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病人的安全隐患及护理探讨
2020-12-02黄宁
黄宁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民医院 贵州 黔东南 556000)
老年痴呆症,又名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致死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多发于60 岁以上的老年人[1]。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日常生活能力进行性减退,并有各种神经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患病率研究显示,我国在2015 年老年痴呆症患者达到800 万例,年龄每增加5 岁,老年痴呆症发病率增长一倍,年龄是老年痴呆症发病的重要风险因素[2]。老年痴呆症通常起病隐匿,为特点。进行性病程,难以缓解,由发病至死亡平行病程约8 ~10 年,少数患者病程可持续15 年或以上。因此,安全、有效、专业的护理对老年痴呆患者至关重要。
1.老年痴呆病人安全隐患
1.1 激越隐患
因患者病情影响,情绪无法控制,患者常出现不自主的激越行为,自我伤害及抗拒护理人员触碰。同时患者语言表达能力及认知功能丧失,难以表达出饥饿、疼痛想法,只能通过喊叫、打骂等攻击和语言行激越行为表现。一旦出现此类状况,若激越行为处理不恰当,对患者及护理人员都会造成严重后果[3]。针对此类患者,应选择耐心、细致、有责任心的护理人员进行专业照顾,同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证双方安全。加强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疏导,及时改善不良情绪有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后续开展,有利于提升患者治疗信心和依从性。
1.2 走失隐患
由于老年痴呆患者认知和记忆功能不断恶化,患者常出现走失情况,伴随病程进展,在其熟悉坏境下都会造成迷失。一旦出现走失情况,严重影响患者及家属身心,后果不堪设想。因此,护理老年痴呆患者时,尽量禁止其单独外出,日常活动时处于护理人员视线范围内。穿戴特殊颜色衣服,随身携带身份识别腕带等。住院患者,严格执行封闭式管理,加强护理人员交接班制度,减少患者走失情况发生。
1.3 用药隐患
伴随患者记忆力逐渐丧失,照顾人员对服用药物了解较少,其药理作用和配伍禁忌不熟悉,加上患者住院治疗期间可能接受多名医师诊治,不同医师用药方法不同,很容易发生药物滥用、错服等问题。造成用药安全隐患,轻则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还可引发其他不良反应加重病情。相较于其他类型疾病,老年痴呆疾病病理机制更加复杂,治疗时尤其应重视药物的用法用量,用法出现差错或用量过少都会影响治疗效果,而用量过多又会增加药物副作用发生风险,加上疾病往往治疗时间较长,易给患者带来较大的心理负担,患者私自增加或减少药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按时、按量正确使用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前提。医师及护理人员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诊疗知识,尤其是药学方面,包括常用药物的使用剂量、使用途径及常见不良反应等,发生药物不良反应时能及时作出正确应对措施。用药前,医师应多与患者和家属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有无药物禁忌史、过敏史,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各类药物的使用方法,药理作用等,鼓励患者主动按时服用药物,提升患者治疗配合度。
2.护理探讨
2.1 社区护理
由于我国正处于发展中国家,国家经济暂不十分发达,虽近年来出台多项医疗政策,但人口基数过大影响,仍造成社会福利资金短缺,社区基层医院资源不足,严重缺乏专业护士。加之老年人自身经济状况较低,多数患者仍以居家修养为主,难以为患者提供专业和优质的护理技术及照顾[4]。针对社区护理,除去社区管理者应重视社区医院管理及发展外,国家及政府应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加大社会福利制度,尤其是患有重大疾病且经济状况较差者,不断发展和充实社区对老年痴呆患者的照顾制度,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2.2 家庭护理
要求护理人员除了重视患者治疗效果外,还要意识到患者属于一个家庭、一个社区和一种生命或文化的特殊形式。虽然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和护理,但通过患者接受治疗,患者所属的整个家庭都能了解到相应的疾病预防、管理、治疗和康复等相关知识,促使整个家庭提高健康安全意思。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符合中国患者对家庭的心理需求,通过提高家庭健康知识水平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知识水平,还可进一步促进护理人员在疾病防治中发挥作用。尤其是高龄痴呆症疾病患者,具有病程长、易复发、并发症严重等特点,出院后也需要长期观察,此过程若有家庭的配合,患者后期预后效果将得到明显提升。
3.小结
当下我国老年痴呆患病率急速上升,但针对此类患者护理及管理尚存许多隐患,除去家属的密切照顾外,政府应当起到积极作用,承担应有的社会职责,加大基层医疗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强、优化医疗体系,不断完善和充实社区及家庭对老年痴呆患者的护理,以人为本,提供个体化的医疗护理服务,减少不必要的安全隐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