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探究

2020-12-03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神道口小学

青年心理 2020年36期
关键词:中华融合传统

山东省威海市高新区神道口小学 孙 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五方面的均衡发展,还是对陶冶学生情操、丰富学生感情世界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通过学习语文知识,了解古代的人文氛围、精神面貌以及敢为人先的家国情怀,这对塑造学生核心素质具有积极向上的指导作用,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情况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和实用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助力学生成长、成才,增强文化的认同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意义与两方面有关,一方面小学语文学科虽然是一门基础性极强的学科,但是在学生的成长成才教育中又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语文的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教育的方向具有一致性,也就是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语文学科教育只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不会拖慢教学进程或者改变学科教育的方向。这种锦上添花的教学方式自然深入人心,不仅丰富了小学语文的知识体系,还有利于学生朝着德智体美劳方向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小学生需要有一个机会认识几千年人民智慧和汗水凝聚而成的文化体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到语文学科中,正是最佳的时机。当学生从小就对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才能从心底认同民族团结的力量和文化兴国的志向。我国在提高国际地位的时候,以发展经济为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证明国家的硬实力,而小学语文教育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则是证明我国软实力的时候。由此可预见,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的环境相对较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所处的融合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去改善,具体有以下几种。第一,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课堂中呈现的综合发展优势,教师与学生更加重视语文学科成绩带来的直观效果。所以教师把课堂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讲解考试大纲中的重难点,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时间相对就会减少;第二,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意义重视不到位或者认识不全,影响环境创建和文化氛围的营造。第三,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不够重视,会影响到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自然体会不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因此强有力的传统文化环境的支持,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渗入传统文化是必要的保证。否则,即便教师重视起来传统文化融合工作,也没有办法保证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能发挥出真正的价值。

(二)融合的途径相对单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工作难以进行,除了环境相对较差外,途径相对也有限。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时,往往选择课堂讲解的方式,即与具体教学结合在一起,但是这种方式明显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所以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时首先选择熟悉的材料讲解进行文化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是将传统文化内涵与精髓转化成学生的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以此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并在学生的价值观和生活观中有所体现;狭义的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融合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对学生实行具有一定目的性、系统性以及组织性的教学体验。由此可见,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不充分、界限又不是很明朗,再加上在这方面的教学经验不足,在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途径时自然有局限。基于此,教师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时,应该加强创新传统文化融入课堂的能力,才能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大放异彩,让小学生从心底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价值相对浅显

科学研究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植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根据课程要求,有机结合文化的稳定性和课堂的动态性两大特点,才能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一起纳入学生构建的新知识体系,继而转化成具有传统文化魅力的核心素养能力。但是目前的教育阶段传统文化渗透存在不足,其价值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继而也无法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教育以及价值引导。部分教师只是将课本上知识进行有限的扩充,但是并没有真正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倡导的精神力量传授给小学生。而小学生正是进行德智体美劳全面素质培养的时候,也正是需要传统文化渗透课堂的时候,小学生在传统文化的引导下,不仅能传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还能全面发挥传统文化渗透真正的价值和影响力。

三、创设良好环境、启动多元策 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加强融合教学的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

创设良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首先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摒弃以课本为主的教学方式,从思想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加强认识,做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不狭义、不偏见,将正确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其次,创设良好的环境,离不开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教师采用情境教学,不仅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性,还能从中更好地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所在,一举两得。例如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清明》,作为二十四节气中唯一一个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又同时被列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清明的研究具有一定价值,而这个研究就应该交给小学生来完成。无论小学生是从二十四节气着手分析,还是从传统四大节日来研究,都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具体内容进行学习和了解。教师可以安排小学生课前准备一些与清明有关的古诗词,通过吟诵诗词,从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激发小学生民族自豪感。最后,学校应该也要积极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工作,响应传统文化继承的号召,将其打造成具有浓厚校园文化气氛的学习场所,比如学校经常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将教学楼的名牌换成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牌匾,设置书画文化走廊,让学生在日常中的点点滴滴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小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对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教学的融合工作提供质的保障。

(二)多角度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工作

如果仅仅局限于课本讲解传统文化,会让文化的多样式和价值体现均在课本中失去一大部分的光彩,因此教师应该从多角度分析,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让课堂活跃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创新为多元化的教学途径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比如教师可以让小学生通过读与写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在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的《千年梦圆在今朝》一文学习中,从古人对月亮的向往引出我国人民心中有一个征服月亮的梦,而如今我们已经取得一系列航天探月项目的成功,这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是什么力量支撑我们取得最终的胜利?这是小学生应该思考的内容。是精神,是我们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精神;是魂,文化的魂,历朝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对天宫向往,他们写下一篇又一篇优秀的佳作来赞美月亮,寄托情怀。学生通过阅读这篇课文后,掌握一定的航天知识以及了解古人对天空的向往,可以尝试以航天与月亮梦为话题,写一篇自己的心得体会。

(三)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要让学生在丰富的知识体系中尽情地吸收文化的精髓,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最大的价值,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例如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思想道德教育、家国情怀教育、文化教育等角度分析历来像周总理这样浓厚的先天下精神,一点一点渗透传统文化中诸如大无畏牺牲精神、忧国忧民、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任务,深入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把课堂交给学生,并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这样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时学生才能切身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体会知识带来的乐趣,继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核心素质能力,为将来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融合传统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