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事莫明于有效 论莫定于有证
——初中道德与法治案例教法探究

2020-12-02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沈明海

青年心理 2020年31期
关键词:案例法治道德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太炎中学 沈明海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能否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是学生。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契合性更强的教法。案例教学法是借助生活化的例子将知识、道理阐述出来的学习形式,这种方法更真实、有效,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中明理,感受学科特点与价值。教师不妨充分发挥案例法的优势,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全过程,探寻文本意蕴。

一、案例造势,赢得教学主动权

近年来,受现代教学理念的影响,创设趣味化情境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将案例融入创设之中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案例是指人们生产生活中经历的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事件,其内容丰富多元,常见的有个例、实例等。在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考虑案例选择的问题,从案例本身出发,展开情境创设。教师只有将文本内容与案例相契合,才能准确把握课程导向,让学生在案例感知中完成知识学习。其次,案例还必须具有趣味性特征。趣味化的案例才能引发学生关注和情感共鸣,才能从心灵深处给学生以触动。所以在选择案例时,文本内容和案例本身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 因素。

案例的适时应用,能够为学科教学带来更多新鲜感,教师要对案例内容进行精心选择,以发挥案例的典型启迪性。学生对生活中比较熟悉的案例有特殊关注度,这无疑会成为重要的教学生成资源。故教师要珍视学生的案例情结,围绕案例做教学设计,逐渐提升学科教学的有效性。如教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课程《悄悄变化的我》,教学活动伊始,教师展示一份问卷调查表,将一年前的“我”和现在的“我”进行对比。通过这样直观形象的比较,很快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知识的感知。紧接着教师抓住时机,运用案例来加深学习:小丽升入初中以来,妈妈发现她在性格上产生了诸多变化,动不动就发脾气,遇到事情从来不与家长沟通交流,喜欢自作主张……展示出案例后,教师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这则案例与学生息息相关,他们最有发言权,纷纷站在自己的角度进行分析。在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巧妙借助案例,营造了欢快愉悦的学习氛围。案例选择也比较贴合学生的生活实际,经过这样的启发引领,学生在多元探讨中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从整体性角度来看,教师选择的案例与文本内容有极强的关联性,这就为深度学习提供了保障。单从案例本身特点来看,这个案例中包含众多趣味点,学生在聆听中心灵受到触动,逐渐进入学习状态,将自己对案例的感知与文本知识学习结合起来。案例是鲜活的生活事实,是最有说服力的材料,这些信息不仅真实,而且具有典型性,能够丰富学生学习认知,教师要以此为契机展开教学渗透,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动力。

二、案例举证,建立法理支撑点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包含多种信息提取渠道,这些信息知识就是理论基础。理论基础对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积极帮助,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信息基础进行阅读、学习,从而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在初中阶段,学生的阅读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然而他们提取信息、筛选知识点的能力相对不足,这就需要教师给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在具体操作时中借助案例引导学生进行间歇式阅读。通常来说,初中教材中的理论内容信息含量较多、知识点比较散乱,学生很难一次性阅读完成,往往需要进行模块化处理。由于文本内容本身的枯燥性,加之阅读时间跨度的延长性,学生的思维会越来越容易受到阻碍。因此,针对不同学习内容,教师可以选择趣味化的案例进行引导,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受到的启发也更加深刻。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思想和情绪都很容易出现一些波动,教师和家长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积极从正面进行疏导,借助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如教学《情绪的管理》,教师没有直接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述,而是通过展示几则案例推进教学,促进学生的文本感知。生活中有情绪失控带来抑郁症等情绪问题,也有情绪失控导致学业中断、家庭悲剧的,教师在选择案例时,从文本内容出发,筛选了生活化案例。课堂展示也是按照一定顺序进行的:相关案例先从情绪管理的必要性着手,然后导入情绪管理方法的例子。案例不仅仅包含具体的事例,也包含文本对应的理论知识。因此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对理论知识有了深刻理解。初中生有一定分析能力,教师以案例代替理论讲述,学习信息会更加集中,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启动学习程序,深度挖掘案例背后的道理,给理论知识构建带来更多启迪力 量。

理论教学的方法是多样的,其中案例教学能够将抽象、复杂、系统的知识进行简化处理,以此激活学生的兴趣点。所以,教师在选择案例时,应该从学生关注点和兴趣点出发,启发学生在案例阅读中对信息进行提取、总结。这样的学习形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阅读能力,简化了理论知识学习,还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升级。另外,案例带有生活化特征,能够促进生活认知的快速对接和融合,为学科教学带来全新气象。教师应用案例进行学科教学时,也要有对接融合的意识,对案例信息展开深入解读、对学生实际进行对应调查,以便做出针对性引导,提高教学适配性。

三、案例协调,强化知识体系性

课程教学的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容易理解、难以掌握的知识点,学科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对应的学习难度系数自然存在差异。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束缚,快速突破学习重难点,是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要求教师在选择教法时要充分考虑到困难所在,深入文本对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梳理、探究,进而制定应对策略,快速解决问题。作为一门以理论阐释为主的学科,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涵盖了众多繁杂的知识点,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致使学习活动的推进相对缓慢。这一点也成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突出重难点。教师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借助具体案例,运用其蕴含的多元信息量触动学生思维,定然能够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顺利到达知识的核心区域。

案例的助学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案例收集、解读、应用等环节都做出积极探索,很快就能够形成重要教学启动点。针对学生对案例的特殊敏感性,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做出设计,充分发挥案例的协调作用。如教《集体生活邀请我》一课时,课前教师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并没有多大学习兴趣,加之学生对个人和集体的关系认识不到位,教师教学很难顺利突破学习的重难点,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也就难以达成。基于此,在引导学生认知集体与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教师打破常规,采用案例呈现的形式,将知识寓于实例中:某市初一(5)班的王华是一名小儿麻痹症患者,新年开学伊始,在几名学生的搀扶下走进了教室……案例展示后,教师借助问题展开思维引导,学生后续对案例的分析还是很感兴趣的。本课教学中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难度,教师没有依靠单纯的讲解,而是从案例分析着手,用素材资源引发学生的探索主动性,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分析的针对性。

