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肿瘤医院:打造互联网诊疗新范例
2020-12-03
服务第一、提前布局、找准定位、重点切入。肿瘤专科医院的互联网诊疗,应有新考量。
8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以下简称“北大肿瘤医院”)门前,入院安检依然严密,查流调、查行程、测体温等环节有条不紊。医院前人行道几百米范围内,竖立着十余块标有“北京健康宝”二维码的展板,以便于排队患者及家属提前扫码,减少入院时间。
在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一个诊室内,一名医生正在出线上门诊,他面前是两块电脑屏幕,正在为网络另一端的一位京外患者开具复诊处方。开具处方之时,医生发现该患者仍有部分检查未做,于是开具了相关检查单。患者希望在检查做完后,能够看线下门诊,于是医生又为患者预约了检查当天下午的线下号源。短短数分钟之间,医生为患者解决了开药、约检查、挂号和下次线下门诊等问题,效率很高。该患者下次来京就诊只需一天时间,上午检查,下午看门诊,省时省力少花钱。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医疗模式带来了新挑战,北大肿瘤医院在困难中捕捉到创新的机遇,全院上下同心协力,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在务实功、求实效上下足功夫,陆续开展了多项、多个颇具针对性的互联网诊疗服务,有力帮助了患者的疫期诊疗,得到了广大患者的认可与好评。正所谓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此类服务有两个重要特征:一是致力于实质性的复诊而非轻问诊和在线咨询;二是不只将互联网诊疗视为锦上添花和线下补充,目标更在于逐步将更多复诊患者转移到线上,将更多宝贵医疗资源还给初诊患者。”北大肿瘤医院副院长邢沫告诉记者,本次互联网诊疗相关系统的快速上线,是医院多年来致力于持续改善患者服务和信息化建设不断进阶的必然结果。不远的将来,医院将实现包括互联网诊疗和远程联合“E诊”在内,双线服务体系的再升级。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传统医疗模式带来了新挑战,北大肿瘤医院在困难中捕捉到创新的机遇,陆续开展了多项、多个颇具针对性的互联网诊疗服务。
政策推动 顺势而为
受上半年疫情影响,与全国各级医疗机构的遭遇类似,包括北大肿瘤医院在内,北京几家主要肿瘤专科医院门诊量等项数据呈现大幅度下滑趋势。为应对逆境,北大肿瘤医院与兄弟医院一样,紧急谋划,通过多种创新举措积极为肿瘤患者解决院内聚集、挂号、用药,以及手术安排等难题。
“疫情加深了我们的一项重要认识,那就是肿瘤患者的诊疗和手术是绝对的刚需。”在邢沫看来,前来肿瘤专科医院的患者,存在疾病和心理诊疗的特殊性;此外,除了收治新患者,医院还须为大量复诊患者进行多次服务;加之,作为国内肿瘤领域最权威的几大医疗机构之一,北大肿瘤医院多年间服务的多数患者,来自京外,初诊患者号源极其有限,满足该类患者的就医需求,更是难上加难。
在初诊患者和复诊患者的诊疗间找到平衡点这一内因,疫情催化这一外因,加之更合理分配优质医疗资源这一永恒战略考量之下,尽早以互联网手段辅助相关医疗服务成为必然之选。
年初,疫情出现后不久,北京便加快了推动互联网诊疗发展的步伐:陆续通过北大肿瘤医院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的互联网诊疗资质确认;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之后,倡议并支持北京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非急诊全面实施预约常态化机制,以改善门诊秩序,引导错峰就诊。同时继续鼓励在线结算、药品配送等服务的创新。
“医院近年来密切关注国家层面互联网诊疗相关政策的发布,并均在第一时间着手准备,包括APP、电子签名和网络等,只等口子放开。”邢沫告诉本刊记者,最新一轮政策出台后,医院顺势而为,很快开展了流程设计、系统搭建、资质申请,以及医保对接等工作。
