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曲式学”的历史与现在

2020-12-02孙中华哈尔滨音乐学院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曲式作曲音乐作品

◎ 孙中华 (哈尔滨音乐学院)

近代,我国专业音乐院校的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从借鉴翻译国外教材到自主编写教材,教材及教学课程名称也有诸多变化,有“曲式学”、“作品分析”、“曲式与作品分析”、“音乐分析”等等。之所以“曲式学”这门学科的叫法过于繁杂,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定论,大家都知道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从音乐作品的结构角度分析作品的“骨架”,作品分析是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对音乐表现手段、主题的发展方式、音乐语言的陈述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音乐分析以作曲技术理论为基础的音乐本体研究,将音乐作品的文本、文本结构的方式及其途径的解读作为分析的核心任务,同时引入、结合、融入其他音乐学科、人文学科以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对分析对象进行超越其文本的解读。

关于“曲式”“作品分析”“音乐分析”定义的内涵与外延首先区分其定义。

一、曲式、作品分析、音乐分析概念区分

(一)曲式学、作品分析的定义

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年)书中绪论对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概念进行区分:“曲式学着眼于曲式结构分析”,而作品分析则要对音乐语言及其表现手法作全面的分析。曲式是音乐作品的骨架子,除此之外,音乐作品还有它的血和肉,也就是音乐语言中其他各种要素。通过对音乐语言各要素进行分析,最终目的是说明音乐作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要说明一部音乐作品表现什么样的思想内容以及如何表现除了从作品本身进行分析以外,还必须对产生这一作品分历史时代、社会和民族进行研究,必须对作品的生活、思想以及创作这一作品的有关背景材料进行研究。

斯波索宾《曲式学》(上册)(上海音乐出版社1957年,由张洪模翻译),第一页阐述了曲式的定义:“曲式”定义在音乐作品的结构称为“曲式”,曲式由每首作品的内容所决定的,并且和内容统一,它的特点是分布在不同时间上的各种音乐因素的相互配合。

该丘斯《曲式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由缪天瑞翻译)在序中的第一页这样表述:“曲式学”是研究曲式的理论,就是音乐作品(包括专业创作和民间创作)为了表达思想感情而用的一种逻辑结构。

上述定义阐明了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概念,“曲式”是分析典型的结构,而作品分析是研究整体的表现手法。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分析形式从作曲技术理论层面对作品进行解析。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分析音乐作品不仅局限于作曲技术理论,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深层内涵及作曲家的创作“思维”。

(二)音乐分析的概念

音乐分析要通过精准、细致地对作品的形态和本体解析,来揭示作品中形式化结构及其逻辑程序,通过这样的分析解读总结音乐创作经验,探寻音乐创作规律,并由此上升到对音乐作品的风格以及所涵盖的人文精神、社会思潮、历史渊源等方面的探究①。音乐分析不仅分析作品的作曲技术理论,通过技术理论分析音乐表达的情感,反映作品中暗含的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

从曲式-作品分析-音乐分析,“骨架”-“表现手法、表现内容”,从典型的结构发展上升为人文精神的分析的层面,分析的概念涵盖越来越广。

二、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授课对象

从曲式与作品分析的定义中可以看出,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授课学生也有所不同,曲式学针对音乐表演学生开设的课程,教学要求掌握作品的结构分析。作品分析的授课对象为音乐学专业的学生,在曲式结构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意图等进行深入分析。音乐分析的授课对象为作曲专业学生,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结构、音乐本体各要素的构建,材料的应用等方面透彻分析和解读,尤其是作品中音乐材料的应用方面,学生更需要关注作曲家对材料的处理,学会模仿写作。

三、授课教材

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的演变过程与教材发展基本一致,从教材的名称可以看出曲式与作品分析课程名称演变的过程。

从第一本曲式教材引入到中国至今,曲式、作品分析、音乐分析的教材或译著已经有50余本。第一本曲式教材为陈洪撰写的《曲式与乐曲》由上海音乐公司在1940年出版,此书共有十四章,前半部分讲授了曲式结构,后半部分讲授体裁知识。国内翻译最早的一本曲式教材是普劳特的《曲体学》,1952年出版,由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编译室翻译,朱建译 沈敦行校对,这本教材是在1893年写成并在国外出版,中国由于战争等原因在建国之后才得以翻译和出版。

由苏联勃·阿·阿拉波夫撰写的《音乐作品分析》,是苏联专家阿拉波夫在1955-1956年在天津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所讲授的作品分析课程的讲学记录。

建国初期,国外翻译的教材主要集中于苏联、美国和英国,普劳特是英国作曲理论家,斯波索宾、阿伦斯基、勃·阿·阿拉波夫、斯克列波夫都是苏联理论家,该丘斯、约翰怀特是美国理论家。这些理论家出版的教材都是从“曲式”的角度出发,分析结构框架,在结构的基础上加入音乐内容的分析。尤其在俄罗斯的作曲技术理论的教学体系中,由于历史、社会背景等原因对音乐内容的分析强调多于音乐本体的分析。而德奥教学体系中,对音乐本体的分析多于音乐内容的解读。我国上世纪五十年代,前苏联音乐家到中国上海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支教,中国选派留学生到前苏联学习,很多专家学成归来,带回了俄罗斯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当时,中国曲式学科的教学体系主要以俄罗斯的教学体系为主,以欧美的教学体系为辅,因此,教材或课程名称以“作品分析”为主,也有“曲式学”的课程名称。

