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浅谈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与对策

2020-12-03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沈晓丽

青年心理 2020年28期
关键词:桃树初中语文课文

江苏省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初级中学 沈晓丽

我国有这样一句名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教给人现有的知识不如教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如果想要一直有鱼吃,就要学会抓鱼。在教学中也是一样,一个称职的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我们的语文自读课也一样,教师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实践最终学会“渔”的方法。

一、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现状

自读课是一种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主阅读、自我思考、自由表达的阅读课型。面对这样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事物,语文老师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的老师放任自流,认为自读课文是不需要老师教的,学生自己读读悟悟就可以了;有的老师勇敢尝试,认真钻研,一不小心习惯成自然,将自读课又上成了教读课;还有的老师面对文本不知所措,无从下手,甚至从头到尾一讲到底……我们常常说,阅读是一种个性化行为,作为老 师,我们不能用自己的理解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尊重每个学生的阅读感受。

前不久,学校围绕“中学语文自读课文的教学与探讨”展开公开课的教学。老师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大家仔细研究教材,积极探索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在课堂观察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难以准确把握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这两类不同课型的特点,把自读课文当作教读课文来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

在学习《昆明的雨》这篇自读课文时,一位年轻教师首先请大家欣赏了一组有关昆明雨季的画面,请同学们谈谈观后感受,顺势导入课文。接着,他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①作者在“昆明的雨”中主要回忆了哪些人、哪些物、哪些景?②这些景、物、事中,作者最想念什么?为什么作者这么想念它?③作者仅仅思念昆明的雨吗?你从文中还读出了怎样的情感?按照“整体感知”“品读赏析” “拓展延伸”的步骤进行教学,力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虽然整堂课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看起来很热闹,教师也反复提醒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圈点批注,提出疑问。但是教师却恰恰忽略了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过《背影》和《白杨礼赞》这两篇教读课文,之前在课堂上学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教师在本堂课的学习中又进行了反复的强调。显然,这位教师混淆了两种课文的课型,一不小心将自读课上成了教读课。

另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对《昆明的雨》的解读更加深入,他在教学中采用了自主探究法、对话交流法。这些教学方法虽然看上去确实符合自读课的特点,但是教师在课堂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却不够合理。教师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自主阅读,然后指导学生运用圈点勾画的阅读方法,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各抒己见。但是纵观整堂课,教师还是预设过多,分析过细,通过不断提问牵着学生往前走,不敢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这样的自主阅读流于形式,其课堂效果也并不理想。

我们不能忽略了本篇课文的阅读提示:“本文题为《昆明的雨》,却并未用大量笔墨直接写雨,而是从一幅画写起,将记忆中昆明雨季的景、物、事一幕幕展现开来……文章看起来有些‘散’,但其中贯串着一条情感线索……”教学时不妨引导学生结合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自行确定选择,老师就尽量少讲,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统编版教材初中语文自读课文教学对策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自读课文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为了有效培养初中生自读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初中生的自读水平,教师应该结合教材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进行自读课文的教学。

(一)教给学生有效自读的方法

自读课文是学生由课内阅读通往课外阅读的桥梁,教师要运用教读课文中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品读,自我感悟。要想有效提升初中语文自读教学效率,教师首先要提供自读的方法,初中语文自读文本类型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自读课文更要让学生注重“读”,掌握读书的方法。教师要适时点拨学生,教给学生朗读的秘诀。在学习《台阶》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轻重、读出情感。这就是“渔”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的自读课文《台阶》是一篇小说。有人说,小说离不开细节描写;没有读透细节,就不能算真正读懂小说。我们在引导学生自读时,可以借助研读细节来理解小说内容。教师要寻找一个让课堂生长的点,让学生发散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要看准目标,有的放矢,一下子击中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例如:文章开头说“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老师可以顺势提问:“父亲为什么会这么觉得呢?这句话是对谁说的?为什么单独成段呢?”接着讲造台阶:如何造?造好了父亲又变得怎么样了?如果梳理好了这些环节,那么这篇小说的结构就很清楚了。小说中的“我”为父亲一生的辛劳感到心疼,为父亲的失落感到心酸,为自己无法安慰父亲,无法改变现状而感到无奈。虽然文中的父亲有着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我们既不能肯定,也不能否定。只有真正理解了父亲的形象,才能理解小说的主题。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慢慢研读文本,关注文章的细节描写,设计有效的语言活动,一起发现,一起感悟,一起收获!让学生在收获“鱼”的同时学会“渔”的方法。

(二)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想让学生提升语文自读能力,就要教会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学生通过自读要求和阅读提示,可以通过阅读在短时间内获取重要的信息。现在的考试普遍题量多,阅读量大,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语文成绩的提高。

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制定合理的自读目标,也就是自读预期效果,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或者根据目标进行自我导读。

以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一棵小桃树》为例,单元提示中明确指出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建议运用比较的方法阅读。据此,教师可以试着给学生设定几个自读时要思考的问题:

(1)文中的小桃树经历了怎样的生长历程,边读边想象小桃树的形象。

(2)从小桃树的生长历程中,想一想这是一株怎样的小桃树?

(3)课文在叙述小桃树身世的同时,还写到“我”的经历,请你从文中找出来。

(4)通过比较小桃树和“我”成长经历来理解作者对小桃树怀有的特殊情感。

这样的一串问题让学生通过自读将教读课中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运用于阅读实践,使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断增强,强化语句积累。整堂课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通过思考理智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综合素养。值得注意的是,导读的问题不宜设计太多,要少而精。问题一旦杂乱,课堂又很容易成为“一问一答”的传统教读模式。同时教师所提的问题也要环环相扣,将课堂串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学生通过自读思考获取相应的信息,提出质疑的过程,也有利于教师更加了解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去发掘科学合理的教学对策。

(三)鼓励学生分享自读成果

教师在自读课文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制定合适的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新的教学理念,有效发挥自读课文自身的特点。更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确保目标的可行性。通过鼓励学生分享自读成果,激发孩子们的自读欲望,学生在自主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自我思考中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进而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然后通过交流和探讨一步步解开自己提出的疑问,收获新的知识,掌握新的语文学习方法。

以《雨的四季》为例,教师在课堂中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在充分的文本阅读后,让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的雨。学生可以选取文章中比较优美或者表明雨的特征的句子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同学A:我喜欢秋雨,因为我看到了“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水声在屋檐下,水花在玻璃上”的美景,感受到了秋雨安静端庄的静谧之美。

同学B:我喜欢春雨,因为我看到了“树叶青黄、花苞摆动、树枝柔软”的动态,体会到了春雨带来的充满生机,朝气蓬勃的活力之感。

同学C:我喜欢夏天的雨,“它热烈而又粗犷,在它的浇灌下,花朵怒放,树叶鼓着浆汁,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别有一番风情,大地上的一切都毫不掩饰地敞开了心扉,铆足了劲儿彰显生命的壮美与华丽………

像这样给学生充分讨论的自由和分享成果的机会,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自主发言、大胆分享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一次更加丰富的知识积累,也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得到了一次良好的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这就是学生学会“渔”的表现,也是一次自读体验趋于完美的前奏。

学生自读的道路还很长,阅读将伴随他们的一生。课堂上老师合理巧妙地引导,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自读的方法和技能。学生只有学会了“渔”的方法,一步步地去发现去探究,才能进一步提高自己,完善自我,变得更加自信勇敢,从而开拓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开满鲜花的阅读之路。

猜你喜欢

桃树初中语文课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桃树施基肥“五字诀”
桃树秋管 来年丰收
桃树咋样冬剪好
例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写作”
沉浸式教学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背课文的小偷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