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视域下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建设的产教融合之路探究①
2020-12-03高凤翔常淑丽
高凤翔 常淑丽
一、引言
近年来,“一带一路”倡议辐射下的重要省份之一四川及其省会城市成都地区,进出口贸易、对外投资、吸引外资等国际商务活动快速增长,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优质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也随之不断扩大。在此背景下,地区高校承担着培养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能从事国际商务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任务。商务英语专业肩负着培养具备上述综合素质优质外语商务人才的重任,而其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需要紧密结合市场需求,顺应政府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相关政策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三者协力的效用。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对于产教融合的研究起步较早。1911年,美籍经济学家Schumpeter提出,经济发展是创新的结果,企业家成功的关键“不在于找到或创造新的事物,而在于动员和组织社会资源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这是产教融合理论的最初雏形。英国经济学家Freeman(1982)在Schumpeter创新理论基础上提出国家创新理论,阐述企业、大学、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在共同推进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作用,产教融合的思想在学界内引起广泛共鸣。美国学者Leydesdorff(2011)进一步提出“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在创新活动中应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成为“三重螺旋体(Triple Helix)”。
美国、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产教融合发展程度较高,国内全面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过程中可合理借鉴,并结合区域高等教育及产业发展特色,有效推进产教融合协同发展。
从国内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现状来看,各高校基本结合教育部《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高校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调研发现,目前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基本突出国际化、应用型、综合性的教育理念。从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的联系看,该专业仍是“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和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的学科专业”(仲伟合、潘明威,2015)。专业定位继承和坚持了传统英语专业的传统内涵,即注重语言、文学、文化三个核心专业要素,强调厚基础和宽人文的培养理念。同时,又坚持其以语言与商务的复合为基本属性,突出跨学科的特色,培养会外语、懂商务的国际化人才。
人才培养的效果需要经过市场的检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过程中无法脱离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带有深度“应用性”标签的商务英语专业,为了最终能经受住市场检验,必然走上产教融合的发展道路。从国内的研究现状来看,产教融合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结合方面的探索较多,然而成果较少,且大多关注高职或专科层次,多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产教融合应用于商务英语本科专业建设层次的研究较少。较有代表性的是蓝国兴(2016,2017)对产教融合视角下商务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探索。刘洋(2015)结合跨境电商模式,提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教学工厂”模式(林琳,2015)和技能大赛(邓文韬,2016;刘晰、许锬、陈琴,2015)是很常用,也较容易实现的实践教学模块。也有学者提出了政府、高校、行业协同的模式(汪先锋,2016;卢建飞,2015)。通过文献梳理发现,目前国内高校在商务英语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方面,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实践方面还处于初期探索阶段,存在较多不足和问题,如实践教学环节缺乏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缺乏有效机制;实训教学与企业岗位需求相脱节等,充分体现出高校在课程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中缺乏具体有效的产教融合办学导向,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政府的协同程度不高,尚未形成成熟、长效、可推广的产教融合实施方案。
三、“一带一路”视域下的商务英语专业产教融合路径
依托产教融合渠道进行商务英语专业建设,需要以就业市场的需求为驱动,同时政府机构在产教融合框架下有着不可或缺的调控作用。
