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广州老城区的文化品位

2020-12-02黄淼章

岭南文史 2020年3期
关键词:文物古迹会址岭南文化

黄淼章

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州市视察,第一站是荔湾区历史文化街区永庆坊。习总书记沿街视察旧城改造、历史文化建筑修缮保护情况,并指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习总书记关于广州城市建设要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的重要指示,为传承和创新发展广州城市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

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端,濒临南海,地理位置优越,自古至今就是中国通向南海、太平洋、印度洋的主要门户,具有“遥控五岭,通扼三江”的重要地位。公元前214年,秦平岭南,南海尉任嚣在此筑番禺城,为广州建城之始。岭南古人的偏爱,历史的渊源,给广州留下了无数的文物古迹,成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本土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在此融会贯通形成了岭南文化。近年来,广州市在传承和创新岭南文化方面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岭南文化的传承打下一定的基础。但是,广州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方面仍不容乐观、形势严峻,压力也很大。

一、广州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广州市加强了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建立健全了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制定了有关法规,积极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目前,广州市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共547处,其中国家级29处、省级53处、市级252处、区(县级市)342处。它们是文化名城的历史标志,也是岭南文化极为宝贵的资源。

但是,广州历来被人看作是经济和商贸发达的城市。每年来广州的人虽然很多,但真正来参观文化景点的人并不多。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广州市对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很不够,全市还有不少文物保护单位没有很好开发利用。

据调查分析,未能充分发挥文物资源优势,削弱广州文化影响力的主要原因有:

1.没有树立岭南文化鲜明形象,缺乏文化旅游精品意识和拳头产品。由于年代久远和历史变迁,广州不少古寺庙祠堂、名人故居、纪念建筑等现在的面积都比历史上小了许多,场地狭窄,一些文物古迹旁边的历史风貌被破坏,造成文物建筑标志不明显,不少文物古迹被掩盖在现代“石屎森林”中,严重影响文物的景观。二十多年来,广州市虽然花了不少人力和物力抢救和维修文物古迹,可惜的是投入多,回报少,文化旅游产业对广州市的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大。

2.文物和历史建筑保护要求与使用需求矛盾突出。依据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对文物保护建筑的使用须在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下进行,但很多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所有人或使用人都觉得责任和权利严重不对等,导致私改私建频频发生。因此,如何合理使用、及时维护这些文物建筑,是当前的一大难题。

3.广州对历史文化资源的宣传不够。宣传促销是扩大文化知名度的一条有效途径,广州文化资源宣传的力度和广度方面都表现乏力。如广州的马路、地铁、珠江两岸极少见到岭南文化方面的广告。不少游客来广州,都不知道哪里有文物古迹可以参观。

4.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相对缺乏。各区多没有专门机构设置(文物科),缺乏专门从事文物保护工作人员,更加缺少专业的行政管理人员。同时,社会力量参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挖掘。

二、延续千年文脉,文化遗产要实施精品战略

目前,广州老城区正处于微改造的阶段。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关心和指导下,广州文化遗产保护面临一个千年难逢的机遇。我们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联系实际开展工作。要继续加强文化名城保护意识,对老城区文物古迹进行认真规划,有效保护,加强开发和利用。我们有责任让这些古老的遗迹永远留在广州大地上,留住岭南都市的文化情调和山水城市的特色,尽快提高广州老城区的文化品味,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要认真研究确定广州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拳头”产品,集中宝贵的财力,去伪存真、重点突破、扶强扶优、实施协调发展的精品战略。在老城区微改造过程中,下决心开发一批有知名度、文化历史价值高、地方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我们急需做的是:

1.中共“三大”会址和新河浦洋房别墅的开发利用

1923年6月12—20日,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这是迄今中国共产党唯一在广州召开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全国代表大会,对中国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三大”主要历史功绩是确定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以推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2006年,广州市政府复建中共三大会址。复建工程包括四大部分,分别是——原址复建中共“三大”主会场旧址;修缮“三大”期间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党的重要领导人活动的主要场所“春园”、“逵园”及“简园”;新建用于文物和历史资料展览的“三大”陈列馆。2006年7月1日中共三大会址正式修复开放。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广州恤孤院后街31号从此载入党的光辉史册。近百年沧桑巨变,我们党初心不变,矢志不渝。党的三大为践行初心使命所创造的积极条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所留下的宝贵财产仍然值得深刻总结,认真借鉴。今天,中共三大会址所在地已经成为广州繁华的城市地带。这一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广州留下的红色遗迹,成为今天广州的红色旅游珍贵的资源,供后人重温党的光辉历程和峥嵘岁月。

