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探索在课堂开放中走向融合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2020-12-02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七初级中学周永军
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第七初级中学 周永军
五大发展理念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些关键词在学科教学中同样适合。特别是“创新”和“开放”,能够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探索的启示,教师要积极推出开放教学,强化生本创新探索,在深度学习基础上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全面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
一、开放教学内容,激发生本创新探索热情
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在研读教材时,需要有开放意识,在教学中适时引入一些课外的内容,与教材形成有效对接。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社会时政有更多对接点,教师要及时融入社会热点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适合的学习机会,以有效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热情,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成长。初中学生对社会有一定的关注主动性,教师要针对学生学习要求,适时对接社会,借助社会真实案例材料展开教学设计,无疑能够形成重要的教学激发动力。
教学内容来源极为广泛,教师需要对接社会时事政治,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建立创新意识,提升学科教学实践性。如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踏上强国之路》,教师引入课题:到2035 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对走向共同富裕,你有哪些认识呢?不妨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思考。学生进入话题思考和讨论环节。教师深入课堂,对学生个性解读展开评价。有学生认为,走向共同富裕,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当然也需要党的统一领导,坚持正确的方向,以实现国家战略目标。也有学生说,共同富裕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如邓小平所说,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走向共同富裕。还有学生说,改革开放40 年,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未来的征程中,肯定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阻碍,我们要有艰苦奋斗的决心和意志。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情况,给学生布设新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继续讨论社会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如何应对现实挑战等问题。
教师以时事政治内容为前导,让学生自然进入课堂之中。教材内容与生活有太多对接点,教师借助社会热点内容进行教学设计,体现教学开放意识,也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思考的热情。学生结合生活认知展开互动交流,将互动学习推向高潮。学生对时事政治方面的内容有较强的敏感性,虽然平时接触并不是很多,但大家的关注度很高,自然会有个性认知。学生结合生活经历讨论相关内容,符合学科教学基本要求,其助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二、开放教学设计,凸显生本创新探索主体
教师负责教程的设计,这是最为普遍的习惯认识。在开放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角色转换的意识,吸收更多学生参与意见,对教学设计展开优化处理,以凸显生本意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有不同选择方向和切入点。其一,帮助教师收集教学信息,丰富教学设计资源。其二,推荐学习活动内容和形式,为教学活动设计提供诸多选择。其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反馈信息,为教师教学调整创造条件。其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评价,为教师后面的教学带来更多反思。
开放教学设计不是让学生主持课堂,而是给学生一定的学习自由,让学生在一定范围内展开主动学习和活动,以体现教学的开放性,也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授《创新驱动发展》相关内容时,教师从生活中的移动支付开始引导: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可以见到新技术应用现象,有人将这些新技术称为“黑科技”,你知道的新技术有哪些?能不能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具体介绍?小组自行组织集体讨论,形成讨论结果。学生接受任务后,在组长带领下,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小组学习活动。教师深入课堂之中,对学生学习讨论情况进行观察。有的小组设计了猜谜活动,对一些新科技进行巧妙设计,让同伴展开竞猜操作。也有的小组,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讲述生活应用中的新现象,组长做出具体记录。还有的小组,采用自由发言的形式,要求成员对知道的新技术应用做简单介绍,体现技术的独特性。
学生对生活中的新现象有不同的了解,教师投放集体介绍新技术活动,成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初中学生对生活中的新技术应用有比较强的敏感性,教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展示,将学习设计权利放给学生,体现开放属性。学生利用个性方式解读新技术应用,给课堂教学注入新鲜动力,学生能够积极回馈,课堂学习气氛浓重,学习效果显著。开放的课堂教学有不同呈现目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由讨论,不仅解放了学生思维,还为学生带来鲜活的体验,其助学效果更为突出。
三、开放教学训练,强化生本创新探索体验
开放训练设计时,教师要精选训练内容,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锻炼机会。学生是学习主体,展开创新探索是其必然要求,教师要做好协调处理,为学生推出更多训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广泛探索互动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质疑释疑、课堂辩论、情景再现、案例讨论、数据分析等,都属于训练形式,而且带有开放属性特点,教师要做好匹配性设计,引导学生在训练中展开多种形式的创新探索,强化学生学习体验。开放训练不仅体现在形式上的创新,还体现在学生学习思维的运用,教师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思考和调度,以成功激发学生创新探索的积极性。
教师设置训练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实际,特别是生活认知积累方面的素养基础,以提升训练效果。在学习《追求民主价值》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推出了一则生活案例:某地一个网民,因为对邻居产生怨恨,在网上肆意编造虚假信息,对邻居进行陷害攻击。结果被公安局查获,依法拘留15 天。针对这个案例展开思考:我们生活在民主的国家,大家有言论的自由,这个网民因为发布不当信息而被追责,这是与民主制度相抵触吗?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热议。教师深入班级之中,与学生展开直接对话,对案例进行多点解读,给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启示。经过激烈讨论交流,学生逐渐达成共识:言论自由需要有一定条件,不能将自己的自由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基础之上;网络是虚拟世界,也需要讲究公共道德和法治秩序,任何违法行为都不能被原谅。
教师利用生活案例进行引导,给学生提供深度思考的机会。这样的案例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很多学生都有比较丰富的网络交流经历,对网络交互交流有一定认识。因为案例内容与学生生活极为贴近,自然有更强的教育性。学生在深入思考和讨论过程中达成共识,实现学科教学目标。开放的训练设计、开放的课堂讨论、开放的学习评价,将学科训练推向深入,为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助力支持,教师需要做出科学处理,以提升教学适配性。
四、开放教学实践,培养生本创新探索意识
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和社会实践有太多衔接点,教师在教学实践环节,要为学生准备更多创新探索的任务,引发学生展开主动的学习和实践。生活观察、社会调查、信息收集、时事政治学习等,都带有开放色彩,教师要在具体组织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动机,传授更多学习方法,鼓励学生结合社会实践做深度探索,自然建立学科综合认知基础。初中学生有一定社会认知能力和探索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学力基础展开对应设计,势必能够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科训练设计开放化,教师要从更多角度展开深入思考,以便推出适合度更高的实践性任务,成功启动学生创新思维。在教授《建设法治中国》相关内容时,教师给学生设计了实践性任务:五中全会精神包含丰富内容,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已经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在依法治国实践中,要推行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基本理念。深入社区街道,展开社会调查,收集依法治国的真实案例,完成调查报告,准备参与班级展示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很快就有信息回馈。在课堂展示环节,有学生写便民服务方面的案例,也有学生列举邻居司法诉讼方面的事情,还有学生展示政府部门规范管理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调查情况做归结,鼓励学生展开调查自评互评活动,推选出典型案例,进行重点解读,强化相关认知体验。
教师为学生准备社会调查实践任务,成功激发学生生活化学习热情。从学生具体表现中可以看出,教师实践性训练设计是比较成功的,引导学生在社会性学习中建立法治意识。学生对社会、对法治缺失基本的认知,通过这样的调查行动,为学生提供难得的生活体验机会,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习到学科知识。
创设开放的课堂,启动创新意识,这是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基本目标追求。教师要用开放的眼界对待教学,激发学生创新的主动性。开放教学内容、开放教学设计、开放教学训练、开放教学实践,都能够形成重要启动力,调动学生创新思维进入学习探索环节,在深度学习研读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设计和组织,能够成功激发课堂主动力,为学生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