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 优化小学数学教学
——以立体图形教学为例
2020-12-03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葛建琴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西渚实验小学校 葛建琴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理念,非但不过时,反而被更多的教师认可。他提倡的教育思想,到现在仍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法宝。接下来我就谈谈如何在小学立体图形的教学中,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效率。
一、生活即教育
陶先生认为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陶行知的理念,努力使数学和生活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使抽象的数学不那么枯燥无味,让学生乐学愿学。
(一)联系生活实际,发现问题
由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尽管是六年级学生,如果老师备课时只是关注重难点,不注意联系生活实际,部分学生还是会觉得学得索然无味,上课开小差,导致课堂效率极低。只有和他熟悉的亲近的生活相联系,学生才会觉得数学是有趣的。陶行知先生强调生活是认知的源泉,知识从生活中获取。而如果教师能联系生活实际,抛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觉得我今天要学的内容是有用的,有利于引领学生兴致勃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如我在教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课前让学生从家里找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或纸盒,由于比较常见,学生在家中随便找找,都能找出几个来。然后老师可以从学生带的图形中,有选择的挑几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盒子,提一些问题,如:我想知道这个装芭比娃娃的纸盒子,用掉了多少硬纸板,可以怎样计算呢?这盒果汁,标注净含量450 毫升,可是有人说商家骗人了,你知道为什么吗?同学们,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这些问题我们都能解决了。
(二)走进生活天地,解决问题
不管什么学习,最终目的,是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数学学习也不例外,这也是生活教育思想的一个体现。苏教版在练习的编排上,选择了大量来自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如求鱼缸配玻璃的面积,如求幼儿园长方体储物柜所占空间的大小,如求博士帽需要多少卡纸,如求做生日蛋糕盒的硬纸板、捆扎蛋糕彩带的长等等。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
二、激发兴趣
陶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所以学和乐是不可分的。小学生的特点加上数学知识本身比较抽象、缺乏趣味性,仅仅靠联系生活实际是不够的,再说有的时候的数学知识也没有那么多贴切的生活实际给老师联系。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是喜新、好奇,情绪波动大,容易被吸引,但也容易分心。对一件事情能有多长时间的注意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今天学习的内容是否感兴趣,只有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才有可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如认识1 立方米时,用三根1 米长的木条在墙角搭一个1 立方米空间,让学生往里面钻并半蹲着,看看一共大约可以容纳多少个小朋友。再如教学圆柱的表面积时,求压路机压过路的面积,我让学生搬了个凳子放在讲台上,用圆柱演示了压路机压路的情景,学生清楚地看到了是求圆柱的侧面积。然后我突然把圆柱竖起来,“同学们,经常有同学求压路机压过路的面积,会去求底面积的”,“你看,这个压路机不是出交通事故了吗?你们以后可千万别让压路机出交通事故哦”。前面的例子不管是钻进去的还是其他数数的同学,都兴高采烈地参与,后面的例子学生们哈哈大笑,我想正是在这种小情境的创设中,1 立方米的空间到底有多大、压路机压路要求侧面积这些知识点深刻地印在了孩子的脑海中,这比老师多次反复强调知识点更直接、更有效。
(二)设置悬念,激发探索欲望
“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手段。创设的好,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圆柱的体积公式,通过操作和演示,学生已经知道转化前后体积没有变化,进而得到了圆柱的体积公式。在进行了练习之后,总结全课时:我知道了,求圆柱的体积,可以把它转化成长方体,转化后的长方体和原来的圆柱比较,体积没有变,表面积也没有变。还故意把后面两句抬高了声音,然后停下来,用启发的眼神看着学生,有几个思维比较活的学生发现了问题,连喊不对,其他的学生也进入了思索探究的模式。再如教学圆锥的体积时,临近下课,当有学生很明确 “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句结论时,师表示了肯定,然后话锋一转,那小明说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三分之一时,它们一定等底等高,这句话也正确吗?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去研究。以上悬念的设置,都是在学生对所学知识充分掌握之后设置的,既不干扰学生对新知的掌握,同时也为了防止学生形成惯性思维,让学生的思维在对与错之间交叉和冲突 ,在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同时,促进思维的发展。
三、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要正确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不管是教和学,最后都要落在“做”上。这和新课标所提倡的教育理念是完全吻合的,陶行知的思想,至今还是现代教学观念的精髓。
(一)建立平等师生关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教学活动是教、学合一的活动,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其中合作者的含义就包括建立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只有师生间感情融洽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充分激发出来,才能真正参与到学习中去。要塑造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平时要多关心学生,做到心中有爱,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同时在课堂中,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来阐述知识点,调节课堂气氛,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例如: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时,相对的两个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这也为学生以后做判断、做一些提高题打下基础。当我们认识了一些常规的长方体和它们的特征后,问:“有没有同学觉得自己准备的长方体有点特殊?你觉得它特殊在哪里呢?”当一个学生出示了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的特殊长方体,并对它的特殊性、特点进行了阐述,同学们也表示理解后,师:“好吧,既然这种特殊形状的长方体是某某某同学第一个发现的,那以后我们就以他的名字命名这种特殊的长方体吧。”听到这样的话,不光是那个学生觉得很开心,其他学生也感觉很有趣,马上有学生说:“老师,那我们就叫它谢方体吧!”(因为那个学生姓谢),师继续:“非常好啊,那谁再来说说谢方体的特点呢?”学生便都很踊跃地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了。
(二)在动手操作中,把握知识 本质
陶行知先生一直认为学生要多参与、多练习。新课程标准提倡数学课程要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去洞悉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第一手的材料。
操作是学生认识图形、探索与图形有关知识的重要方法之一。平面图形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发展的一次飞跃。长方体表面展开图,引导学生在剪一剪、折一折中实现了几何体与平面图形之间的转换;圆柱侧面沿着高剪开,实现了曲面和平面之间的转化。儿童的思维在指尖上,学生正是在剪、折、展这些简单操作中,进行观察、发现,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了必要的支撑。
立体图形内容的学习特别适合动手操作,在动手操作中让学生的想象得到验证,促进思维的发展。除了在新课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动手,自主探索,解决重难点,在练习中也不例外。例如苏教版教科书六年级下册,求通风管需要铁皮多少平方米,刚学的时候学生不会做错,因为只学了求圆柱的表面积还没学圆柱的体积。但等学了体积以后,有部分学生还是会去用体积公式求,究其原因,还是通风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第一次的理解不透彻。针对这个情况,第一次做通风管的题目,我就预先布置学生每人带一张A4 纸,卷起来,举到眼睛前,观察,还让学生对准里面大大吹了一口气,通过这一简单操作过程,将通风管只有侧面,没有底面,而且里面是空的,所以只要求侧面积这一知识点深深印入了脑海中。教师的引导、组织,学生的学习、操作,将教学做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做的过程中更容易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真正体现了“教学做合一”。
除了以上说到的动手操作外,在读到抽象的题目后,建议学生画简单的图来理解题意,以降低题目的难度,也是另一种操作。如在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容器中投入一个石块,石块浸没水中,水面上升一个高度,求石块的体积。这种题目,就算做实验,学生也未必能清楚地看到水面上升过程,此时,建议学生画图,能清楚地标注出水面上升的高度,石块的体积就是上升的水的体积,而上升的水是一个长方体这个知识点学生看了图就理解了。
时代在变,但一些好的教育理念不会变。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对今天的教师仍旧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将陶行知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运用生活教育元素,将教学做合一,践行陶行知教育思想,优化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