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合教育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教学的实施研究

2020-12-03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三棵树分校马金凤

青年心理 2020年6期
关键词:学习者差异作业

江苏省宿迁市实验小学三棵树分校 马金凤

适合的教育是最好的教育,是能够有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为学生解决疑惑的教育。“适性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指导思想和理念,是一种人本主义教育,也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其能够根据学习者的自身差异来进行教学需求和内容的选择,并且指定合理的目标及工具。适合的教育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差异教学的实施中成为纲领性的原则,主要是因为因材施教是现代小学数学教育中以儿童立场开展教育进程的入手点。顺应数学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结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学习内容,小学数学教育界开展了一系列能够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能够与生活实践创新结合的教育尝试。

一、小学数学差异性教学从学生能力分层入手

素质教育的推进,打破了传统教育环境下灌输模式过于“平均化”的僵局。为了能够在小学数学提升过程中,切实地按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基础,进行分层次的教学。首先就应该按照小学生的实际能力、年龄等客观条件进行学力层级的划分。只有关注到小学生学力由于遗传因素影响、以及家庭环境等的因素,势必会造成对于小学数学学习效果和进度的差异,才能够针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进行有的放矢的数学教学,满足小学生数学问题很多的学习需求。教育的状态下既有教育者的角色,又有学习者的角色,教师是教育者,通过教育行为,使得学习者通过对于某件事物的看法彻底改观。在小学教学的传统数学课堂中,对于学生学习的均一性是比较在意的,但是确实不能满足差异性教学的标准。在教师详细地了解自身的教学环境,并且结合学生有效的学习过程,可以满足进一步创新和优化自身教学方式的需求。教师在结合差异性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满足课堂多样化特点,就可以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教学方式,教师从差异性教学角度入手,要对于学生的能力分层进行不断的教学实践研究。

比如首先开设小学数学的基础课,在利用基础性知识进行摸底之后,能够针对三类小学生进行具体的数学小组分组。将全班的小学生分成三类:A组是学习进度相对较快、接受新知识点速度较为迅捷的学生分组。B 组是中规中矩、并不擅提问,但是自己有一定思维脉络和思维习惯的学生分组。C 组则是小学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且自主学习意识并不是非常明显的学生分组。按照学生的进步幅度和潜力进行差异教学,其基础就是首先进行基于小学生合作精神进行学生学习小组的分类,树立A 组注重思维拓展、B 组进行专项突破、C 组强化基础训练的教学目标和原则。

二、在关注学生差异的同时进行差异化的引导教学

小学生容易受到家庭基础知识环境的影响,在小学数学学习的课堂上,较强的个体差异成为教师应该关注的热点。搭建与学生的沟通桥梁,教师应该首先学会与学生进行沟通,搭建沟通的桥梁,在切实地了解学生心理诉求的情况之下,基于其真实的数学思维水平来进行教学。学习的差异包含先天差异和后天差异,其中后天差异是学习者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指导着学习者的各方面因素差异。差异的集中体现,对于学习者来说,具备适应性,也具备有效性,才能导致学习效果和成果的迥异。差异化的教学是一种在不同的教育基础环境下,通过设定了具体的目标之后,以不同的学习方式持续化研究学生差异教学的过程。在小学阶段,小学数学的差异化教学研究,往往使得不同学习层次和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各得其所,通过不同的学习经历,关注不同的学习历程,体现不同人在数学上的不同发展。

比如在进行整数除以小数的计算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来发现问题,教师在书写板书的时候,就启发了学生开始讨论。30 除以0.5 的计算,引导学生了解整数除以小数的时候,虽然被除数是小数,但是除法仍然是采取了商不变的性质来进行计算。在引导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已经学会相关知识的学生先计算,让学习慢的学生进行讨论之后再计算。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启发学生观察学习知识,帮助学生了解除法是自己以前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但是如果追加了小数的话,那么根据商不变性质可以把除数是小数转化为除数是整数。提倡差异化教学时的分组讨论,帮助学生得出除法认定的最终结论。分析其出现差异化教学结果的原因,鼓励不同的学习历程之下,学生观察数学知识点是更加有的放矢。

三、依据学生的学习差异进行差异化的作业练习设计

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数学差异化的作业,是本着自主合作探究的前提,在新课题改革的背景下,大力倡导的教学方法。数学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就应该采取差异化的作业,而不是像以往一样只是给予一个固定的作业就完成任务。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采取差异化的作业设计,可以激发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兴趣。略有难度的数学作业设计,使得数学学习好的学生在针对复杂数学作业难题时,产生更加积极的兴趣;数学学习一般的学生在对于课堂知识进行解决的过程中完成基础性的作业;数学学习相对比较薄弱的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能够循序渐进地进步。在自学状态下,学习者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来实施不同的学习行为。由于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等问题都由学习者自己来决定,在这种情况下,“适性教育”演变为“适性学习”以及“按需学习”。

比如分层次布置作业时,学习表内除法,为学生介绍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应该如何进行计算,学习该部分内容的时候,首先要做好基础的乘除法运算,列出大约10 道题左右的乘除法算式,然后给出应用题:同学们在操场上进行团体活动的时候,如果每4 人一组可以分成9 组,如果每6 个人一组可以分成几组?全体学生都应该完成第1 部分乘除法基本运算的问题,教师平时就应该了解哪些学生其计算比较薄弱,因此要求中等生尝试完成应用题。而对于学习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这时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举一反三,自己给自己出一道类似的应用题,然后讨论比较谁出的应用题质量最高。

结论:关注学生的差异,通过对于全班学生的动态监控,实施分层次的作业评价机制,适时地调整学生学习的松紧度。在给予中等生和差生鼓励的时候,使学生的学习能力有了更加长足的发展。同时也帮助学优生更加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之中。

猜你喜欢

学习者差异作业
JT/T 782的2020版与2010版的差异分析
在线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画像构建研究
相似与差异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非正式学习环境下基于移动终端的学习者模型研究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作业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