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幼儿兴趣 构建目标化活动区
——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实践应对
2020-12-02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南区幼儿园
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南区幼儿园 吉 静
所谓目标化活动区,是指活动区的设置与幼儿教育目标联系紧密,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教育辅助手段。作为幼儿教师,要结合快乐与发展课程实际要求,对目标化活动区创设方式方法进行创新实践,创设情节化目标化活动区、建立延续性目标化活动区、构建游戏性目标化活动区。这都能够为教育目标的实现创造良好条件,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奠定基础。
一、创设情境性目标化活动区
幼儿快乐地发现、认知、游戏、展示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利用多种辅学手段进行对应调度,幼儿直观思维比较敏感,教师利用情境性设计,为幼儿提供更多活动契机,让幼儿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建立认知基础。活动情境方式众多,教师需要针对幼儿兴趣特点进行对应选择,生活情境、角色情境、故事情境、互动情境、游戏情境等,都能够发挥启动作用,让幼儿在活动体验中成长认知。
【案例一】在益智区中,教师为中班幼儿推出“我为圣诞老人配五官”的活动。教师先利用剪纸设计了圣诞老人的形象,并为幼儿准备了更多五官图样,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为圣诞老人粘贴上五官。活动开始后,幼儿没有表现出应有的热情,粘贴出来的形象也是乱七八糟。教师随即做出调整,将圣诞老人换成了孙悟空,幼儿顿时活跃起来,纷纷参与到五官粘贴活动之中,而且粘贴出来的形象有更强的贴近感。幼儿在粘贴过程中自然形成互动,对他人粘贴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纠偏,区域活动气氛活跃起来。教师对幼儿的优良表现进行现场点评,给幼儿带来更多活动动力。特别是情境设计的及时调整,瞬间点燃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
【案例二】在手工制作区,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橡皮泥等材料,要求幼儿随意捏制一些玩具或者人物。幼儿刚开始有很高的参与兴趣,快速进入现场进行个性操作。教师进入现场,对幼儿表现进行观察。经过一段时间的操作,很多幼儿出现了懈怠情绪,因为捏制出来的东西没有形象感,幼儿大概失去了制作的信心。教师此时拿出一些捏制的泥塑作品,让幼儿进行观看,并向幼儿展示一份捏泥步骤图,给幼儿具体讲解操作方法,甚至是现场进行示范制作,让幼儿一步一步地跟随操作。幼儿手中的泥塑形象逐渐呈现出来,课堂气氛逐渐活络起来。教师组织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对其表现进行积极点评,给予更多鼓励和表扬。幼儿参与制作活动的热情更高了。
【评析】在案例一中,幼儿不认同圣诞老人,而对孙悟空情有独钟,这说明教师情境设计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圣诞老人和孙悟空都应该是幼儿熟悉的卡通人物,为什么会有不同接受度呢?这是因为幼儿在看动画片时有了选择性,关涉圣诞老人的内容难以引发幼儿关注,而孙悟空形象就不同了,他具有更强的凝合力,聚焦幼儿眼线。教师进行情境设计调整是非常明智的,目标完成情况良好。案例二发生在手工制作活动区,幼儿对泥塑有浓厚的参与热情,但具体操作过程中缺少观照体,不掌握泥塑操作步骤,逐渐失去信心是正常反应,教师及时做出调整,为幼儿投放泥塑成品,对操作步骤进行对位引导,成功激活幼儿制作积极性。这些情境创设带来的变化,充分说明目标化设计是必要的。
二、建立延续性目标化活动区
在设计和规划活动区域时,教师需要有延续目标的意识,所谓延续性特征,是指活动区域之间的联系性、关联性、衔接性,从这个区域到那个区域,其中间不存在“断层”,这便是延续性。幼儿对活动区有位置感,教师在对接不同区域时,要让幼儿自然对接,这样能够发挥目标化活动区的助学作用,在自然对接中形成认知能力。