(一)供给侧改革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供给侧。商务英语专业是外向型专业,其产教融合路径首先需要办学主体积极开放办学环境,引入行业意见和培训模式,与外贸等行业的需求和工作惯例精准对接。首先需要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者走出校门,融入企业的研发、生产和商务活动环节,了解并掌握行业规则和惯例的改变,充分考虑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升级人才培养方案,重新定位人才规格。此外,需要在课程体系上突破传统语言专业的课程框架,跨课程甚至跨学院组建教学团队,贴合市场需求,整合教学内容和设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和教材设计上也需要紧跟行业前沿。目前市面的商务英语教材多以知名报刊的原版文章为基础进行改编和任务设计,教材正式上市时材料早已过时,而频繁更换教材和案例却不现实,因此可将教材作为基本语言素材输入来源和技能训练载体,但在教学活动设计中补充最新案例和报道,引导学生讨论探究以便及时更新知识系统。
人才培养过程中还需要为学生创造大量应用场景,教学团队可结合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或增强现实等技术,开发适合校本需求的新型商务英语专业教材方案,将传统教材转变为依托互联网平台的“互动式”教材,使之更符合Z时代青年的认知模式和学习习惯,同时便于教师收集和分析教学数据,动态调整课程结构、授课计划和教学方法等,利用多模态的教学场景和技术,快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如虚拟技术可以突破教育场地的物理限制,实现教育场景的信息化转变,帮助学生完成理论和实践的对接,强化学生对真实商务、职场环境的认知和准备,提前开始社会角色的过渡和转变。
除了沿用传统的语言教学方法进行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CLIL(内容与语言结合)、PBL(项目式)等教学法也非常适合专业课程,需要对师资团队进行认知和跨学科应用培训。引导学生通过接触真实的材料、探究现实世界中的难题,根据行业痛点、企业需求,并结合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提出解决方案或设计一款产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应用及技能的锤炼。
(二)需求侧改革
专业建设虽然不是用人单位的社会分工,但将用人需求准确地传达到人才市场的上游,甚至是参与院校人才培养的过程,让学生提前建立职场视野和思维,将有利于提高时间效率、提高招聘和人岗匹配的效率,使人才能够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因此人才需求侧的改革也是本专业产教融合路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满足市场需求的融合方案应借助互联网技术突破空间、时间、领域、资源的界限,企业的用工资源、行业经验能够以场景实训或与课程结合的创新创业项目的形式深度融合到院校的教学资源、学习资源中去,以市场需求引导学习需求,并对所有元素进行最科学、最广泛化的资源配置。
在互联网时代,用人单位缺乏的并不是所聘人才具备的专业知识,而是专业素养和创新思维。外向型行业或企业应借助产教融合主动与高校合作、深度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将职场适应期教育和培训提前到校园时代,可大幅缩短学生与企业之间的磨合期,提前创造企业文化认同的可能,极大降低企业的新员工培训成本,有效降低新员工的流动性。
(三)政府调控
从校企合作的理念诞生之日起,研究者就一直强调政府的协同、调控作用,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产教融合路径也需要紧密结合政府的产业布局规划和相关政策。
根据成都海关统计数据,2019年至2020年初,四川省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快速增长,“一带一路”部分沿线国家(地区)增势迅猛,四川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进出口总值已突破8000亿元,四川省内企业在工程技术、国际贸易、金融、法律、国际关系、文化政治等领域的对外交流也随之快速增长,省会成都更是经济潜力巨大。根据成都市服务业集聚区规划(2012~2020),成都市将建设成为立足四川、辐射中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服务业核心城市。依托“一带一路”倡议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城市国际化进程逐步加速,成都已经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一线城市。政府全面推进本土企业“走出去”,推动国际交往合作,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友好往来机制,鼓励在蓉院校发挥在国际交流沟通中的积极作用。
成都地区发展现状从宏观上提出对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高需求。在产教融合视角下,政府的教育主管以及相关部门可为产教融合创造各种便利条件,在推出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通过系统化、结构化的数据工具,掌握行业的人才需求规模并及时反馈到高校(如提出人才开发指引、外资企业人才需求报告等官方文书),引领并创建平台帮助教育领域与用人单位的对接与配合,在宏观上调控商务英语专业人才的供给量,并结合市场标准严格考核人才供给质量,积极参与和协同该专业的产教融合过程。
四、结语
为了培养出真正满足市场要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商务英语专业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都面临改革的压力。随着教学改革工作的推进,专业教学效率得到提升,以培养学生商务技能和英语语言能力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合理性得到了论证,但同时面临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带来的各种挑战。但无论如何改革,人才培养的终极检验环节其实并不在高校本身,而在于人才市场。因此教学教育不仅要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更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是否能满足市场对人才质量的要求,需要借助即时的、真实的(而不仅仅是理想化模拟的)检验系统和实际操作标准来评估,不能等到学生毕业、真正走上就业市场之后再检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科学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因此,校、企、政良性互动,整合资源,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的产教融合是实现人才培养机制与市场需求无缝对接的有效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