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高效教学初探

2020-12-03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青年心理 2020年36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德育

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徐 敏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一个人的道德品质风貌决定了一个人能否在学习以及将来的人生道路中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小学生们处于刚刚迈入校园的懵懂期,是可塑性非常强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无论风气好坏都十分容易对学生的品格造成影响,因此,加强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是小学阶段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的关键。首先要从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效率入手,保证在课堂上学生可以受到良好、正面的德育熏陶。我将结合自己在小学德育一线多年的经验,就如何进行高效的德育教育在本文中展开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对目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简述

要想对症下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要对问题本身有一个清晰的定位,由于本文的重点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我在此就简单地指出目前德育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便于在下文对问题的解决策略展开研究。

首先,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育模式相对枯燥,教学的开展多是由教师发起,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很大程度忽略了学习中实践的重 要性。

其次,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模式十分单一,课堂教学手段趋于单一化,大多都是照本宣读,无法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来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引起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第三点,也是常常被忽略的一点,教师往往只注重课堂上的德育教育,而忽略了课后的德育培养,不能为学生构造一个良好的品德环境,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某些角度上甚至大过课堂上的教育。

二、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成效的策略

(一)丰富课堂手段,采取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在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中,学习的内容大多是各种道德理论和法律条文,有些是以文献的形式来展现给学生的,这无疑是十分枯燥并且晦涩难懂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这样的:老师在讲台上进行知识的讲解,学生在讲台下进行知识的被动获取,单一的教学模式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很容易就会产生厌倦,教学的效率十分低下,对书本内容的学习也随着课堂的进行越来越差。教师要尽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活跃课堂气氛,借此来调动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提升课堂效率的最有力的方法。

现如今有许多种有效的课堂教育手段,例如课堂分组讨论、道德情景剧表演等,针对不同的课堂学习目标,教师可以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这些方法可以将偏向理论的道德与法治知识转变成实际的案例,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能借助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载体,这样可以充分提高对知识内涵的把握程度。另一方面,这样的方法有着很强的趣味性,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是多元化的教学手段能保证课堂高效性的一个原因。

拿课堂分组讨论这一方式来说,在学习到一些比较深奥的问题时,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来开展课堂教育,为学生设定一个课堂目标,让学生自由地开展课堂讨论。这样可以为学习营造一个开放化的氛围,本来较难理解的知识点,学生在小组内可以集思广益,进行合作研究,面对同一个问题,每个人的看法和观点都是不同的,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大家可以汲取他人的意见,来弥补自己的思维漏洞,帮助自己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并且,探讨的过程不同于传统的被动接收,变成了主动的探求知识,学习的主导权掌握在学生自己手中,这样学生可以加强课堂的参与感,一改往常枯燥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 效率。

以情景剧表演这一点来讲,在面对一些偏向实际的知识场景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开展道德与法治情景剧的表演,为学生设定一个学习主题,由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挑选演员,进行排练,最后展开表演,这样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锻炼学生面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表演的过程也是团队合作的过程,学生能在团队中体验到团队合作的魅力,在合作中培养合作意识,锻炼合作能力,完成对学生多方面品德的培养。教师可以在表演后,对学生的表演进行一个总结,从中提炼出课堂知识点的核心,从实践再回归到理论,完成一轮完整的德育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获得全方位的品德和法治教育,大幅度地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在教学中结合实践,让实践和理论相辅相成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任何的学习都应该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驾齐驱,无论缺乏哪一环,都会像缺了一个轮子的汽车,在前进中磕磕绊绊,效率低下,因此,为了提升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效率,将实践落实到位是十分有必要的。特别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往往只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很少有对理论知识的具体实施,学生所接受的道德品质教育都只通过单一的课堂来进行,学生无法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加以运用,学习的效率自然不会很高。

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呢?对于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来说,实践的具体开展方法有许多种。我们平时生活的社会就是一个道德与法治的大环境,时刻交织着各种品德风尚和法律规则,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实践,从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感受最纯粹真实的德育氛围,这对学生感受生活中的道德与法治是有着很大帮助的,同时,道德与法治不是只存在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经历过社会实践之后,在日常的生活中,也会不自觉地去遵守道德与法治的标准,对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也能有解决的经验,很好地将课堂拓展到了生活之中,让德育对学生产生一个持续性的影响效果。

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探访敬老院,为孤寡老人送温暖;去烈士陵园扫墓,感受先烈们的高尚人格魅力;去公园打扫,清理垃圾,清理杂草等。以烈士陵园扫墓为例,学生在庄严的陵园中会不自觉地严肃起来,了解了先烈们为了国家的未来抛头颅、洒热血的动人事迹,也会不知不觉地被感染,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的种子。这样的德育教育效果在校园内往往是无法获得的,走出校园,让德育与实际生活接轨,可以将学校内的德育教育落实到实处,从多个角度培养起学生的优秀道德品质。并且,如果只是单纯在学校内进行德育教育,在真正面对生活实际的时候,学生很可能会有些不知所措,提前带学生进行生活中的德育教育,也有利于杜绝这样的现象。

以探访敬老院为例,学生赶赴敬老院,为敬老院里的孤寡老人送温暖,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善心和孝心,在面对家中的老人时,会以十分尊敬的态度来对待他们,这不仅是道德与品质培养,同时也是家庭氛围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

(三)将教学延伸到课后,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德育氛围

除了具体措施上的德育教育之外,教师同样要关注课堂之外的道德与法治教育,那就是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巨大的,学生身处一个良好的道德品质氛围内,就会不自觉提升对自己的要求。在这样一个道德风气高尚的环境中,任何不遵守道德法治要求的行为都会被无限放大,错误将无处遁形,一位同学违反了道德规范要求,身边的同学都会帮他指出,久而久之,环境会对自我进行净化,形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好道德法治氛围。

教师可以从硬性规定做起,逐渐培养起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观念,让学生的行为规范符合道德与法治的要求,进而在自身周围形成一个气场,大家相互呼应,促进良好氛围的形成。举例来说,教师可以建议班主任制定一个班级公约,所有的同学都必须遵守上面的规定,甚至可以沟通整个年级,将道德公约拓展到整个年级内,根据公约的执行程度来对每个班进行打分,对分数最高的班级,可以奖励流动红旗,每周结算一次。由于流动红旗有着极强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学生为了自己的班级能够获得高分,拿到红旗,往往会加强对自己的要求,从一言一行开始约束自己,努力遵守班级道德公约上的条目,争取能为班级的得分添砖加瓦,这样,班级内就会自然而然地形成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同学之间也会积极地进行相互监督,防止有违规行为出现,大家齐心协力,营造出一个合乎道德与法治要求的班风,学生身处其中,会不知不觉地受到德育的熏陶,自己的德育水平也会水涨船高,随着班级风气的提升而提升。

道德与法治学科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课程,不仅要从课堂上加强德育教育的教学效果,也要将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延伸到课堂之外,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同时,道德与法治的教育要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驾齐驱,将平时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充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将品德的发展落到实处。教师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积极投入到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