3月24日,北大肿瘤医院通过了互联网诊疗服务方式专家评审;4月3日,正式获批互联网诊疗资质;6月12日,上线自费患者的互联网诊疗服务,通过“北肿云病历”APP开展在线复诊;6月24日,完成互联网诊疗全流程医保对接,开展互联网诊疗医保服务;7月15日,正式通过微信公众号、院内展板推广互联网诊疗服务。
“6月24日,医保支付在西院区上线,在线复诊量达到了西院区总门诊量的33%。”邢沫介绍,截至8月初,在线复诊上线以来,医院单日的互联网诊疗量最高占线下门诊量的30%以上,同时相关复诊均实现了给予具体治疗措施,或开处方、或开检验检查等功能。她强调,在此期间,因疫情缓解等因素影响,数据曾出现波动,但已显现了总量持续提升的苗头。
邢沫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
◎紧急状态下的系统更新,出发点是推进医患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的完善。但根本目标,仍是服务患者,保障患者诊疗安全。
◎建立有效的科室沟通协调机制,分层管理临床需求,细化和明确院内管理规范,增加服务的“量”,保障服务的“质”。
◎公立医院的互联网诊疗,将在未来成为常态。
多年积淀 全员推进
3月24日通过“互联网诊疗资质”评审,多轮预热过后,5月11日,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线上初诊咨询预约上线;6月12日,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线上复诊上线;6月15日,医保接口评审完成;6月22日,医保脱卡结算上线;6月29日,医院重点科室上线陆续完成。
快速达成这一成果,缘于医院多年间全员互联网诊疗理念的不断更新和信息化系统的不断完善。
邢沫介绍,6月中旬,北京第二拨疫情发生后,严控患者聚集和门诊限号等成为必然之举,患者挂号和诊疗需求受限明显。针对这一形势,医院班子紧急商讨过后,要求互联网诊疗系统马上上线。“事实上在获得资质之后,系统已开始在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等科室试用,并经过了不断打磨。待医保实现对接后,相关工作迅速、有条不紊地展开。”
之所以选择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做试点,是因为该科室是“态度积极”的几个科室之一。“更好地满足复诊患者需求的同时,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一直期待更多初诊患者进来。”邢沫解释,针对以上焦点问题,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多年前就在期待当下的创新。
引导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试行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同时,作为具体工作推进的牵头人,邢沫与团队成员同步与沟通更多科室:更多科室的员工既有思维如何打破,新的工作习惯如何养成,需要的包括电脑、打印机等在内的硬件设备如何解决等瓶颈和问题,在一次次科室沟通会后,先后被克服。
“榜样的力量巨大,正向的引导会推进更多科室的学习。”邢沫介绍,历经初期诸多细小问题的逐渐解决,乳腺癌预防治疗中心等科室工作成果的显现,时至6月底,医院已有近二十余个科室的互联网诊疗端口陆续开放。
同步推进的,必然是信息化系统的革新。“信息后台的功能,要始终围绕服务医生和患者需求。如果他们应用体验不佳,工作推进会很难。”邢沫表示,6月中下旬,医院信息部与服务商紧急协商,进行了技术开发与对接。医院此前开发的患者线上服务平台——“北肿云病历”被迅速完善,互联网诊疗平台和HIS、LIS、PACS等系统先后打通,最终实现的效果是:在此前基础上,医生接诊时仅多了视频、图文的交流窗口,处方、检验检查等只须在原有的HIS门诊医生站系统中操作,并一键发送给患者。同时,患者也能在APP上查收处方、检查结果等重要信息,快速、直接的医患对接得以实现。
