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中窥豹看法、德两国基础教育
2020-12-03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
四川省成都市玉林中学 曹 兵
2019 年12 月,我和区内兄弟学校同行,赴法国巴黎和德国法兰克福教育考察,分别到莱斯普斯小学、路易斯维斯中学及德国库塞尔比特培德史哈弗小学、库塞尔泽本费尔弗文理中学、库塞尔经济高中等中小学,参观了学校,观摩了课堂,和学校校长、教师做了深入交流,也在两地和法国高乃依市市长雅尼克先生、瓦兹河谷省政府中学教育委员会主任伊萨贝勒女士以及德国库塞尔经济促进局副局长丁格特先生就教育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我们此行虽然时间很短,近乎“走马观花”,但也希望能看到其中真实情况,了解学习国外基础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并透过现象看本质,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和实践研究,更好地思考如何推进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信息技术使用等方面的工作。
我对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基础教育发展一直较为关注,法国是世界上较早开展基础教育质量测评的国家之一,刚进入21 世纪,法国就开始推进“为了全体学生的成功,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基础教育改革,2005 年,法国《学校未来的导向与纲要法》规定了基础教育段学生必须掌握的七大共同基础知识和能力,随后对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和完善,在初、高中分别开设了跨学科性质的以学生自主探究和问题(发现与解决)为中心的综合课程,初中增设“发现之路”(IDD)课程,高中增设“框架式个人学习”(TPE)课程。这和我国进入21世纪之后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的基础教育改革以及课程改革相似。而德国的基础教育总让人同时想到德国质量,2014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德国时,在中德工商界举行的招待会上说:“中国需要德国质量”其实,德国对基础教育的质量很早就开始重视了。1717 年就颁布了《义务教育规定》,1763 年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普通义务教育法》,1860 年德国普通儿童小学入学率就达到97.5%。德国基础教育的三个核心“不灌输个人功利,提倡教与研的结合,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直接促成了德国强大的精神财富和科技水平。1870 年,德国名将毛奇在普法战争时有一段著名的话:“今天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课堂里就注定了”这句话现在仍不过时,今天的“德国质量”也许是在德国的“小学课堂”就注定了。尽管国内关注法国、德国基础教育的书籍和文章不少,但往往是在制度、政策、措施等方面的研究和介绍,目前的法国和德国基础教育到底是怎样的,特别是在学校层面是怎样落实的,以前的了解和认识毕竟是“纸上得来”的,要“绝知此事”确实需要实地看一看、问一问。
一、中小学的办学理念
我们所到的法国中小学,其办学理念的共同点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己未来发展的出路。在巴黎学校的考察中,我们感受到:只要学生自己有理想,不一定很远大,学校都会提供足够的帮助。围绕国家提出的七大知能:法语(母语)、数学和科学知识、人文文化知识、外语、常用信息通信技术、社交与公民意识、自主和主动进取的精神,学校都能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教材执行国家教育意志,并且十分注重开展个别化教学和开设丰富多样的选修课,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同时在各个阶段开设辅导课,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我们所到的德国中小学,其办学理念的共同点是: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这不是在推卸学校的责任,而是把学校融入了社会。在法兰克福的考察中,我们感受到:传说中的德国高素质民族性格,确实得益于全国对基础教育的“高质量”的重视。德国对成年人违规违法处罚很重,所以成年人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对自己孩子的遵规守法的教育也很严格,已形成良好传统。特别是成年人,看见青少年的不良行为都能“义不容辞”地当面进行制止,当地华人对此赞叹不已。
二、中小学的校长及教师
法国和德国的师范院校培养的学生都要会教至少两门学科,但如果毕业后到小学任教,则要什么科目都教,中学教师也常任教两门或三门学科。法国的中小学教师自认为工资不高,德国的中小学教师觉得工资较高,但都表示自己愿意从事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是公务员身份,两国的中小学教师均属国家公务员。
