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策略探究
2020-12-03武利平
武利平
一、引言
作为国际通用语言,英语翻译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同国家存在的文化差异性导致在国际交流和语言翻译中也需根据差异性在跨文化视角下进行。同时,英语翻译需要结合语言环境和地区的语言特点,因此,英语翻译中,对语言文字和语境的表达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确保文化交流顺畅的基础。由此可见,跨文化视角下,有效翻译英语的策略离不开对西方文化的研究工作。通过了解西方文化,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英语翻译的准确性和针对性,进而为翻译工作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文章将通过简析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要求和内涵,对当前英语翻译的策略展开分析。
二、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
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英语翻译的基本要求是精准表达,并且保证语句语义的通顺性。在此基础上,实现汉译英与英译汉的相互转换,从而更加高效地进行交流合作和资源共享。文化间存在的差异性导致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用法和表达形式,这也是翻译工作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在跨文化视角下,如何更有逻辑和更加规范地转化语言是所有翻译工作者共同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英语翻译工作的最基本要求,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对英语规则和西方文化的理解与掌握。例如,在翻译一些文学作品和短篇英语文章时,一般是先通过通读的方式,结合文章的创作背景进行具体的语言转化与翻译。而针对一些日常用语的翻译,译者的工作要点就是在了解表达重点的基础上,以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概括,再根据释义进行目标语表达。另外,针对英语翻译工作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翻译的过程一定要避免释义错误或是词不达意等现象的出现。因此,在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翻译中,翻译人员必须具有深厚的中文知识储备和文化基础,进而更好地实现信息交互和语言翻译。与此同时,语言的存在为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文化是语言的集中表现,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因此,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要重视英语文化,并以英语文化为翻译的前提进行具体的翻译活动。翻译工作可以从确保主体内容的完整性和保障文字文化符号翻译的完整性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主体的完整性指的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译语国家的文化特点,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翻译的主体,确保主体的完整性。另一方面,语言是文字文化的符号,在翻译的过程中,要根据母语和目标语两个国家的文化特点,合理转化语言、文字文化符号,进而在确保翻译通俗易懂的基础上,更好地为两国的交流合作服务。
三、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具体内容
跨文化的视角下的英语翻译面临着文化层面上的差异性。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发展环境下,英语国家与我国的文化、习俗、人文特色都会影响英语翻译的顺利完成。基于此种情况,英语翻译的过程就要找准语言表达的主旨,并在主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加工,以此来确保翻译的灵活性和应变性。语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符号表达,英语则是英语国家文化的表达形式,而英语翻译就需要在文字转化的过程中,发现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并根据这些差异进行必要的补充和更改,进而做到“词可达意”。另外,英语翻译的内容主要关于日常交流和文化文学作品,这就需要翻译人员能够在了解其他国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基本功进行更易于目标语读者接受的文字翻译。总之,译者要做到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包容的视角感受文化,从而进一步丰富英语翻译的内容。以我国的古典名著英语翻译为例,《红楼梦》中富含大量的诗词,每个字的表达都需要反复琢磨,感悟其中的奥妙,而许多关于《红楼梦》的英语翻译却无法真实有效地再现原作文字的内涵。因此,在汉译英的过程中,翻译人员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重点将文章的主旨落实到具体的翻译过程中,紧紧围绕主旨思想来开展翻译工作,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连续性。而在国外名著的英译汉过程中,以《唐·吉诃德》为例,在翻译中可以重点针对主角沉迷于“骑士”行为中无法自拔展开,并着重渲染这位“骑士”的行为与时代相悖的特点,在遵循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将骑士精神与时代发展相对比,以细节翻译表现“骑士”的滑稽和骑士精神的荒诞,进而更具针对性地完成英语翻译工作。由此可见,在翻译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翻译主旨思想的价值远远大于咬文嚼字,文化作品中文字的价值远远低于作者的创作思想的价值。故而,在跨文化视角的背景下,英语翻译的工作内容应结合文化的差异性进行,通过对比两国文化的内涵特点,以更符合译语文化的形式呈现。
四、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策略研究
(一)掌握词义是翻译的前提
