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T 态教育理念下研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实施

2020-12-03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黄朝侠

青年心理 2020年36期
关键词:研学成果旅行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黎里小学 黄朝侠

随着各地研学旅行如火如荼的开展,很多问题也日渐暴露出来:综合的广度不够,不能综合运用知识;实践的深度不够,忽视学生的深度探究。T 态(“—”表示综合广度;“︱”表示实践深度)教育主张教育元素的纵横交织,通过横向的资源关联与纵向的任务推进,实现纵横互益、纵横相生效应。T 态教育理念对研学旅行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一、整合资源,着手研学课程的开发

我校所处黎里古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丰富的文史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自然资源,这些都是开展研学旅行独特的资源优势。我们着手基于古镇资源开发研学课程,力求广深兼具。

(一)盘点资源,确定研学主题

我们首先对黎里古镇的资源进行盘点,整合人力、物力、场馆资源,努力画长T 字的一横。我们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坚持立足教育性、突出实践性、加强融合性和确保安全性四大原则,梳理了古镇资源,最终确定了七个板块的研学课程:博物馆探秘、家乡美食、绘画艺术、匠心之路、揭秘中药、红色之旅、蓝色之旅。

我们通过对综合实践活动和研学旅行政策的解读,进一步认识这门新课程。逐步形成研学课程观,通过阅读、学习更好地把握研学主题,规划好T 字的一竖。

(二)多方协调,确保过程安全

研学旅行不是简单的出去走走,它是研学和深度体验相结合。要实现研学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必须要协同多方力量,确保研学课程有质量地实施,让学生真正能够在行走中学习。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协调三方面力量:第一方面是和研学站点的协同,包括活动时间、流程、注意点,充分利用资源,以便达到更好的研学效果;第二方面整合家长资源,吸纳有兴趣、有专长的家长加入研学导师的队伍,以便能够达到更合理的师生配比;第三方面,协调交通部门的力量,确保学生研学旅行途中的交通安全与畅通。

二、深入准备,确保研学课程有质量地实施

研学旅行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需要我们在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具备读“万卷书”的知识储备,才能有行“万里路”的如鱼得水。

(一)研前课:多渠道获取信息,做好研学准备

通过查找资料、聆听讲座、交流分享、分解主题、分组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对于研学主题有整体的感知。

1.资料分享,整体感知研学主题

每次研学活动开展前,学生都要通过查阅资料对于本次研学主题有整体感知。通过资料查找、图片展示、交流分享等,学生明确研学实践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带着任务与思考去研学站点,在深度体验中达成研学目标。

2.聆听讲座,激发研学浓厚兴趣

我们邀请站点的教师、专业人士、传统手工艺人到学校来给学生上课,激发学生参与研学的兴趣。在《黎里揽桥湿地探秘》主题研学中,我们邀请了环保部门的员工来给同学们做讲座《认识身边的湿地》。老师们深入浅出的互动式讲座,让同学们认识到湿地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神奇的湿地引起了同学们极大的关注,为湿地研学活动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3.思维导图,助力研学活动设计

思维导图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清楚地呈现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兴趣点,为研学任务的设计提供生本化的参考。在具体实践中,我们会绘制三次思维导图,根据个人兴趣点绘制个人思维导图、整合小组思维绘制小组思维导图、汇聚每个小组成员的智慧,形成班级思维导图。这样,由碎片到系统,逐步形成完整的活动规划。

(二)研学中:充分体验,浸入式学习

研学中,同学们走出校园,走向自然、走向社会、走入生活。在“环境”这本无比广阔、丰富的“大书”中获得更多个性化的收获。直面真实问题,同学们调动多种感官,在真实情境中进行深入探究学习。

1.工具运用,学会问题解决

研学旅行中,同学们带着任务去研学,学会运用各种工具解决问题。在《黎里揽桥湿地探秘》活动中,同学们走进大自然,用望远镜、长焦相机观察鸟,用抄网和透明容器观察鱼类,用放大镜观察湿地植物,遇到不认识的则通过拍照搜索,利用“形色”APP 查找……在工具的助力下,同学们一路行程,一路学程。

2.动手实践,力行文化传承

研学旅行承载着文化传承、实践育人的重任。作为国家非遗项目,打锡在中国历史悠久,传承最早,中国最大的锡器博物馆就在黎里,同学们在锡器博物馆欣赏锡器藏品、了解有关锡器的历史趣事、学会锡器的真伪鉴别,在参与锡器的制作过程中,画形、剪裁、捶打、錾花、雕刻、打磨,更好地了解苏州的锡器文化,零距离体验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

