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向:学生思维的起点与动力
——谈如何提升高中历史课堂实效
2020-12-03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王小伟
江苏省泰州市第二中学 王小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实施上,要进一步改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机制,将教、学、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这一要求告诉我们,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要重视教学方式的变革,还课堂于学生,重视学生课堂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实效性,这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落实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受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我经常看到在日常的高中历史课堂上,很多教师的教学依然以应付考试为目的,授课内容拘泥于教材,以讲授考纲知识点为主,对教材中一些补充拓展的知识点不闻不问,这样不仅无法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更不利于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和理解。现行的新课程体系提倡教师和学生转变角色,要求逐渐把课堂的重心交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确实转变教学思维,变革课堂教学模式。我以为,以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方式来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是一种很好的路径,下面就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史第一单元第三课《宋明理学》一课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问题引领,学会历史论从史出方法
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在于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核心。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过程中,问题教学法的优势就凸显出来。比如我在设计《宋明理学》这一章节时,就选择了一道典型题目来测试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我给出三个材料,并提出两个分析性的问题。
材料一:梁武帝在其《述三教诗》中说他自己“少时学周孔”,“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犹月映众星”。后来梁武帝数次“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
材料二: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
炼汞烧铅四十年,至今犹在药炉前。——高骈
材料三:传统儒学自身也会受到外界的挑战和影响:传统儒学关于宇宙与人生的思路未能探幽寻微,为自己的思想找到终极的立足点,而过多地关注处理现世实际问题的伦理、道德与政治。——葛兆光著《中国思想史》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儒学自魏晋以来面临怎样的困境?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从儒学自身来看,儒学正统地位为何会受到佛、道的冲击?
设置这一教学模块的意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教材,引导他们阅读材料并思考材料中蕴含的丰富信息,通过两个递进关系的问题让同学们把佛学和儒学之间的关系理解得更加透彻,从而对宋明理学含义有更深层次的认识。
实践证明,以问题抛出设计教学模块,让学生在疑问、争执、讨论过程中获得知识,是推动思维的润滑剂,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个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答不完整,也可能还会对其他同学回答的问题衍生出一些再思考,这样的过程,也是一个让教师了解学生学习薄弱点进而调整教学的过程。以上面这道题为例,现实的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条件反射地回答了课本上的知识而没有结合具体材料来回答的情况,也出现了同学们对隋唐时期“三教合一”的争论。这样的课堂是真实的,也是教师点拨的好时机。我适时对如何有效解答材料题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研读史料,找出有效信息,最后归纳得到答案。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也教会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
二、问题生成,把握历史内在逻辑关系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求知者主动探索知识,构建知识的过程就是我们通常理解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地从外界获取知识储存到记忆中,而是基于原有的经验,在外界环境的作用之下又对知识产生了更新的理解。本节课在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及历史纵横、学思之窗两目后,我又适时通过大屏幕展示补充了一些材料,有史学界新观点,有选取的时事趣闻,带领学生深入分析朱熹“存天理,灭人欲”和王阳明“致良知”的观点。在同学相互交流后,很欣喜地看到学生又激起了思维碰撞的浪花,生成了新的问题:
1.儒学在魏晋时期迎来怎样的发展机遇?
2.二程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在求“理”的方法和对“理”存在何处的理解是不同的,从这个角度能看出他们分别属于什么哲学范畴吗?
针对新问题,同学们又通过查找史料,在思疑、追疑下最终释疑。从他们所提的问题中,可以明显看到同学们已经不满足于关注书本基础知识,而是上升到了对程朱理学认识论观点的现实思考,对理学、心学的哲学思考。这种发散性思维,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过程,正如王继平在《从发现问题到反思历史——历史学科批判性思维》一文中指出的,问题生成的过程就是学生把握历史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将这些知识系统地联系起来。
三、问题拓展,提升历史规律性认识
俗话说“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学习历史,我们既可以让学生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又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明事理,学到为人处事的道理。历史也是一门有规律的学科,历史的发展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些许联系,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可以通过横纵向对比,将知识变得系统化,这样对加深学生对史实之间的关联、个性和共性等问题的思考会更加深入。因此,高中历史教学,并不是简单学习历史知识,更应该是对历史规律的一种把握,应当以史为鉴。
在教学的最后,我又设计了以下两个延伸问题:
1.联系身边实际及当代社会现实,思考: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传承宋明理学?
2.从本课所给的材料中,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有一份材料说一份话”,这两个问题主要是为了考查学生能否用纵横联系的眼光与史实相结合,提升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本节课学生们借助合作探究手段,不仅认识到理学在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利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消极性,也同时对理学思想中塑造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如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自我节制,强调责任使命,凸显人性庄严的积极性有了深刻认识。这也提示我们教师,课堂中根据教学内容,适时采用问题拓展的方法,对提升学生历史理解能力,挖掘历史规律有质的帮助。
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教学工作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应是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通过《宋明理学》这节课对问题引领、生成和拓展的探索,如果对学生在研读史料、分析史料和历史逻辑思维的提升有收获,他们在学习过程当中也感受到了探究学史的乐趣,我想,这样的课,应该也是一节有效有意思的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