“紧急状态下的系统更新,出发点是推进医患一站式线上服务平台的完善。但根本目标,仍是服务患者,保障患者诊疗安全。”邢沫强调,在打造互联网诊疗的“多部门协同,闭环管理”立意下,医院还迅速完善了《线上医疗服务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互联网诊疗电子病历书写规范及质量管理制度》《互联网诊疗信息系统操作手册》《互联网诊疗服务知情同意书》和《处方医嘱审核制度》等规章制度。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苏向前教授在出线上门诊。
重点切入 助力临床
建立有效的科室沟通协调机制,分层管理临床需求,细化和明确院内管理规范,增加服务的“量”,保障服务的“质”,强化投入与产出分析,关注社会效益,成为北大肿瘤医院本轮互联网诊疗服务的创新基点;更为关注患者体验,保障患者就诊顺利,优化患者服务流程,则成为本次改革的重点。
当下,利用互联网手段,医院的全面预约就诊通过京医通、114电话预约,分时段预约,预约时段已精确至30分钟以内;自助预约流程中,已开通超声检查、心电图检查、核酸采集的线上预约。加之就诊须知亦实时发布、医患沟通视频全程记录、限定APP绑卡数量、自动上传外配处方至医保系统等相关举措,有力辅助了临床诊疗的效率提升。
邢沫介绍,自线上门诊开诊以来,在线复诊患者逐渐增加,现已由最初的每日几十例增至数百例。截至8月下旬,全院共有20余个科室、近200位医生出互联网门诊,累计完成超过万例患者的线上复诊。
“重要又紧急的事情马上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提前做。”作为分管运营、绩效、信息化和对外合作的副院长,邢沫在北大肿瘤医院工作了近30年。从普通护士到科室护士长,再到医务处长,再到副院长,多年工作经历给她的感受是:北大肿瘤医院历任班子和全体员工,拥有务实、思维前瞻和勇于创新的优秀品质。
近几年间,邢沫多次带队前往多家在互联网诊疗方面走在前面的医院考察与交流。结合友院经验,同步跟随政策的指引,医院的信息化基础得以进一步夯实。
“公立医院的互联网诊疗,将在未来成为常态。”邢沫作出这一判断的依据,源于数据支撑:医院近期多个时间段内,门诊患者的复诊率高达82%。培养患者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复诊,调整门诊结构,将腾出来的线下门诊号源和优质医疗资源转向初诊患者,应成为肿瘤专科医院接下来诸多相关工作考量的重要维度之一。
今年7月底,北大肿瘤医院等北京10家医院被确定为首批北京市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单位。在邢沫看来,为支撑医院这一工程,互联网诊疗更应持续推进,落到更多实处。“深入展开临床研究是肿瘤专科医院的重要使命之一,也是研究型病房示范建设的重要目标,推动的将是医院疑难重症诊疗能力的更快提升和患者得到更好救治目标的实现。”邢沫解释,在涉及临床实验的科室中,相关患者的诊疗不可间断,即便是在广受疫情影响的当下。
借力医院信息中心的支撑,6月中旬,医院为相关临床实验患者开辟了特殊的互联网入口,所涉医生亦实现了同步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出具,以及持续的患者管理等目标。“在这一方面,可以说我们走在了友院的前面。”
创新不断 未来可期
在邢沫看来,数月间,医院本轮自上而下大力推进互联网诊疗的实践过后,有很多经验教训值得总结,很多新的现象也值得深思,很多工作需要不断持续完善。
首先,结合医院实际,重点切入复诊这一关键点的思路无疑正确。在线复诊,可简化患者就医流程,推进医院信息、诊疗、药品配送,甚至保险等项工作强度,有利于医院多线的流程优化。“全线推进,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另外,在复诊效率提升后,医院更多优质医疗资源被释放,更多初诊疑难重症患者得以收治,符合国家对大型三甲专科医院的政策定位,也有利于医院持续高水平发展需求。“也有利于患者更为精准的看诊和转诊。”
邢沫相信,伴随疫情带来的改变,各级公立医院将更快认识到互联网诊疗的长处,并因地制宜,及早着手相关创新。
“当然,正如管理和运营永远都是进行时,公立医院的互联网诊疗也将长期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不必因噎废食,要对未来充满信心。”邢沫最后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