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附暖宫丸配合耳穴压籽治疗原发性痛经经验
2020-12-03李秀霞武梅刘晓燕
李秀霞,武梅,刘晓燕
(上海市嘉定区中医医院,上海 201800)
0 引言
月经是女性发育成熟的一种正常生理现象,然而有些女性在月经前期或月经期会出现腰酸、下腹疼痛、恶心、腹泻等全身性症状,门诊就诊时,诊断为痛经。经血来潮时出现的腹痛,故又称“经行腹痛”。此病是妇科门诊常见病和多发病。经妇科临床检查及超声检查未能发现盆腔器官有明显异常者,称原发性痛经。此病经常发生在年轻女性初潮后数月(6-12个月),主要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月经来潮时有恐惧心理、有饮食生冷习惯等[1]。原发性痛经严重时,患者临床会出现腹痛难忍,恶心呕吐,甚至昏厥等症状,极大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与工作。近几年来我科采用艾附暖宫丸加减结合耳穴压籽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尚佳,现总结如下。
1 肾气不足,从虚、寒、瘀立论。
《素问·上古天真》:“…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肾为先天之本”,女子肾气充足,则月事如常来潮,“肾气不足”则引起月经延后来潮、经期腹痛等。二七之女,经血初潮,如刚出土的幼苗,本根未固。加之禀赋素虚,肾气未盈,胞脉易于失养,不荣则痛。
寒为重浊之邪,亦阻滞气机。患者如经期冒雨涉水、或久居寒凉之地、或素体阴虚內盛、或暑天过食冰冻寒凉之品,皆可使寒邪入侵,袭在下焦,客于胞宫,从而使血行受阻,行而不畅,不通而痛。如《素问·举痛论》所述:“经血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快节奏的学习、工作、生活,对现代的女性有着很大的压力,极易为七情所伤。《灵枢·五言五味》亦云:“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气机运行不畅,则运血功能失职。气血失运则瘀血生,瘀阻于胞脉则经血难以下行,不通则痛。
《诸病源候论·月水来腹痛候》云:“妇人月水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以致体虚,受风冷之气客于脉络,损伤冲任之脉…故月水将下之际,气血动于风冷,风冷与气血相击,故令痛也。”
2 益肾为先,治以补、温、通并举,通则不痛
中医认为:血赖气以行,得温则通,遇寒则凝。原发性痛经多发于经血初潮的年轻女性,多有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之证。肾气充盈则血行畅通,肾气亏虚则血滞不通,故而腹痛。亦如《医林改错》所云:“元气即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力,必停留而瘀。”故临证时应温补通并进,补益肾气,正气盛则血行,血行则瘀去,气血通畅则痛消。运温宫之品使血得温则行,寒凝消散。以辛温通络之品,温宫祛寒,经络通畅,通则不痛。“补而通之”“温而通之”“行而通之”,补、温、通三方并行,使气血旺盛,胞宫温润,冲任调和,瘀去脉通,从而达到“疏其气血,令其条达,而致和平”的目的。
3 方以艾附暖宫丸加减,配合耳穴压籽
记载中:艾附暖宫丸善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淫,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宫寒不孕等症。由艾叶、香附、白芍、吴茱萸、川芎、黄芪、续断、生地黄、官桂、当归组成。方中四物汤的当归性味甘温而润,辛香行走,养血活血,补中有行,为妇科调经之要药;生地黄性味甘温,滋阴养血,补肾养精;川芎辛温,活血通络;白芍酸寒,养肝和营,滋阴止痛。加艾叶、吴茱萸、肉桂、续断温热之品,温宫祛寒,补肾固冲;黄芪益气健脾,以助气血生化之源,香附入肝经,疏肝解郁,是行气止痛之妙药。全方配伍,使补中有行,行中带补,温而不燥,补而不腻,起到补肾暖宫,温经通络,养血止痛之功效。
