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综合类高校声乐课教学多元化的探索
2020-12-02李安琪郑州大学
◎ 李安琪 (郑州大学)
一、综合类高校声乐课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声乐专业正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声乐专业进行学习。综合类高校声乐的教学规模正在逐步扩大,但与之相对应的教学体系仍不完备。首先是师资资源不足问题,在大多学校中,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并不持平,且存在教师素质不足、技能不够或学生素质不足、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给学校后期的教学带来困难。另外教学资源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也具有局限性,因此造成教学效率不高、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出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等现象。文化的多元化给声乐专业也带来了不同的机遇和挑战,身处每秒钟瞬息万变的世界,声乐教学只有多元化,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这不仅对声乐学科专业自身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我国文化事业多元化也起着推动性作用。基于此,笔者进行探究,给出以下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一)教学模式陈旧
如今的综合类高校声乐课教学模式多为一对一的教学形式,也就是现代师徒制的声乐技能教学模式。教师以传递声乐技巧为主进行授课,课堂步骤多为:练习技巧——演唱作品——配合钢琴伴奏演唱等系列步骤。一对一的师徒制声乐技能形式虽然可以更好的因材施教,但我认为如此课堂设计过于陈旧单调,且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做,学生学,这在部分程度上就忽视了学生主体的自由情感,因此造成课堂沉闷、学生厌烦情绪、教师丧失教学激情等不良、课程目标不清晰等恶性循环。
(二)课程主观性过强
前方提到声乐课程一般为一对一授课的师徒制形式,有利的方面是能够更好的因材施教,而不利方面为这种授课形式设计的主观性与随意性较强,以造成教学目标不清晰,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出现。当教师技能过硬时,也许他的因材施教足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学习,然而当教师能力不足时,随性的课程设计,不按教学目标大纲进行教学则会给学生带来不好的影响与后果。同样的,当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强的时候,他也许能更好的吸收消化教师教授的内容,然而当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弱、能力不足的时候,对教师的教学不能良好的进行吸收反馈,课程一再拖沓,造成不良后果。
(三)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
声乐是一门以演唱为主,同时也有心理学、人体学、医学等学科介入的综合性音乐科学。就目前看来,声乐课程的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衡,部分课程设置弱化了理论基础,单纯强调声音技巧、声乐技能。前期薄弱理论的支撑给学生后期的声乐实践学习带来了很多困扰。另外,就目前看来,实践课程一般仅为期中期末考试,因此,学生得到上台锻炼的机会很少,表现机会少,自主积极性也不强,则没有完全达到实践课的开设目的。
二、综合类高校声乐课程教学探索
运用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交叉碰撞的学科教学更能够相辅相成的给课堂中的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笔者认为综合型高校声乐课程需要对学生进行多元的能力培养、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进行多元化的教学实践,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一)明确专业目标,能力培养多元化