【案例一】在益智区中,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我是小小饲养员”的目标任务。教师先利用一些纸盒子制作成动物的家,并在纸盒上贴上动物的形象,利用幼儿在绘画活动中画出的蔬菜、树叶等作品当作动物的“饲料”。活动要求幼儿选择适合的饲料喂养不同的动物。幼儿对这项活动很感兴趣,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精心选择“饲料”,找到适合的动物,为其投放“饲料”。如长颈鹿喜欢吃的是树叶,黄牛喜欢吃的是草,小白兔喜欢吃胡萝卜……在幼儿参与活动时,教师跟进指导。如大狗熊喜欢吃很多东西,蜂蜜应该是它的最爱,教师引导幼儿展开回忆,在动画片《熊出没》中便有这方面的内容。幼儿根据动画片观看经历展开互动交流,活动区更热闹了。
【案例二】在科学区中,教师利用一些塑料板等材料,制作了一辆汽车模型,让幼儿进行观察,说说这辆车有什么特点。幼儿开始观察,并找到了很多特点。为让幼儿对汽车有更清晰的认识,教师带领幼儿来到幼儿园门口,对停在路边的汽车进行实地观察。幼儿平时很少这样研究汽车,在教师引导下观察更为仔细了。回到科学区,教师要求幼儿对这辆汽车进行进一步观察,对其展开进一步的修饰。有的幼儿认为,汽车需要添加天窗,也有幼儿建议给汽车画出更多的车灯,还有幼儿说,车上需要有安全带,不然会很危险的……教师对幼儿的建议进行一一点评,肯定幼儿的观察体验。
【评析】在案例一中,教师对幼儿前面活动中的美术绘画作品进行再利用,为后面喂养动物准备了饲料,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体现延续性原则。幼儿对动物有特殊情结,特别是动画片中有大量动物形象,自然对幼儿形成心理冲击。幼儿利用美术作品展开活动操作,带有生活化特征,对接性特点鲜明,对促进幼儿认知内化有一定帮助。案例二是观察活动,从科学区到园门外,不同区域呈现高度衔接性,都是对汽车进行观察,而且形成了对比。幼儿从对比观察中形成的认知会更为立体而生动。在这两个案例中,教师注重了目标化活动的延续性,给幼儿带来更多认知衔接机会,这对全面促进幼儿生活认知成长有一定帮助。幼儿有个性追求,教师利用延续性活动展开对应调度,激活幼儿活动思维,形成崭新的活动感知体验。
三、构建游戏性目标化活动区
幼儿课程游戏化,这是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主流意识。教师在目标化活动区设计过程中,要注意渗透游戏成分,以满足幼儿对游戏的要求。角色游戏、区域游戏、竞赛游戏、传统游戏等,都与目标化活动区高度匹配,教师要精选游戏内容,创新游戏形式,对幼儿形成多重冲击,以提升幼儿活动品质。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使然,教师抓住幼儿心理展开活动设计,这也是快乐与发展课程所倡导的。
【案例一】在手工制作区域,教师引导幼儿利用折叠方法制作纸船,幼儿开始还有一些参与热情,很快就不热心了。因为制作出来的纸船样式不新颖,幼儿有些厌倦了。教师随即将这些纸船系上了小细绳,将手工制作变成了游戏操作:大家制作的纸船要到大海中航行,才能看出好坏,牵上你的船去航行吧,看谁的船跑得更快。幼儿自然进入游戏环节,拉起纸船飞跑起来,其场面顿时热闹非凡。教师为幼儿规划了跑道,要求幼儿展开比赛。幼儿都能够积极回应,快速进入角色,以船长身份启动航船。在幼儿活动过程中,教师跟进组织,确保活动顺利安全进行。
【案例二】在生活区域,教师为幼儿投放了一些家具、玩具、学具等物品,要求幼儿整理这些家具,让整个家庭环境好起来。幼儿没有太多操作兴趣,活动气氛有些沉闷。教师根据幼儿表现,引入了角色游戏内容:这里是一个家庭,当然有家庭成员了,爸爸、妈妈、孩子等角色都很齐全,我们不妨选择一个角色,展开一个游戏。孩子要玩手机游戏,妈妈和爸爸进行引导。谁来饰演妈妈角色?幼儿听说要玩游戏,自然兴奋起来。教师分配角色,对游戏情节进行梳理,要求幼儿自己设计台词进行互动。经过一番准备,角色游戏顺利启动。幼儿进入角色后,都能够很认真地展开对话。如妈妈角色:“小孩子不能玩手机游戏,这样对眼睛不好。孩子一定要大人的话。”教师对幼儿表现进行对应观察,及时做出一些辅助和指导,确保游戏顺利进行。
【评析】幼儿对游戏情有独钟,教师对此需要有更清晰的认识。在游戏内容选择时,教师需要占有一些学情,对幼儿兴趣取向有一定了解,以提升游戏设计的适合性。在案例一中,教师将制作活动变成游戏活动,这是比较成功的设计和操作。幼儿课程游戏化,在这个案例操作中得到了更有力的印证。幼儿对手工制作失去兴趣时,教师利用游戏加以弥补和矫正,赢得丰富的活动成效。在案例二中,教师在生活训练中融入了角色游戏,对幼儿形成重要冲击。幼儿能够自行创编角色台词,可见幼儿对游戏的喜欢程度。教师切准幼儿心理展开活动设计和组织,能够赢得游戏教学的主动性。生活课程游戏化,幼儿活动到位,思考得到历练,这当然是一举多得的设计和实践。
幼儿学习充满情感色彩,教师要紧贴幼儿心理展开具体的调度和设计,为幼儿推出更多目标化的活动,以情境性、延续性、游戏性为构建追求,成功激发幼儿学习的热情和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的教育环境,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要遵循整体性、主动性、活动性、发展性原则,目标化活动区设计具有更强的契合性,其教育价值更为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