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2020-12-03张兵华王晓坤许朝晖郭永博李双双谢晓燕姚茹郭玮雷燕李照辉陈亚强王娟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12期
关键词:存活二聚体淋巴细胞

张兵华 王晓坤 许朝晖 郭永博 李双双 谢晓燕姚茹 郭玮 雷燕 李照辉 陈亚强 王娟

2019年12月,湖北省武汉市发生多起不明原因肺炎,并很快蔓延至全国各地[1-3],通过对患者的肺泡灌洗液的采样培养,证实病原体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al coronavirus,2019-nCoV)[4],由此导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具有传播速度快、 临床症状不典型等特征[5]。根据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疫情动态,截止2020年3月28日24时,全国累计确诊NCP患者82 341例,疑似患者174例,死亡3 306例 。死亡病例绝大部分为重型/危重型患者,COVID-19 危重型患者体内炎症风暴释放的细胞因子造成的免疫损伤,可能是患者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6]。近年来,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一个新型炎症指标,较白细胞计数等单一指标更能反映全身炎症状态,其升高往往提示较重的全身炎症反应[7],已被用于多种感染及肿瘤相关疾病的临床诊治评估[8-10],但该指标用于NCP患者治疗效果评估的研究不多。为此,本研究回顾性收集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及重症监护室NCP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NLR对NCP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资料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9年2月至2020年3月于武汉火神山医院感染三科、重症医学科住院的咽拭子样本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的NCP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效果把患者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纳入标准:① 年龄≥18岁;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制定的NCP诊断标准[11]。 排除标准:① 急性心脑血管病患者;② 恶性肿瘤终末期患者;③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的患者;④ 资料不全患者。

二、研究方法

1 资料收集

通过火神山医院电子病历系统,安排专人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① 基本信息:年龄、性别、基础疾病、吸烟史、接触传染源史、症状及入院当天静息状态下氧饱和度(SaO2%);② 胸部CT或X线片;③ 入院24 h 内指标: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凝血功能、脑钠肽(BNP)、心肌酶谱、肝肾功能,计算 NLR。

2 统计学分析

结 果

一、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

共有275例NCP患者资料纳入研究,其中死亡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70.60±7.78)岁,存活组245例,男性137例,女性108例,年龄(57.69±14.38)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吸烟史、接触传染源、基础病(糖尿病、冠心病、慢阻肺)及症状方面无明显差异(均P>0.05),在年龄、高血压病史及静息状态SaO2%方面有明显差异(均P<0.01),在胸部CT或X线表现方面也有差异(均P<0.05)(见表1)。

二、两组患者实验室化验结果

死亡组患者血常规的淋巴细胞数值(LYM)、血小板数(PLT)及血清白蛋白(ALB)均较对照组下降(均P<0.01),而血白细胞数(WBC)、中性粒细胞数(NEU)、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凝血酶原时间(PT)、DD-二聚体、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血糖(Glu)、乳酸脱氢酶(LDH)及脑钠肽(BNP)均较存活组明显增高(均P<0.01),另外,尿素氮(BUN)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也较存活组增高(均P<0.05)。两组在降钙素原(PC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间接胆红素(IBIL)及肌酐(SCr)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均P>0.05)(见表2)。

表1 存活组与死亡组NCP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三、NCP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Logistic 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年龄、NLR及DD-二聚体是NC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见表3)。

四、各项危险因素对NCP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年龄、DD-二聚体及NLR 对NCP患者死亡风险均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 0.798[95%CI(0.720,0.876)],0.830[95%CI(0.793,0.938)],0.890[95%CI(0.858,0.987)]。NLR预测NCP患者死亡风险的AUC最大,当最佳截断值为5.51时,敏感度为91.70%,特异度为91.90%,有很高的预测价值(见图1)。

表2 存活组与死亡组NCP患者实验室化验结果比较

表3 NCP患者死亡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图1 预测NCP患者死亡风险的各项指标的ROC曲线

讨 论

2019nCoV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经过病毒序列比对分析,推测2019nCoV 的自然宿主可能是蝙蝠等野生动物[12],目前对其理化特性的认识多来自SARS-CoV和MERRS-CoV。2019nCoV引起的新冠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乏力、呼吸困难,但部分患者症状不典型,就诊时并无发热、咳嗽等不适,而以纳差、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为首发症状[13],胸部CT检查对新冠肺炎特异性高,早期常表现为肺部磨玻璃影、多发斑片影或实变影,累及单个(早期)或多个肺叶,目前尚无针对2019nCoV的特效药。国家卫健委修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把NCP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四种类型,同时提出重型/危重型预警指标,对临床工作有很好的指导性。但每个患者对病毒产生的免疫应答是不一样的,具有很大的个体差异,由此产生的临床症状、疾病进展、对治疗药物和疫苗的反应差异很大[14]。良好的免疫功能可帮助机体清除外来微生物,控制感染,但如果免疫系统被过度激活,就会释放大量炎症因子,产生“炎症风暴”,反过来攻击宿主。 因此,我们在对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的同时还应考虑个体炎症反应, 寻找一些客观指标,帮助提高临床分型的准确性,从而更好的评估预后及指导治疗。

感染时中性粒细胞过度激活,可引起器官实质细胞的破坏,而淋巴细胞数量下降,使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NCP感染患者常有淋巴细胞降低,伴或不伴白细胞异常,且淋巴细胞降低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NLR 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与淋巴细胞绝对值之比,可反映疾病状态下的损伤因素与机体免疫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研究表明,NLR 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抑制密切相关,当疾病进展、免疫抑制加重时,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与单一的 NEU 或 LYM 相比,NLR 更能反映全身炎症状态[15]。

本研究发现,死亡组与存活组NCP患者在年龄、既往有无高血压病、血常规、CRP、IL-6、凝血功能、血糖、尿素氮、静息状态下血氧饱和度及胸部CT或X线表现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然而,两组患者在性别、症状、血降钙素原(PCT)、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间接胆红素(IBIL)及肌酐(SCr)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尤其要注意的是两组患者PCT无明显差异,提示我们对于NCP患者要慎用抗生素治疗。对NCP患者死亡的高危因素进行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NLR及DD-二聚体是NC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国家卫健委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七版)提出把外周血淋巴细胞进行性下降、炎症因子进行性增高作为成人重型、危重型NCP患者的预警指标,本研究发现死亡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低于存活组(P<0.01),CRP、IL-6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但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入院时淋巴细胞计数下降、CRP和IL-6增高均不是NCP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这些指标的动态变化与死亡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在对NCP患者的死亡风险预测评估方面,与年龄、D-二聚体等预测指标相比,NLR 的 AUC 更高,提示NLR 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说明其可作为NCP患者预后评估的早期预测指标。

本研究的局限性是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患者发病到入院时间偏长,选择性偏倚会导致 NLR 对NCP患者预测效能的准确性受到影响,需要多中心前瞻性的研究证实其临床的实用价值,同时可关注NCP患者病毒核酸复阳与NLR的相关性。

猜你喜欢

存活二聚体淋巴细胞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病毒在体外能活多久
飞利浦在二战中如何存活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131I-zaptuzumab对体外培养肿瘤细胞存活的影响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
两种试剂D-二聚体检测值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值的相关性研究
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淋巴细胞在HCV早期感染的作用
D-二聚体检测参考区间的验证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