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2020-12-03山东省临沂育才小学王凤娟
山东省临沂育才小学 王凤娟
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母语应用技巧的基础性学科,本身就具备强烈的人文色彩,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发展有着天生的引导作用。然而,过去许多语文教师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挖掘工作,导致人文素养培养缺乏合适的载体,无法顺利传达至小学生内心。因此,在全面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应把握时机,运用适当的教学手段帮助小学生提升人文素养。
一、人文素养的教育地位
人文素养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质,包含人对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能力与精神感知能力,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理念。对于人类而言,追求人文素养的道路其实也是追求人生与社会美好境界的道路,人文素养推崇人们释放自身的想象力,主张解放思想与个性,十分看重人的价值、感受与尊严。如今,人文素养已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的标准之一,社会中各类群体人文素养的高低甚至可影响到整个社会的进步。自新课改以来,我国教育领域先后将人文素养的教育要求融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将人文素养定义为学生心灵成长的必备养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用人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小学生率先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是当前教育环境的大势所趋。
二、传统文化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中有关人际交往的内容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处理与父母、教师、同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进而得到人文素养的提升。经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改造,传统思想中的“忠孝仁义”得到了全新的解读,均可作为小学生与人相处的借鉴,语文教师若是能够将其中的精华传达给学生,小学生就可以借助其中的理论改变自身的行为。如传统孝道可以让小学生在生活中懂得关怀父母,主动完成力所能及的家务,而传统交友观念可以让小学生在交友过程中懂得互相鼓励,主动表达人文关怀等。
其次,传统文化中表达的淡泊名利、不受外物影响的精神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避免小学生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只看重“物”,而不重视“人”,如此可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如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商家经常将中外节日作为营销的手段,宣扬“礼物”的重要性,很容易对学生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导向。此时,传统文化教育的介入可以让小学生更具体地了解我国以“家”为核心的诸项传统思想,让小学生透过物质层面看到节日中“团聚”的价值,将目光转移到“人”身上,以此提升人文素养。随着小学阶段学生学业压力的逐渐加大,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忽视。语文教学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在激发学生积极情感因素的基础之上带动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体验,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最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让小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与核心精神,使小学生形成爱国热情与民族自豪感,更好地理解“我是谁”,在准确自我定位后自觉追寻传统文化,发展人文素养。如在“国学热”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资源被挖掘出来,以国风音乐与汉服为代表的新潮流已然涌起,这时让小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传统文化,随着了解的深入,小学生会更加容易接受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自然而然地将之视作兴趣爱好,从而快速地提升人文素养。
三、加强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策略
(一)挖掘名篇,积淀人文素养
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我国历史上积淀了丰厚的文学作品,从《诗经》《论语》到唐诗宋词,再到近现代优秀的诗歌、小说与散文等,具有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作品浩如烟海,小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文素养养分。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精心筛选,找出符合现代社会运行规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对小学生展开人文素养的培养。
例如:在组织小学生进行诵读练习时,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弟子规》中节选段落,让学生从传统文学作品中学习行为规范。在诵读至“父母呼,应勿缓”时,语文教师可让学生回想自己在生活中是否有过因为沉迷电子设备而“听不见”父母呼唤的经历,让给出肯定回答的学生反思今后应如何行动;或是在诵读至“凡出言,信为先”时让学生说一说如何才能做到言出必行,如果遭遇了朋友的欺骗,自己会产生怎样的情绪波动等。通过这种方式,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依次代入不同的角色中,去体会“人”身上的真实情感,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产生正面促进作用。
(二)情感熏陶,迁移人文素养
人文素养培养的落脚点在学生的情感与精神上,因而传统文化教育中精神熏陶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只有顺利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才具备开展人文素养培养的基础。因此,在组织传统文化教育时,语文教师要注重建立学生情感与传统文化内涵之间的联系,充分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在语文课堂上以情施教。
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中《元旦》《清明》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被放置于同一单元,教师可借此对传统文化精神与传统节日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提升相应的人文素养。首先,语文教师应站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角度,会为学生讲解元旦书清明书与重阳节这三个节日的日期、习俗与典故,让小学生对以上传统节日有大致的了解。随后,小学语文教师可带领学生深入古诗词背后的情感,让学生从中感受“团聚的快乐”“离别的伤感”以及“遥远的想念”,引导学生解读其中的人文情怀,使学生在浓厚文化氛围的熏陶中提升人文素养。通过这种方式,传统节日中蕴藏的传统文化可以在语文课堂上被完全挖掘出来,而传统文化包含的人文素养也可以被学生顺利领悟,小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得到了良好的情感熏陶后,可以更加长久地保持人文素养的提升状态。
(三)增加古典诗词阅读量,丰富学生文化积累
众所周知,古代诗词也是能够体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通过短小精悍的篇幅来阐述一种情感或一个故事,这不仅仅是我国文化的体现,更是我国文化精神的传承,是我国艺术创作当中的璀璨明珠。古诗词文化经历了我国不同朝代文化的打磨,文人骚客笔下出墨,写尽历史芳华。现如今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分数,学生在古诗词文化学习环节有些薄弱,这需要小学语文教材编排适当数量的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古诗词,也需要教师保持初心,采用新颖的教学模式,带动学生学习古诗词文化的积极主动性。
古诗词是语文学习必不可缺的内容,加强学习古诗词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积累,还可以增强其语文文化底蕴和阅读能力,是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路径。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占课文总篇数的26%,共有129 篇,古诗词分别编了20 篇左右到各个年级教材中去。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不要一开始就要求学生倒背如流,应当在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增加他们的阅读量,并从中体味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从小开始不断积累丰富文化底蕴。
例如:教师开展“思乡诗”主题的古诗词教学,采用把教材中有关思乡的古诗词进行组合的一种形式,先教一首思乡诗词,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由此引出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然后向学生提问这几首思乡诗的异同点,从不同的诗人背景向学生讲述思乡诗的特征。通过一个主题带学一个组合,培养学生对于古诗词文化理解的大体模式,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积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
(四)综合实践,吸纳人文素养
由于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依靠学生的主观感受,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应多给予学生一些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感悟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凭个人的理解从传统文化学习素材中吸纳人文素养。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对学校中的墙壁文化、广播站与图书馆等场地与设施加以利用,组织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并为活动设定人文气息较为浓厚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或独立搜集、整理资料的形式,得出自己的体会,并在特定的场合进行交流探讨。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在文化上为学生构建优秀的文化观念,而且可以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得到熏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是新课标的核心要求之一,也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任何学科的教学都不可脱离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照语文核心素养的指示来看,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也要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只有将课内外教学资源中的文化要素尽可能多地挖掘出来,小学语文教师才能为学生提供文化氛围浓厚的知识教学,从而带领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之中提升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