无论是哪个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教师都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善于从案例出发对学生思维进行引导。当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个体被动接受转为主体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后,其认知学习遇到的瓶颈问题很快被打破,教学效果也很快显现出来。案例是活生生的生活,其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材料,不仅给学生带来心理触动,还能够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内化和升级。如何做好案例协调、将案例化作学生知识构建的重要推手,这需要教师做更广泛的探索。

四、案例训练,拓宽学习新视野

教育教学活动是知行合一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只是一味地接受理论而不进行实践运用,则教学的价值就难以凸显,尤其对于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道德与法治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综合性特征,学科特性决定了教学必须强化实践训练,让学生在运用中完成知识转化。在具体训练时,教师可以适时加入案例,打破传统练习题形式单一的模板,以案例丰富练习形式。另外,教师也要对案例融入训练进行形式的革新与升级。以往案例训练多为教师给出案例和问题、学生再对案例进行分析。要想从根本上弥补以往训练的不足,教师必须从训练设计着手进行改造,使训练本身更加科学。

在课堂训练设计方面,教师要注意利用案例进行对应调度,以发挥案例的助学作用,帮助学生通过学习案例获得更多学习启迪。基于学生解读案例需要对接其自身生活认知思维,教师在案例列举和展示时要有对接意识,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展开思考和操作,以提升学科教学品质。如教学《生活需要法律》,初中阶段学生法治意识淡薄,往往忽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为了从思想上矫正学生认识误区,教师学习活动结束后布设训练题,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法律意识。由于学生已经习惯于传统训练形式,为此,教师需要引入趣味性因子,采用案例对比的方式来强化训练,从不同维度出发引发学生思维。两个对比性案例呈现出来后,学生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对案例进行学习,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分析结合起来。在对比分析、辩论探讨中,学生很快对文本知识有了崭新的理解和认知,学习成果也进一步得到夯实。趣味活动是满足的源泉,将案例引入道德与法治实践训练,学生能够在玩中学,这无疑是最理想的教学形式。

学生不能认真细致地阅读案例,这是大多数训练活动失败的重要原因。教师在学习活动结束后,能够及时跟进,采用案例对比的形式为学生布设训练活动,帮助他们消化知识。同时,学生要想找出案例的不同点,就必须对每个案例进行精细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接收不同方向的信息,学习效果得到显现。

五、案例应用,强化实践执行力

案例是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与学生生活认知形成高度契合,教师在引导学生收集、分析案例的同时,还需要有借鉴应用的意识,对学生学习实际做出客观评估,利用案例进行行动指导,让这些案例成为“他山之石”。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惑和问题,前人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往往能够成为可供借鉴的案例,教师需要对案例借鉴方式做对应指导,让学生自行进入其中,在不断认知体验中形成学科能力。

案例应用关涉取点的问题,教师应该做出必要的引导,让生活中鲜活的案例成为学生自身生活实践的重要借鉴,激发学生活学活用的意识并能够结合生活实践展开对接性应用,而不是停留于表面上的照搬照抄。如教授《我们与法律同行》相关内容时,教师为学生列举案例——有一个中学生,他的画作虽被某出版社选入《少年美术作品选》,却迟迟拿不到样书和稿酬。他随家长来到出版社,却得到这样的答复:小孩有什么著作权,要什么稿费啊?在这个案例中,这个学生的权益明显受到了侵害,他该如何维权呢?学生开始出谋划策,经过充分讨论后最终达成学习共识:可以去法院提起诉讼。在训练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收集生活经历,对自身合法权益受到的损害、如何维权等进行梳理,看能否找到一些通路。学生的梳理围绕自身生活展开,课堂学习也进入热烈的交流讨论环节,教师此时深入课堂之中,认真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有学生讲述自身经历:“前几天骑车经过一个路口,因为没有红绿灯,一辆轿车差点撞上我,急刹车后我摔倒了,当时腿也磕破了。但司机都没有下车,直接绕过我就走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感觉自己的权益被侵害了,正确的做法是我应该记下这辆车的车牌号然后报警,因为道路交叉口都设有监控,肯定能够还原真相。如今交通法规明文规定要‘礼让行人’,这个司机是应该承担责任的。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我们不能忍气吞声,需要有维权意识。”教师对该学生维护自身权益的认知给予了肯定评价,鼓励学生要勇敢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教师利用案例进行引导,为学生提供更多生活对接机会,也为后面的案例应用做好了铺垫。学生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合法权益被侵害的事情,因为不懂法而导致权益被损害的例子不胜枚举,经过这次的学习体验,特别是对相关案例的学习,学生的法制观念有了新的提升:即便是未成年人,也应受到法律的保护与约束,要始终做到与法律同行,让法律成为自己的保护神。教师教学能够从正面给予学生对应引导,要求学生利用法律武器同侵害者进行斗争,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一堂成功的道德与法治课,能够给学生身心带来震撼,形成基本的道德品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个性审美。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观念,以崭新的教学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案例指导教学。案例不仅能够营造轻松愉悦的乐学氛围,还能将理论知识以具象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以最直观的视角掌握知识。此外,案例对学生认知升级、理论知识突破的作用也是不可估量的,教师要将案例融入实践训练中,促进教学实践的顺利推进,巩固课堂学习成果,让学生在多元案例中完成知识深度探寻。

猜你喜欢

案例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ORACLE CINEMA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