在西方曲式学教材的影响下,中国作曲理论家开始根据中国音乐曲式结构的特点编写中国音乐作品“曲式学”教材。中国音乐曲式结构分析教材、专著主要有四本,最早的专著为李西安、军驰编著的《中国民族曲式》(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此书共有七章讲解中国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第二本专著为李吉提教授撰写的《中国音乐结构分析概论》(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三本专著为《中国当代音乐分析》(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年);第四本专著为褚历撰写的《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

中西方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教材与音乐分析的教材有所不同。音乐作品的调式、调性、和声功能框架是西方传统音乐中对音乐结构起支配地位的第一要素,但不是唯一要素,在传统的曲式课上,主要分析德、奥传统的音乐作品,从和声、调式调性、整体结构局部分析作品,这些分析方法对于二十世纪的现代音乐作品分析来说,有些力不从心,上世纪80年代,从传统的视角无法解释的内容,需要以新的思路和方法阐解现代音乐,并把现代音乐本体的发展与呈示解释清楚。随着现代音乐分析的发展,解读现代音乐作品方法越来越多。

音乐分析更多关注音乐本身的事情。“音乐分析”目前在国内是二级学科音乐学分类下的子学科。“音乐分析”为我们认知、解读音乐作品提供了方法和途径,为音乐创作提供体系化的技术支持。“音乐分析”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音乐分析”这一名词在1980年以后首次在西方音乐术语中出现②。“音乐分析”作为一种以研究音乐规律为目的的认识手段,本世纪中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横跨音乐技术理论与音乐学的边缘学科。

近20年国内音乐分析及音乐分析相关理论研究的文章源源不断地涌现出来,这是学科发展最需要的“声音”。从这些文章可以看到,围绕音乐分析学科发展的核心期刊论文共62篇,研究音乐分析中各类技术理论的期刊论文及硕博论文百余篇。可以说,近几年音乐分析发展势头迅猛,发展的趋势也有所变化,各类音乐分析的文章从孤立地运用作曲技术解码音乐作品过渡到作曲技术理论分析与音乐史学、音乐美学、音乐心里学、哲学等社会科学结合起来分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

由于音乐分析的内容多元化,因此音乐分析的教材也是多种形式的,教材的内容与曲式作品分析的教材有所不同,这类教材不是以结构为主线进行编排,而是以某一作曲技术作为章节的内容。音乐分析类的代表性教材有:姚恒璐撰写的《现代音乐分析方法教程》(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彭志敏撰写的《新音乐作品分析教程》(上下册)(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克烈门斯·库恩《音乐分析法》,钱泥翻译(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年)。这些教材讲解了二十世纪音乐分析的理论和方法,谱例结合理论帮助学习者理解二十世纪作曲技术。除了教材外,音乐分析的某一技术理论都有专门的翻译教材,例如申克分析法、音级集合分析法、序列音乐分析法、主题动机分析法等。有的教材结合中国现代音乐作品进行进一步的阐述。例如,郑英烈先生撰写的《序列音乐写作教程》结合中国现代音乐作品分析序列音乐理论。这是中国现代音乐理论的突破性创新。

从传统的“曲式学”、“作品分析”到“音乐分析”,随着时代的变化“曲式学”的名字与学科的内涵在不断地改变,中国作曲理论家们也是在变革中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分析理论方法,在传统的教材与授课方面因地制宜编写适合中国音乐发展的“曲式学”教材。

从曲式学的名称、教学目标以及授课对象、教材等方面可以看出,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解读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音乐作品,更好地诠释音乐作品,对于作曲专业的学生来说,从作曲技术理论、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等方面综合分析音乐作品,可以学习创作技法,模仿写作,要求学生“知其所以然”,大量地分析传统和现代音乐作品,有助于音乐创作。

结 语

本文以历史的脉络梳理了中国作曲理论教学体系中的“曲式”、“作品分析”、“音乐分析”教材及课程名称的,从“拿来主义”到“为我所用”,结合国外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的体系建立,我国出版了中国的曲式教材,形成了分析西方传统音乐作品的教学体系。对中国音乐作品的结构深入分析,对中国音乐作品的曲式分析的理论体系建立日渐规模并逐渐完善。

注 释:

① 贾达群.音乐分析学的任务与使命[J].音乐研究,2010,(01):6.

② 陈鸿铎.西方音乐分析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当代走向(上)——兼及对中国音乐分析发展的反思[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02):2.

猜你喜欢

曲式作曲音乐作品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逐梦
赵季平音乐作品选集
图力古尔及其音乐作品浅析
变体曲式的“再变”及结构范畴的结合
那一天
“我和我的祖国”中山市原创音乐作品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George Gershwin
伍光辉作曲三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