前文已经提到,语言是拥有多种形式的文化符号,英语亦是如此。同时,英语的词汇量是有限的,但是具体应用到生活、学习之中,完全满足日常生活学习的需要。究其原因,主要是每个字词在不用的语境下拥有不同的含义,研究词汇的不同含义是跨文化视角下英语翻译的重点,也是进行翻译工作的前提准备。在翻译的过程中,翻译人员不仅需要掌握英语的词义,在汉语中找到对等词进行关联,再通过探索文化环境的方式了解词义能否实现语义对等,最终完成翻译。例如,英语单词中代表“火”这一词义的单词是“fire”,与汉语中“火”的意思对等。但是两者的引申词义却天差地别,汉字的“火”不仅代表燃烧的情况,也有上火,过火等延伸词义,例如,“我很上火”对应的英语句子为“I'm very angry”,“玩得过火”则是“Over playing”。从延伸词义上看,“火”在这两个例子中对应的英语单词分别是“angry”和“over”,这主要是因为语境和延伸义不同所导致的。因此,在具体的英语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掌握英语单词的基本词义,还要了解其延伸词义。通过在语境分析中关联对应词义的方式,让翻译工作的进行更加有序,确保翻译的准确合理性,减少和避免翻译错误的出现。
(二)了解文化是翻译的基础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语言作为一种文化体现,也会演绎出不同的形式和丰富的内涵。我国的汉字词汇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其中的成语、谚语和歇后语更是表现了特定时期某一地区的文化特征。同样的,英语中也有大量的俚语和俗语存在。为了更好地进行翻译工作,了解这些俚语和俗语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对俚语的研究,掌握英语和西方的文化,并根据其句式的具体含义,结合我国的语言文化来进行表达,确保语言文化的生动性和具象性。例如,英语单词“white-night”,如果按照词汇释义翻译的话,直接译为“白色晚上”。这个翻译明显存在问题,逻辑和表达上都不符合语法规则。追溯该词的来源,发现这个英语俚语,表达的是“失眠的晚上”,意同“insomnia”。由此可见,在英语翻译的过程中,了解英语文化背景是很关键的,通过对俚语俗语的渊源探究和发掘,才能更好地完成翻译活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了解文化不单是了解语言间的差异性,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更好地进行文化交流和合作,在文化差异视角下完成翻译工作,改善翻译质量和水平。
(三)提升知识储备量是翻译的关键
除了掌握词义和了解文化之外,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还需译者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储备,掌握更深层次的翻译技巧。英语翻译若要更具准确性,就不能将翻译过程局限在字面意思的转化上,而要结合知识的储备量,分析与掌握两个不同国家的语言精髓和文化特点,更好地为翻译工作服务。英语翻译需要做到实事求是,文化间的交流互动要涉及延伸层面,把握单个句子句意的同时,根据习惯用语和英语的基本用语特点,通过概括、分析、整理、总结的方式,翻译成更加直观具体、符合译语读者思维表达的语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英语知识的掌握,离不开中英文化知识丰富储备量的支持。例如,英语单词“fence”的意思是栅栏,“on the fence”的字面意思即为“在栅栏之中”,而在英语日常表达中多用于表示某人难以决策和摇摆不定的状态。因此,想要对译语进行准确的转化,除了对英语词汇和文化有熟练的掌握,还需拥有丰厚的知识储备,能够在双语语境中进行文化信息的自由转化。需要注意的是,在知识储备的过程中,要注意语言语境的同步性,一些特殊的英语单词会根据说话情境发生语义变化,因此,译者要不断增加自身的知识储备,结合中英文化的语义演译和语境变化,真正提升译作的质量。
(四)掌握翻译技巧是翻译完成的关键
翻译的技巧是影响翻译质量最直接的因素,不同国家的语言、文化有着不同的应用背景和发展背景,通过翻译对等词实现共通是不切实际的。例如,我国的“功夫”这种西方不存在的词语是无法用英语对等词准确表达其含义的,最终只能用“Kungfu”这一音译单词来表达。因此,在英汉翻译中,要根据文化特征和翻译语境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达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具体而言,翻译技巧和方法主要分为三种,即:直接翻译、意译翻译和拓展翻译。首先,直接翻译即在翻译过程中按原文逐字逐句相对应的翻译,在合乎译文语言规范的情况下,译文刻真求真。另外,英语和汉语的语系不同,英语源于拉丁文,而汉语则是象形文字,两个语言之间的联系性较弱,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等概念表达,这时就要选择直接音译的方法。如前文提到的“功夫”,以及地名、人名等都是采用音译。在直接翻译的过程中,除了直接套用读音之外,也可采用加入注解的形式,进行进一步说明,避免理解障碍的出现,提高翻译的质量。例如,“孔明灯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手工艺品,在古代多做军事用途。”被译作:“Kongming lantern is an ancient Chinese handicraft which was used for military purposes in ancient times.(It's said to be invented by the sage and military strategist Zhuge Liang,whose style name is Kongming.)”。其次,意译,即译文语言中动用与原文相似的表达形式,以代替原作中因两种语言不同而无法保留的内容。在英汉句式结构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一味遵照阅读源语结构翻译,容易出现歧义和语言不通等现象,这时就需采用意译的技巧。例如,我国有“事后诸葛亮”这一说法,一些译语读者并不了解其所指。因此,采用意译的方式,将其译为“wise after the event”,更符合英语文化,也更易于理解。最后,拓展翻译,该方式又被称作伸缩翻译,需要翻译人员具有一定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能力。尤其是一些具有修辞性的语句,更要做到拓展翻译。通常来说,在翻译的过程中,语境是翻译首要考虑的内容,在拓展翻译中更需考查词汇的语境涵义及话语的言外之意。在拓展翻译中,需关注读者或听者的接受程度,做好两种文化词汇的转化,实现抽象事物具象化,让目标语受众在阅读的过程中,更加直观具体地了解文章内容,掌握对话主旨。
五、结语
综上所述,跨文化视角下的英语翻译,要求翻译人员要在了解各国文化差异、掌握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拥有扎实的知识储备量,能够根据翻译具体内容、读者信息和基本环境,有的放矢地研究并运用翻译技巧,有效提升译作的质量,为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推进,以及翻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