《素问·调经论》中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留,温则消而去之。临床加减:患者恶寒怕冷,寒象重者加小茴、乌药;经血量少,色淡血亏虚重的患者,加制首乌,熟地黄;经期腹痛甚者加木香,元胡索;腹痛呕吐者加旋复花,淡竹茹;经血夹血块,经色黑淤血重者加三棱,失笑散。
服药的同时,配合耳穴压籽。主穴:子宫、内分泌、内生殖器、肝、肾。临床辨证配穴:腹痛甚加神门、交感;腹冷痛、呕吐者加脾、三焦;月经量少血亏者加脾、胃;血瘀重经血有血块者加耳中;腰骶酸痛加腰骶椎。经前2-3天或经期常规消毒耳穴后,再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上述耳穴,两耳交替贴压;连续3个月经周期为一疗程。
耳穴为内生殖器、内分泌、子宫、肾。其中内生殖器穴位为局部取穴,有补肾益精,调经止带之功效;刺激内分泌穴引以起到调节内分泌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效果;肝、肾皆为乙癸之源,肝藏血,女子以阴血为本,取其起到疏肝养血作用;肾主生殖,取之起到补肾益精之功效。全方意在调整内分泌与内生殖器功能,激发肝肾二经之气,冲任调和,则痛经之根得除。
人体耳穴和内脏有着相互的联系,通过神经或神经一体液途径内脏的疾病有规律地反映在耳廓的一定部位,从而引起相应耳穴的导电量增加。临床通过中药籽耳穴按压刺激耳廓的相应部位,再通过分布于耳廓的感受器和初级传入神经,从而到达各级中枢,整合后,再经植物神经和体液因素到达内脏,发挥调整作用[2]。
患者治疗期间,禁止服用其它治疗痛经的中、西药物。保持情绪稳定,注意劳逸结合;忌食寒凉、刺激等食物。
4 结论
痛经,在医学古籍中又称“经行腹痛”、“月水来腹痛”等。原发性痛经发病原因很多,其中精神过度紧张、敏感、劳累、受寒、生活习惯突然改变、健康状态不良等等原因都可以引起痛经。祖国医学认为导致痛经之因,有气滞血瘀、寒凝胞中、湿热下注、气血虚弱、肝肾虚损等。原发性痛经患者,以肾虚、宫寒、血瘀最为多见。因冬季寒冷,寒邪由背俞而入,经六经传变,由表入里,潜伏于体内。而夏季复吹冷气或贪食冷饮,助寒而生,直中三阴,寒凝胞宫,经水难以下行,“不通则痛”。“经水出诸肾”,原发性痛经多发生于青少年,多因其肾气不足,子宫、冲任发育不完全等原因所致。肾气不充,气血亏虚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3]。
按中医辨证治疗之法,临床当代各家名老中医治疗痛经也各有各法。丁启后认为重在温经散寒,调经止痛;朱南孙对嗜食寒凉诱发的痛经倡从寒、瘀论治;李振华倡在经前冲任脉动,气血将行时用药;张珍玉认为重在兼顾气与血;陈瑞春认为易在温胞行气,补肾固本;蔡小荪认为本病虽在血分,但调血诸法,皆当以调气为先。
西医认为“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子宫过度收缩及前列腺素升高是原发性痛经的关键。长时间子宫收缩,导致子宫肌肉缺血,因缺血又可代偿性引起子宫肌肉的收缩,加之经期患者前列腺素明显升高,从而出现疼痛感。
痛经虽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大多数患者不接受治疗,或仅仅在腹痛很剧烈的情况下服用些止痛的药物,等下月月经来潮时仍旧腹痛不止[4]。虽说中医讲究“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但临床上也不主张用镇静解痉之品,此类药物虽然能快速止痛,但却留有后患。因为镇痛的药物往往导致血液凝滞,形成瘀血,致使胞脉气血不畅,更加重病情。
艾附暖宫丸治疗原发性痛经多见于临床报道。临床试验报导:艾附暖宫丸对催产素致大白鼠痛经子宫收缩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明显缓解女性痛经及临床血淤的症状,有效率达到95.6%[5]。
综上所述,由于耳中的穴位和内脏的互联性,刺激耳中的穴位,使其感受器神经传入各级神经中枢,通过植物神经和体液因素到达体内各脏器,从而起到临床治疗作用[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