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出门道 评出公道 品出味道
——谈新时代教育改革中的听课与评课
2020-12-03四川省成都市川化中学
四川省成都市川化中学 陈 露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深化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建设教育强国、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更是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助力推进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令人期待的历史使命。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教育史上又一场深刻的革命。这场革命,是对旧的、传统的课程体系的挑战,是培养新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当人类进入新的时代,国家更加重视基础教育的改革,更加重视育人方式的转变,而这些改革的主战场仍然在课堂。深层次推动课改,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学校的听课评课活动常态、长效地开展,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是学校发展、教研组建设、教师自我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而且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进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让“五育”并举落地落实。
一、听出门道
基础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教与学方式的改变,要求每位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技能,重新认识和定位自己的角色,加快改善和转变原有的教学行为。而有效教学与有效课堂,正是当前课改和教学研讨中的热点问题,对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意义重大。落实到具体的课改上,就是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作为参与听课的教师,切忌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而应当以主人翁的姿态躬身入局、融入课堂。为此,要切实地走好以下“三步”。
第一,课前做好必要的准备工作。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和保证。教师备课的重点,是每节课的知识点和教学目标。因此,课前,教师要熟悉教材,熟悉学情,认真备好课。这样才能提高听课的针对性,增强把握问题的敏感性。
第二,听课中要用心观察和记录。听课,是一种对课堂进行仔细观察的教学活动,是教师之间相互沟通、增进交流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也是促进授课人和听课人相互提高最便捷、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更是教师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为此,听课教师要自觉做到“虚心”“专心”“耐心”,仔细捕捉授课者的语言和表情及其他教学基本功的展示,记录下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既要看教又要看学;仔细观察施教者对重点、难点的教法、学法的设计等。
第三,听课后要及时思考和整理。教师听完课后,不能一听了之,要对课堂上授课者讲授的内容、讲授的方法、讲授的技巧等进行反复思考、琢磨和整理,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认真的对比、研究,充分吸收他人教学的有益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整理中,可从以下“四度”“四有”“四动”中去审视该课的质量和效益。
所谓的“四度”,即情境诱人度,有效课堂最基本、最关键的要素,是能否找到师生的情感共鸣处;活动刺激度,是否准确把握思维迸发处,找准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点;建构生成度,知识要整合才有力量,是否完成知识整合进而生成新的知识;目标达成度,叶澜老师说:“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教学。”所以,目标达成上,不仅看是否达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更重要的是看学生的生命是否得到成长。
所谓“四有”,即授课教师是否有心,是否用心与学生沟通;是否有情,从事教育教学不能太真实,要有唯心主义,教师对学生付出真情,课堂要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是否有法,好的教学就是吸引,教师采用了哪些办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课堂中其乐融融;是否有度,也就是是否张弛有度,时间分配是否得当,不要太赶、太满,摒弃过度教育。
所谓“四动”,就是要看学生参与度,考量学生在课堂中呈现出的生命状态,包括:动口答疑、探讨等;动笔做记号、演算等;动脑质疑、论证等;动情,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为此,教师应该恰当调动学生情感,并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评出公道
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做出正确的解释。具体地说: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
盲目听十节课,不如认真剖析一节课。因此,评课比听课更有价值。而评课时,切忌“点赞式”“炮轰式”,应是“对话式”、甚至“吵评式”。为此,应当做好以下三方面。
首先,确立以改良听、评双方课堂教学为核心诉求、以对等交流为主要形式的评课新常态。评课基本立足点,应该是基于情境的对话、基于交流的碰撞、基于建构的建议。争鸣比共鸣更有价值。为此,评课不必“风平浪静”,也不是一种理念“覆盖”另一种理念,而是多种教学理念的相互交织、交融,在这种交织、交融中,会溅起更多的火花,促成评课的民主化、平等化。这样,评课才会评深、评透,评到教师心坎上,评到点子里,评出规律性的东西来,才评出了公道。
其次,抓住评课的六个核心。
