美感、内涵与价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概念讲解的巧妙设计,帮助学生提炼了人生哲理,实现了人文关怀的渗透。

二、在师生互动中增进情感沟通,渗透人文关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启发学生的智慧,也可以通过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而通过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实现人文关怀的渗透。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连环提问、课堂讨论、教学评价等方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从而为人文关怀的渗透开辟途径[2]。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秒”一节时,教师可以通过连环提问的方式,与学生展开交流,并在交流中增进师生间的情感沟通,渗透人文关怀。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大家都知道一秒钟很短,请大家想一想,一秒钟我们可以干什么?”学生回答:“可以眨一下眼睛、拍一下手、翻一页书……”教师继续提问:“请大家猜一猜,在一秒钟的时间里,火车可以跑多远?飞机可以飞多远?地球上有多少个人出生?”学生在思考答案和获取答案的过程中,会对“秒”这一概念有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提问:“大家发现了吗?一秒钟能做的事可大可小、可多可少,这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不仅理解了“秒”的含义,也明白了时间宝贵的道理,从而养成了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可见,教师有意识地组织师生互动,能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思想交流,从而渗透人文关怀。

三、在课堂活动中升华生活感悟,渗透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的实施与渗透,建立在学生对所听、所闻、所见的感知与领悟的基础上。教师如果始终固守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耳提面命”式的教学,则会阻断人文教育的渠道,降低人文教育的效率。因此,基于人文关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精心组织课堂活动,为学生创设不同的情境,使学生在情境的感染与影响下,深化个人体验,升华生活感悟,形成对学习、对人生、对世界的独特见解与深刻体会。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节时,教师如果带领学生进行机械的算理学习与算法训练,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给予学生人文关怀。相反,教师如果能够以“超市购物”为主题设计课堂活动,将数学教学融入生活情境中,则能够帮助学生深化个人体验,升华生活感悟。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列出自己的购物清单,让学生合理利用教师发放的100 元开展购物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要经历数学运算过程,还要对商品进行对比、取舍、选择。这样一来,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也使学生养成了理性消费的良好习惯,实现了知识教育、能力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可见,教师通过组织课堂活动的方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渗透人文关怀,可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在数学史料中汲取精神力量,渗透人文关怀

数学史料既见证了数学的历史,又彰显了数学的文明,是数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史料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融入,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还能够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学思想。更重要的是,数学史料中蕴含的情感与智慧、气节与意志,能够带给学生强大的精神力量[3]。因此,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引入数学史料,从而实现人文关怀的渗透。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入以下数学史料:两千年以前,我国就已经有了“正”和“负”的概念,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正负数来进行计数与计算;到了三国时期,我国数学家刘徽从数学角度对正负数的概念进行了阐述:“今两算得失相反,要令正负以名之。”在此基础上,刘徽又针对正负数的计算做了如下阐述:“正算赤,负算黑;否则以斜正为异。”通过引入这段数学史料,学生对负数的概念、算法及发展历史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这对他们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意义。同时,教师引入这一数学史料,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我国古代数学家在数学领域的突出贡献和领先发现,进而使他们从史料中汲取精神力量,激发民族自豪感,唤起家国情怀。

五、在配套习题中挖掘思想内涵,渗透人文关怀

传统的配套习题把重点放在了知识巩固和能力训练上,缺少对学生的思想与情感的关怀。显然,这并不利于人文关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因此,教师应对课后习题进行优化,使学生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掌握题目中的已知和未知条件,求解答案,还能够挖掘习题中的思想内涵,使他们在精神和思想上受到熏陶与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高尚的道德品质[4]。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认识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一节时,教师需要为学生布置习题,使学生掌握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几个方位。教师如果直接给出方位图,让学生进行指认,虽然也能够起到巩固教学的效果,但难以渗透人文关怀。因此,教师应对配套习题进行优化,赋予习题思想内涵,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与精神影响。例如,教师可以选取地图的平面图的一部分,然后设计下面的习题:我的家乡在祖国的________方,它在首都北京的________面;我的学校在家乡的________方,它在我家的________面。教师通过巧妙设计习题,将祖国、首都、家乡、校园和学生的家联系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认识到“小家”与“大家”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之间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热爱家庭的品质,进而实现了教学中人文关怀的渗透。

六、在数学实践中端正价值取向,渗透人文关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能力的有效策略,更是实现人文关怀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开展数学实践,使学生在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提升数学素养,同时提高道德品质,实现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5]。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简单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一节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实践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数学素养,并端正价值取向。任务一:对班级同学的视力情况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影响小学生视力的因素;任务二:对班级同学上学和放学的交通方式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整理,然后从出行方式的角度总结减少环境污染的策略;任务三:对班级同学的零用钱情况进行调查,结合调查数据分析小学生的消费习惯及其合理性。教师通过布置上述实践任务,能够使学生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提升自身的健康意识、环保意识和理性消费意识,从而实现对人文关怀的渗透。

结 语

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积累知识和锻炼能力,还包括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高尚情操。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在加强知识教育和能力教育的同时,应积极探索人文教育的有效策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使数学有“温度”,让课堂有“温情”,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

猜你喜欢

关怀习题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感悟关怀厚望 立志跟党前进
一道课本习题“链式反应”
精心设计习题 构建高效课堂
对一道习题的多角度思考与拓展
关于一道习题解的讨论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人文社科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