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横看成岭侧成峰
——谈教学目标制定的四个“点”

2020-12-03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实验学校唐益峰

青年心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江雪平仄柳宗元

江苏省昆山开发区青阳港实验学校 唐益峰

我们常说:“具备什么样的语文教学理念,就会上出什么样的课。”诚然,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实施反映了教者对于语文教学的认识与思考。而在讲台的尺寸方间,一课的四十分钟,反映教者语文教学理念的最直观的标准就是检视课堂的教学目标。具体来说,一节语文课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达成,是检验一堂语文课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的参考标准和依据。可以说,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灵魂,是一堂课的方向。在备课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当先思考教什么?即思考制定什么样的教学目标。然后进一步地思考怎么教?即思考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达成和实现教学目标。那么如何才能科学有效地制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呢?我尝试以上海名师戴建荣老师执教的古诗《江雪》作为课例,浅析备课过程中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目标制定所要遵循的原则与方法:

一、关注文本特点

《江雪》出自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的第七单元。从文体上来说,这是唐代诗人柳宗元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从情感上来说,这首古诗营造了一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天寒地冻的凄冷气氛,塑造了一位在漫天大雪中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形象,借“独钓寒江雪”这一看似“反常”的行为,流露出柳宗元在遭受政治排挤后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表现了清高孤傲、坚忍不拔的性格。从格律上看,《江雪》的平仄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四句诗中三处以仄字结尾,入声字更能传递出作者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感情。纵观整堂课,教学环节流畅自然,课堂气氛活泼而充满灵气。究其原因,不难发现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戴老师没有把讲解索然无味的字词作为教学目标,而是从读好课题“江雪”中的入声字“雪”为起点,将“在读好入声字的基础上吟诵整首诗”这一相对“小众”的教学目标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在突破这一教学目标即在讲解入声字的读法上引导得十分细致清晰,同时注意吟诵方法的教授。如在课堂伊始戴老师在引导学生读诗出题目《江雪》的平仄节奏时,先请几位同学起来读,学生读得四平八稳,缺乏平仄的音调起伏。这个时候戴老师进行范读:“江—雪—”,结合生动的手势:读:“江”字时老师手掌舒展向上;“雪”字时五指快速并拢收紧。引导学生发现老师读的诗题的不寻常之处:“江”字,语调适当拉长,“雪”语调短快急促,从而揭示出入声字在朗读时语调上的独特之处,引导学生体会“入”声字传递的是一份强烈的情感。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对于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阅读)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这一总体目标的细化和落实中。同时在达成和实现这一教学目标过程中,戴建荣老师不但通过自己生动的示范,而且引导学生的手口并用,带领学生一边读字音一边用手比划读音长短,自己读自己划。学生就像是自己的指挥员,仿佛打开了朗读古诗的新世界大门,在自己的指挥下,吟诵出平仄的节奏,使得诗歌的朗读随韵律翩翩起舞。

二、关涉学习起点

制定教学目标时,还有一个需要考虑的重点方面,那就是学生的对于课文的掌握情况,即学生的学情。如果把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的学习比作一次旅行的话,那么在每一节课的备课之时,教师就应当了解我们的孩子从何处出发。他们要前往何处。四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对于朗读与背诵简单的五言绝句那是小菜一碟。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诗句中的重点字词句也难不倒他们。因此戴老师没有把《江雪》全诗的字词讲解、诗句解释作为整堂课中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在课前就能自主学习掌握的,老师又何必在课上花大力气去重复讲解呢?而完全可以将精力花在引导学生进行有韵味的朗读上,即“在读好入声字的基础上吟诵整首诗”。这种读法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产生了浓厚的学习与练习的兴趣。从我的观课感官来看,对于有平仄节奏地朗读,学生先是表现出了一种陌生感与不好意思,但随着教学的深入,老师和同学多次频繁的示范,学生对于平仄朗读技巧的逐渐掌握,学生对于读好入声字,有平仄节奏地朗读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到整节课的中后期,学生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已然完全投入其中,享受课堂,享受诵读。

三、关乎编写基点

制定教学目标,同时还需要努力探求教材编者的逻辑起点。一篇课文,选入教材,编入单元,它便不再是一篇独立存在的文本,而应当前后关联,成为语文教材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江雪》这首古诗位于苏教版第七册第七单元的第25 课《古诗两首》,本课中的另一首古诗为《元日》,第24 课为《春联》。《春联》一课中,作者介绍了春联的两个特点:讲究押韵与讲究对仗。春联的两个特点在古诗中也同样适用。如《江雪》中的首联与颔联“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千山”对“万径”、“鸟飞绝”对“人踪灭”,此为对仗;这两句的格律为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正是有了入声字的存在,才使得古诗和春联一样,“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这些相邻课文之间的联系,可以起到瑕瑜互见的妙用。因此教师在制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当将单篇课文放入单元之中,甚至放入一册课文之中,瞻前顾后,通篇权衡。

四、关照课标落点

制定教学目标,还要充分考虑课标的落脚点。“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生语),课标是一个标准,而课文则是达成这个标准的载体。教学目标的制订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语文新课标体现了语文课程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强调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凸显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制订教学目标,要充分考虑语文素养的全面性。

在《江雪》一课的教学中,戴老师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分别是吟诵朗读、文本内容和思想感情。这是本课的主要教学板块。上课伊始,戴老师教学生用中国汉字的古音读标题,引出了本节课标题中的一个“入声字”,即“雪”字。入声字又短又轻又有弹性。趁热打铁,引导学生标出入声字,自己练读古诗,学生读得趣味盎然。

接下来,戴老师简单讲解了诗中的难字“蓑”,并通过图片形象地向同学们普及了“斗笠”和“蓑衣”的区别与联系。引导学生对于文中重难字词有所掌握。

入声字是为了传递强烈的情感,这是戴老师在课堂上强调最多的内容,如何通过这些字去传递强烈的情感呢?戴老师引导学生谈谈从诗中体会到了柳宗元怎样的感情,再通过知人论世,介绍柳宗元的生平事迹、创作背景等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诗人清高孤傲、坚韧的性格。此外,戴老师出示一位钓鱼的老翁,引领学生联想到另一位“钓者”——姜子牙,将姜子牙钓鱼是为了等待为国效力的机会与柳宗元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尝试体会柳宗元孤独背后隐藏的另一种情感——对于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教学环节至此,情与理酣畅淋漓,学生习得了入声字朗读的简单方法,体会到了柳宗元氤氲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看世界,你会发现另一种美。我想,语文教师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的时候,也应该选准俯仰峰谷的角度,制定恰当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通过语文课堂,带领学生发现中华民族母语中的美丽风景。

猜你喜欢

江雪平仄柳宗元
江雪
平仄谱:阅读格律诗的一把金钥匙
春天的马蹄声
滇风诗说
江雪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