1. 从教学目标上分析。设定恰当的教学目标,是一堂课成败的关键,它是教学起点也是终点,目标的设定应该科学、理性,要站在“人”的立场,从促进学生成长的高度着眼。
2.从处理教材上分析。看是否真正把握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处理好了知识间的衔接点,找准了价值的升华点,捕捉住了情感的迸发点。
3.从教学程序上分析。教学的根本价值在过程。为此,一要看教学思路是否清晰,二要看课堂结构安排是否合理。教学思路侧重教材处理,而课堂结构侧重教法设计,分别从纵向和横向思考。通常一节好课的标准是结构严谨,衔接得当,时间分配合理,疏密得体,整堂课行云流水,让人如沐春风。
4.从教学方法和手段上分析。“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正如成都大学的陈大伟教授所说:“教学改革的基本走向应该是教师从思想的提供者转变为思想的促进者,教学的过程要从提供思想走向促进思想。”为此,我们必须摒弃教师孤立的单一活动方式,必须根除“四个一”现象:一讲到底,一练到底,一看到底,一问到底。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选择恰当的方法,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5.从教师教学基本功上分析。主要体现在“四看”:一看板书,板书要精练,要体现逻辑性,要有美感;二看教态,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热情明朗、举止从容,富有感染力,教师的容貌就是教师心地的投影,就是生活待你的样子;三看操作,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一体机、钉钉软件、腾讯视频等的熟练程度;四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课堂语言要准确清楚、生动形象,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指出:“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这里,表达的工具不仅仅是口头语言,还要用到自己的情绪、音调、体态语言。
6.从教学个性、教学思想上分析。教学效果,短时看一堂课、看教师技能,长时看一个人,即看教师的人格。因此,教师的人格比技能重要。思想引领方向,方向比方法重要。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彬教授说:“学生不是拿给老师管的,而是拿给老师征服的。”教师就应该用高尚的人格、丰满的情感、高超的技能去征服学生,让学生敬其师、亲其师,进而信其道。
再次,把握提高评课质效的基本着力点。坚持全局视野下的精准点评,是保证评课专业性、提高评课质效的基本着力点。为此,我们评课时,应“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既要克服大而空,没有具体的环节、细节支撑;又要克服过于拘泥于细节,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在现代教育视域下,我们还应当以学生为中心去看课堂,看课堂是否能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得益彰的发展,是否能为学生提供终身发展的精神力量和正确的价值追求。
三、品出味道
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课堂教学,对探讨课堂教学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深化课程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评课不是评判,是评品。既然是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受、想法,应该是一个碰撞的过程,是一个心灵相互沟通的过程。参与者通过对等交流实现价值认同和心灵互通,进而双方是一种互商、互论、互研、互勉、互助关系,赋予课堂观察以深度,赋予交流以温度,由此才会对评课者和授课者均产生触动乃至震撼,有助于教师切实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推动课堂教学形态的优化,从而实现评课的“生成”,催生新品,把听课、评课中的“所得”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微变革”。这样才会改变听课、评课“只开花不结果”“只生根不入地”的现状。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有利于当前教育改革中新课程的教学。
鲁杰先生说:“在科技高度发展而感情领域却呈现一片荒凉的当代,拥有学生真实心灵的老师,才能感到这是一种至高的幸福。”因此,品课时不可忽略一个重要的维度,那就是学生。品课时,就应该关注教师是否把学生当作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知识的容器”。好的教师必定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触及学生心灵的深处,让学生时刻感觉如人间四月天,不仅生机勃勃,而且情意绵绵,进而希望满满。好的教师,必然以优雅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必然会以尊重赢得尊重,以真情感染真情,以美的姿态育人,育出更美的学生。
诚然,作为听课、评课的参与者,如果心无诗意,就很难发现课堂上流溢的美;如果心无智慧,就不要指望对课堂中闪现的灵光能做出会心的响应。故,我们品课的过程,也是一个品人的过程,既包括品同行,也包括品自己。范梅南说:“成人本身也是一个永未完成的成长过程。”评课的最终指向,应该是促使评课参与者均朝着“更好的自己”的方向不断前行。课评,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进程,只有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保护教师的课改积极性,正确引导课改走向深入。
教育事业,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古人云:“学高为人师、身正为人范。”人民教师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好书,育好人。人民教师的根本职责,就是把学生都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劳动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人民教师在自觉、积极、主动参与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同时,必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身高尚的品格来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