近年来,三大会址纪念馆已成为广州红色旅游的热点,但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现在的纪念馆面积太小,停车场不大,接待能力非常有限。有必要将纪念馆和附近的旧民居整体结合起来开发利用。要加强对“三大”文化的研究,透彻理解“三大”会址红色文化的内涵;创新传播方式,特别是要针对年轻群体开发出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展览形式,拓宽传播的渠道,从而更好地传承红色文化,在游客内心留下深刻烙印。同时也要注重讲好“三大”会址故事,让“三大”会址成为广东别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精品。

2.提升公共服务功能,让岭南文化之光再放异彩

汉代三大考古发现之一的南越王墓,以墓葬保存完好出土众多的文物瑰宝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岭南文化之光”。而南越王博物馆本身,曾获4个国家级建筑大奖,国际建协下属组织还将其列入“20世纪世界建筑精品”。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高质量的展陈手段和优质的服务成为广州第一家国家一级博物馆。但近年来,由于场地所限面临着诸多困扰,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公共服务空间及配套设施的严重不足。公共服务功能是博物馆基本职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1988年建馆时经费场地所限,基础设施落后,已无法满足观众对现代化博物馆的各项需求。此外,仅有不到900平方米的临时展览空间也严重制约了博物馆引进外展和扩大社会影响力。目前博物馆开展活动的场所仅有综合楼 一楼活动室。由于活动场所有限,经常出现各项教育活动不能同时开展的局面。专为残障人士准备的无障碍设施、活动,均因活动场所有限无法开展。加强场馆建设,增加博物馆入口空间的无障碍设施,并保证博物馆楼宇间游客无障碍设施全程覆盖,全面提升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空间及配套设施,提高展览影响力,势在必行。

3.陈家祠的深度开发提升

陈家祠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一级博物馆、AAAA旅游景区、羊城新八景之一,被誉为中国“南方艺术建筑明珠”。继2018年参观人数达到118万人次后;2019年1—6月,参观人数已超过71万人次,预计全年观众量将达到140万人次。

近年不断上涨的观众量,对陈家祠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该馆存在用电负荷严重不足以及公共卫生间数量不足两大问题,已严重制约了陈家祠业务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因为历史原因,陈家祠采用单回路供电,用电负荷已严重超标,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严重制约了该馆的发展,用电增容成为当前防范风险的一项急迫而重要的工作。卫生间不足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观众的参观体验,更遑论提升景区整体服务质量。解决这两大难题,才能使陈家祠有一个更好的开放环境和更大的接待能力,成为广东最多观众的文化旅游景点和岭南最亮丽的“文化名片”。

三、加大宣传,扩大广州文物景点的知名度

据世界旅游组织有关统计,有60%的游客旅游的动机是为了探寻新奇文化。他们是受到异地文化方面的吸引参加旅游的,如参观各地的古寺庙、教堂、文物古迹、民族风情、到博物馆欣赏艺术品等。因此,博物馆不单是要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看摊”守着,而是要发扬光大,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在知识更新、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个文化旅游景点,不管其特色如何,但长期给人一种老脸孔,其旅游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优势不发挥,不是真正的优势,有时甚至会变成包袱。因此,文物不仅仅需要保护和研究,更需要传播和开发,要化腐朽为神奇,把尘封的古迹点化成鲜活的历史。

过去,广州文物景点宣传较少,我们要做好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宣传工作,通过“广而告之 ”来扩大广州文物景点的知名度。现代社会离不开媒体。建议报纸、电台、电视台、互联网等进一步加强广州文物旅游方面的宣传报道,系统地介绍广州的文物古迹,创新传播方式,拓宽传播的渠道,从而更好地传承岭南文化,讲好广州故事,让“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文博部门要精心策划、精心施工,搞一批主题鲜明、有吸引力和趣味性较浓的文物精品展览,让游客进博物馆,不仅仅是受教育,而且能兴趣盎然,寓教于乐。

我们要联系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州城市建设要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的重要指示,坚定文化自信,争取时间,抓住机遇,大力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好具有岭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延续岭南文化的根脉和神韵,不断丰富、完善广州文物景点内容和设施,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猜你喜欢

文物古迹会址岭南文化
泉州市鲤城区文物古迹保护与开发策略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开发探析
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掠影
亚布力企业家论坛永久会址:雪山中的洁白丝绸
城市化背景下文物古迹保护新解
岭南文化融入广东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途径的研究
参观八七会议会址
“八闽巾帼心向党·万村千居唱起来”古田会址展演兴起“大学习”热潮
广东粤语发展及岭南文化的传承保护策略探究
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