法国的校长和教师是普通的同事关系,没有领导或管理的相关关系,工作中教师解决不了的问题也由校长出面解决。对校长的考核只在其任期届满(一般三年)进行一次,主要是考评其竞选校长时提出的发展方案、计划和目标实现得怎样,若得到认可,就有资格留任或竞选更高一级的学校校长职务。教师因是公务员,校长不对教师工作进行考核,由政府的职业规划委员会在晋级年限进行考核,并以此决定其是否升级。对教师的工作绩效,校长也无权进行奖惩。据我们的了解和观察,中小学教师往往有很高的教育情怀,学历往往也很高,由于班级人数较少,教师的工作更像做研究,有足够的精力和兴致。校长若想对教师进行培训,学校首先要有一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需求,然后向国家申请教改项目,教育部审批同意后派人到学校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
德国的学校,新教师上岗前需培训18 个月,由校长考核合格可被学校正式聘任,三年后再次考核,通过后就可一辈子都是公务员,不会再被解聘。而对已经是公务员的教师,校长不能再进行考核,也无法奖惩。据介绍,几年前德国曾推行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教师工会抗议,由此作罢。主管部门也不考核学校,据说也曾经请第三方对学校考核过,由于教师抗议,也作罢。中午1 点以后,中小学都放学了,原则上学生都离校回家,教师可以下班回家,也可以改了作业再回家。
不过,德国的中小学对本国教育有充分的自信和充足的优越感,校长与教师基本都没有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念头和说法。文理中学的校长明确提到德国对做什么样的人的教育很重视,重点培养高素质的人。
三、中小学的课程
在法国,初中是四年制,高中三年。所学的课程和我国差不多,数理化政史地都有,以及法语和外语、宗教,还有音体美、环境科学等,初中第二年可选修第二外语。初二开始开设物理、化学课,一直学到初中第四年。每班都有一个班主任,不一定上课,主要研究学生及其学习(学情研究)并进行整体或个体的帮助。法国至今仍是世界工业强国,是欧洲工业门类较为齐全的国家,这可能是和初中学生就要学习三年的物理和化学有较大的正相关关系,基础教育为增加或丰富法国科技创新积淀和基础科学底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小学一般上午、下午都要上课,小学和初中有延时服务,不能按时离校的学生由教师组织活动,但要另外收费,视家庭收入情况进行差异性收费。
在德国库塞尔文理中学的考察了解到,中小学的课程和法国差异不大,儿童小学4 年级毕业后,就可以到这所学校上5 年级,在6 年级结束后有一次分流考试,部分学生将分流到实科中学去学习,7 年级才开始正式的中学学习,全国的中小学均是如此。多数家长希望孩子继续上文理中学,读到12 年级,毕业后考综合性大学。上不了的去实科中学,读到10 年级,毕业后多数考职业技术学院。文理中学10 年级,有15 门课程要学习,但课都安排在上午,每节课45 分钟。所有学校都是中午就放学,下午学生主要在家做作业。年纪小的学生可以申请在学校做作业,但不上课,可能有教师辅导,但大多数时间没有。放学后,有时有社团活动,可以由教师组织,主要由社团活动中的学长帮带。
四、中小学的课堂
我们参观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由于班级人数少(30 名以内),所以无论是排排坐向前看,还是团团坐互相看,教师的教学都能很好地关注到每个人,教学任务能更好地完成。
法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自主能力、文字阅读能力以及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中学还特别重视跨学科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表面上看,课堂上的师生言行确实都比较随意,这可能是因为学生人数少的缘故,无须太严格的纪律要求和秩序要求,有益于学生的学习思维活跃、思想解放。据了解,由于政府换届原因,初中的IDD 课程和高中的TPE 课程推进力度减弱,但中学对学生科学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依然十分重视,课堂表现是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多,跨学科学习的时间多,科技意识较强。
德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十分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问了多少问题,特别是多少高质量的问题,这和我国传统教育理念“学贵有疑”“善待问者如撞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反思目前我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往往更注重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回答正确了多少。在高效率、快节奏的课堂中,学生总在跟着思考,难以自主思考,“解疑”可能有余,“质疑”或许不足。
