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策略
2020-12-03张有英
张有英
(甘肃省民勤县新民小学,甘肃民勤 733399)
引 言
审美态度、美术表现、创新能力、文化理解与图像识读是美术核心素养的五大体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需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不只拥有审美能力,更拥有创新思维。本文立足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深入研究培养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基本策略。
一、设计教学意境,提高学习热情
小学美术教学中,由于美术教学涉及大量的艺术作品,如果教师直接教学,学生便很难领悟到其中的美学思想。因此,教师要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意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意境中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但如何设置呢?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或者具体的美术作品,设计相应的美术情境,帮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美、发现美。如此一来,不但能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这对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教学“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过程中,由于青铜艺术和学生的时代相隔较远,如果教师仅仅让学生通过教材学习,学生很难感受到青铜本身的艺术美。不仅如此,这种讲解方式也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甚至会起到相反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路,通过多媒体播放青铜器的相关纪录片,如《如果国宝会说话》《青铜王朝》等,让学生在课堂上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学生将了解青铜艺术的来源、演变以及青铜分类,进而产生探究热情。在这种探究热情的驱使下,学生会进一步发现青铜艺术的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宝的珍爱之情。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出相关问题,展示一些青铜器的艺术作品。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青铜器产生一种好奇心和求知欲,这对激发学生后续的美术学习热情具有积极意义。
在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侧重讲解理论,学生便很难感受到美术世界的精彩。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从情境中感受美、发现美,提高学生对美术的探究热情,进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转变教学风格,激趣美术课堂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教学理念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变。在过去,美术教师将重心放在美术理论知识的讲解上,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与情感,这就导致美术课堂日益死板。单一的教学风格,显然无法满足当前的美术教学。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积极提升自我专业水准,摒弃陈旧观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能呈现出真正多元化的美术世界,使美术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例如,在教学“色彩的冷与暖”这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感受到色彩的冷暖对比,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教师要不断精进专业技能,深入学习色彩学的相关知识。美术课堂上,教师要改变陈旧的教学理念,用多元策略引导学生学习。首先,和学生互动,询问学生平时喜欢穿什么色系的衣服,最不喜欢什么色彩。接着,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谈谈何谓暖色、冷色。然后,为学生展示一些色彩冷暖对比明显的美术作品,如荷兰画家凡·高的《夜间露天咖啡屋》、法国画家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初步感知与欣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从这幅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画面中的色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你喜欢这些色彩吗?为什么?”通过问题,学生将关注画面中的夜晚、天空、景物,将进一步感受色彩在绘画中的应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发现色彩关系着作品呈现出的视觉感受。
为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要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师要让学生畅所欲言,用启发式的教学代替讲解式的教学,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扩展美术课堂,链接学生生活
美术教学是一门注重感官体验的学科。美术教学的核心目的,是通过美术影响人的思维、思想。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大多采取讲解的方式授课,这种授课模式缺乏直观性,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教学虽然新颖,依然不够直观。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回归生活,去看看生活中的美术,感受生活中的艺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进一步感受到美术文化的精彩,也会对美术作品产生全面认知,从而爱上美术学科。
例如,教学“雕刻的艺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示一些雕刻艺术作品,感受雕刻的技法以及魅力。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邀请一些雕刻专家进行课堂演示,为学生进行直观的呈现,让学生看到雕刻作品是如何完成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普通材料如何变成具有内涵和灵魂的雕刻作品等。
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走出校门,去当地的工艺美术博物馆实地参观雕刻作品。在参观过程中,由于近距离观察,学生对雕刻艺术有了全新、深入的理解[1]。当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带一些材料到学校,一起动手操作,在实践中感受雕刻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近距离感受雕刻艺术的魅力,这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思维都具有积极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得到不断提升。
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打破生活和课堂的距离,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感受美术作品、美术文化,这对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积极作用。教师不断扩展美术课堂,学生的思想认知也会进一步提高。
四、开放美术课堂,提高教学活力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式的美术课堂。何谓开放?一方面,强调教师教学理念的开放、教学态度的开放,也就是允许学生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见解,不限制学生的思想;另一方面,指的是教学方式的开放,不再受空间限制。美术教师必须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美的启迪,让学生在这种启迪中形成良好的美术素养。
例如,在教学“风景写生”时,如果教师只是为学生描述风景未免太过空洞,若是通过多媒体展示风景图片,仍然存在一定的理解隔阂,学生很难有切身感受。任何一幅美术作品,必然经过绘画者长期、深入、细致地观察,集中体现作者对生活的洞察。为提高学生的绘画能力,丰富学生的美术视野,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自然资源,如带领学生去学校附近的树林,用大自然最纯粹的美熏陶学生的心灵。当学生置身大自然景色之中,感受扑面而来的清风和树林特有的气息,学生对美的体验有了全面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积累自然风景素材。在观察过程中,学生对美的感受也在不断提升。比如,教师引导学生画山水,就可以让学生放空心灵,感受山和水。在这种静谧的氛围中,学生的心灵逐渐变澄澈,能画出真正直抒胸臆的作品。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具有一种开放的思维眼光。正是因为传统美术教学的闭塞,学生才长久忽略美术学科的价值。为打破这一现状,教师要构建真正开放的美术空间,提高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结 语
总之,核心素养是学科教学的根基。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教学重点从理论层面转换到核心素养的培养层面,通过科学合理的课堂设计,营造恰当的教学情境,转变教学风格,链接学生生活,用开放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