3.浸入环境,感受责任担当

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地蕴藏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参观名人纪念馆、革命先烈展览室中感受他们的家国情怀,汲取积极力量,增强民族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柳馆逐梦”研学活动中,同学们走进爱国诗人柳亚子纪念馆,不但了解柳亚子的生平与革命故事,同时对于“复壁脱险”的故事发生地——“复壁”的结构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感受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总之,在学生研学过程中,我们要关注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合作情况,关注突发以及“关键事件”,督促学生积极地去体验、去实践、去探究,为研后展示有意识地收集信息,做好资料的准备。

(三)研学后:整理收获,个性化成果发布

研学旅行的品质高低,并不在于经过的景点多少,而在于在研学活动中,是否基于一系列实践获得深度有意义的体验。研学归来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中收获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提炼与总结,并进行有个性的分享与表达,实现研学的育人价值。

1.整理所得,筹备成果展示内容

研学归来,同学们各有收获,回顾整个过程,整理个人所得,完成研学体验卡;小组成果汇总,完成研学任务卡,精选内容完成成果展示的准备。成果展示的筹备需要调动每个同学的力量,分工合作,进行成果的筛选与优化,完成最具个性和价值的研学成果。

2.关注生成,继续进行深入探究

随着认知和经验的不断丰富,学生在研学中会有更多思考,也会产生新的生成性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鼓励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比如在湿地研学归来之后,有的同学就产生了疑问:水中生物真的会让水体变得更加清澈吗?问题的生成意味着新的探究之 旅。于是,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场实验,最后得出结论:保护湿地生物的多样性很重要!这就是学生主动投入的深度学习,有意义的知识建构。

3.成果发布,研学旅行的价值彰显

一次研学活动的开展,需要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凝聚多方力量,如何发挥最大的价值?我们要搭建一个平台——研学成果发布会。定向邀请家长、站点工作人员等一起参加,一方面让学生体验真实的成功,激发成果展示和反思的热情,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更多的智慧汇入到研学课程中来,不断完善课程建设。

在《寻访黎里美食》研学活动后,同学用情景剧展示了油墩与乾隆皇帝的渊源。针对研学中发现的油墩包装袋过于简陋的问题,同学们设计了新型包装袋。一份份研学小物件、一张张照片、一份份PPT,一篇篇心得、一个个故事,都是经历后的收获,都充满了研学旅行带来的跨界学习新元素。

三、优化评价,实现研学课程的最终目标

研学旅行是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之一,学生在行走中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在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课程中获得关于自我、自然、社会的最真实的体验,建立学习与生活和世界的有机联系,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

(一)面向研学站点的双向互评

一方面是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对研学基地的评价,包括内容安排、执行情况、安全措施等;另一方面是研学基地对学校管理、教师、学生的评价,包括组织管理、教师参与、学生礼仪、有效沟通、实施效果等。通过双向评价,学校与研学基地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细化研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在过程中关注到不同维度,为课程的不断丰富完善提供了依据。

(二)面向学生个体的表现性评价

通过问卷调查进行课程实施的前测和后测,可以更加直观地看到学生经历研学实践之后的变化。在湿地研学中,我们围绕湿地认知、重要性、行动三个方面进行测试,结果显示,研学前后学生变化显著,湿地研学对学生的影响效果显著。

设计研学评价表,进行个体表现性评价,针对学生在研前准备、研中实践和研后成果展示三个阶段各维度的表现进行积分评价。以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为主,针对研学实践中学生表现情况进行激励性评价,评出优秀汇报员奖、魅力探究奖、最佳合作奖等奖项。

(三)面向家长和社会的反馈性评价

利用研学成果发布会,请家长对研学活动进行评价反馈、献计献策。让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加入到教育中来,形成研学实践的支持力量,实现实践育人、全员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我们在研学成果发布会上邀请家长参与到对研学课程的评价中,用问卷的形式,从课程的价值意义、实施评价、过程优化策略、课程主题开发建议等方面收集信息,并邀请家长志愿者加入到研学课程的实施中来,为研学实践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教育在“现场‘与’体验”中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T 态教育理念下的研学课程让孩子们以身体之、以心情之,过去的经验被唤醒,社会情感得以培养,实践智慧得以提高,研学课程的价值得以实现。横向融通,纵向推进的T 态研学,真正让学生在行走中走向教育的“诗和远方”。

猜你喜欢

研学成果旅行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中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化实践路径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研学之旅
2018数博会4大成果
小黑的旅行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夏日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