法国和德国的中小学课堂教学节奏都比较慢,似乎在耐心地等待着学生的思考与成长。看似比较散漫,但课堂不喧嚣,师生单独交流都放低音量,小组讨论也放低音量,基本上是比较安静地开展教学活动。尽管班级人数较少,但仍有专门的教师为学习跟不上的学生进行课后辅导。我们看到的课堂,要么学生围着教师坐着探讨着什么或看教师演示着什么;要么学生分小组围着电脑探讨着什么,教师“悠闲”地观望;要么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做实验、做习题、做项目等,老师仍比较“悠闲”。给我们的感觉是这两国的基础教育不追求教学进度或速度,但确实有益于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保证学生的学习深度。特别是德国中小学的课堂给人一种“慢工出细活”的感觉,也许这就是“德国质量”的源头。反思国内的课堂教学常有教师“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使学生“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的现象。
德国文理中学的学生每周要上32节课,最后一节课到中午1 点下课。高中最后一年不像中国的高三进行高考复习,而是从进入高中就开始挣学分,如果学分挣得差不多了,到了12年级就不忙碌了,压力也不大了,想读好大学的学生开始自学大学课程。而学分越多,上的大学就会越好,学生的紧迫感往往在高中的前两年。所以德国文理中学的高三学生可能在预习大学课程的时候,我国普通高中的高三学生却在翻来覆去“整”高中内容,这样,进入大学后两国“大一”的学生差异立马就会很明显。
五、中小学的管理
在法国,小学由市教育局(或教育委员会,下同)建设管理,初中由省教育局建管,高中由大区教育局建管,大学由国家教育部建管。有私立学校,一般进行精英教育。无论必修课程还是选修课程,教学计划由中央政府统一制订,教材由学校选择,向政府借用,学生不买教材,用后归还,但国家规定的教学任务必须完成。
初中毕业进高中,可进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对学生进入哪类高中有决定权。成绩好的进普高,成绩差点的进职高,和我国类似,只是没有中考的环节,家长对进入某类高中的学生就读哪所学校有一定的选择权。如果教师决定某学生就读职高,而其家长认为应读普高,则家长可以投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找第三方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分析判断并进行裁决。教育主管部门认为,学生上不合适的学校是浪费国家教育资源。所以,家校之间几乎没有因此产生的矛盾。
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由科任教师先简短处理,若不行则由德育主任处理,若仍不行则交校长处理,对违纪严重的学生,校长有权开除,不过下个学校是由教育主管部门确定,强制学生必须去,家长不能再做选择。班主任只需管好其他学生继续学习即可,班主任不在个别学生身上纠缠过多,能静下心保持研究的状态来帮助全班学生学得更好。
德国和法国中小学的学制虽有不同,在学校管理上却有很多类似之处。如对学生的升学,教师都有决定权;小学的领导都是仅有校长一人,既无副手也无职能部门;学校对年轻教师有需求时,都是由上级主管部门在大学考核录取然后分配到中学;中学除校长外,一般都有两个副校长(财务兼教务,安全兼德育),还有若干年级组长,有的学校还有信息中心主任;教材大多是和政府借的,用完要送还,不能再用时由政府统一销毁。
六、校园文化建设
法国和德国的中小学分布较广,但规模比较小,如法国的莱斯普斯小学有216 名学生,路易斯维斯中学有280 名学生,德国的库塞尔泽本费尔弗文理中学目前也只有200 余名学生。据了解,两国的中小学,超过700 人的学校非常少。所以基本上每个学校都是一个操场一幢楼,这是基于冬天气候寒冷原因,便于发挥暖气保暖功能。因此,学校的文化建设主要是在楼内的大厅、走廊和教室内。以纸质张贴为主,基本没有电子产品和广告公司的痕迹,也能充分反映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的教室和走廊总有很多学生的书画作品;中学的教室内外“印刷体”较多,多是教师推荐的课程,要求阅读的书籍,介绍需要自主学习的项目,制定的时间表等。校园文化建设也关注政治,如文理中学的学生参加反对种族歧视的活动,学校将这些学生的相片展示在学校大厅进行宣传。
七、信息技术使用
我们所到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也在使用,教室内有电子黑板(白板),有电脑教室,有用平板电脑(IPAD)的教学。但教师没有刻意使用,学校也没有特别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倒是经常使用。相比之下,我国很多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装备更齐全,教师的使用频率也更高。不过,可能是法国、德国学校的信息技术装备主要是促使教师更好地关注学生的“学”,而我们的可能使教师不由自主地提高了教学“速度”、增大了教学“容量”。我们需要继续研究的是,用了现代信息技术后教师的教学速度怎样和学生的学习速度相匹配。
虽说“耳听为虚”容易纸上谈兵,“眼见为实”可避免闭门造车,但由于时间短,我们的考察也许带点“管中窥豹”的味道,不见得全面,也不见得真实。但这两国的基础教育一直在搞“均衡化”“标准化”建设,全社会没有“赢在起跑线”“弯道超车”“最后冲刺”等容易焦虑的教育心态和现象,从家长安于现状基本不择校的情况看教育形势比较稳定,所以我们的所见所闻,也具有些许一般性、普遍性。如何把我们课堂的教学“速度”和法国课堂的科技“意识”、德国课堂的育人“质量”有机结合,用外国教育的“他山之石”攻好我们自己的教“玉”(育),值得进一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