综合类高校与专业音乐院校不同。综合类高校中的声乐专业培养目标自然有别于专业音乐院校声乐专业培养目标。专业音乐类院校声乐专业致力于发展声乐专业的音乐型人才,而在我看来综合类高校的声乐专业则需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而不只是“专才”。结合综合类高校的自身特点,我认为应明确专业定位、明确教学目的、结合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要求进行学科建设的目标设定。在不断的探索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演唱技能、审美能力、创新能力等重要的基础能力。实际上,大多数综合类高校的声乐专业学生并没有得到良好的“一专多能”的培训,因此学生毕业步入社会后,会明显感到不能很好的适应社会需要,不能更好的与社会接轨。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我们应加强对社会需要的认知与调查,可以与相关社会企业、单位进行合作关系,为学生走向社会打基础。如声乐专业的学生单单只会歌唱可不可以呢?我们面向社会来看,综合类高校声乐专业学生毕业后大多选择作为教师或自主创业为自己的职业,在人才紧缺而优秀人才匮乏的今天,“一专多能”是必须要有的能力。经过笔者的了解,在一所学校中,音乐老师在全校老师数量总数中所占不多,因此音乐老师更需要有多重的能力来担任多样的音乐相关科目,如:钢琴弹奏、即兴钢琴伴奏、音乐法课堂实践教学、合唱指挥、音乐素养等,能力越高的教师越能为学校发挥作用,校方更愿意聘用。因此,具备多项基本音乐技能,才能更好的胜任老师的角色,适应需求。因此我认为声乐学生不仅自己要会唱、会弹,还要学会如何教授以及学习其他辅助的相关科目,因此高校可适当开设音乐教育相关课程,这便适应了部分企业单位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
(二)完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多元化
前期薄弱的理论基础无法支撑后期的声乐实践。因此我们要进行课程设置的完善及教学内容的优化。众所周知,艺术是没有准确的标准的,但高的审美标准是我们共同追求的,高的审美标准一定是距离“科学”更近的审美标准。然而声乐是一门想象的艺术,怎么唱才是“科学”的呢?鲜有声乐习者能准确地说出名堂来。琢磨其中我认为综合类高校应开设各不同的学科来辅助学生探究声乐学习。例如:为避免教授资源浪费,共性的、通识的课程应进行小组授课,抓住共性问题,进行小组互动式教学,事半功倍。如声乐中的念字课程、舞台表演课程、声乐基础理论课程等;
又例如笔者认为声乐专业应开设医学解剖课等相关医学。学习学科及本领时我们需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不少声乐学习者并不知道歌唱的原理到底是怎么样的。因此,医学解剖课对与声乐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使用医学解剖课来辅助声乐专业学生了解歌唱时肌肉的状态、歌唱时身体各器官的运作方向与协调配合,对于歌唱来说是事半功倍的,且知其原理后再进行实践,师生的心理方向是一致的。而如今,我们往往是先实践,再摸索哪样唱是对,哪样唱是错,在以前,我同大多数声乐学习者一样以嗓子是否疼痛作为歌唱方式正确与否的标准,不知道怎么样是对的,但知道嗓子疼痛是错的,但找科学的道路实在是困难重重,如今通过多学科交叉我们可以结合医学解剖,在前人探究的基础上,从医学方面得知歌唱时正确运用各个器官的方式方法,知道正确的方式,从而更好地运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实践。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与理论接轨,使得教学效率更高,使得教学更加科学化,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与社会接轨,使学习者更能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还应根据习者的自身情况来进行选择。另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翻转课堂的模式、小组讨论课的模式也应被强调。
(三)合理运用新媒体,教学手段多元化
我们还应合理的运用新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运用新时代的信息技术。通过抖音小视频、网络慕课、微课堂、声乐app等以手机网络和电脑网络为媒介的传播方式,来促进教学的效率。此前也有美声之林、戴你唱歌等慕课授课形式是早已为人们接受的新媒体授课方式,虽有它们自身的局限性,但如果面授教师能够合理运用新媒体进行结合教学,效果应会差强人意。例如观看正确歌唱的身体肌肉走向的动画视图、观看学唱歌曲的微视频、观看他人演唱的视频等……
(四)丰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多元化
目前的教学资源主要分为师资资源、教材资源、教辅资源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学习内容,教学资源存在教材落后、师资资源失衡师多生少等教学资源的局限性,多元教学内容,吸收来自国外、民族地方的不同教学内容,结合教师的因材施教,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先进的教学内容。
(五)坚定文化自信,教学实践多元化
教学实践是教学中的重要步骤,进行声乐实践对于声乐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坚持教学实践的多元化也是培养学生高审美、高能力的重要方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多元化的文化发展也离不开民族的本土力量,作为声乐专业学习者,坚定的坚持文化自信更我们必须要做的。综合型高校声乐专业也应坚定做传统文化的继承传播者,坚持自我,培养声乐学习者的民族声乐文化认同感、自豪感,提升丰富民族声乐实践能力。处于多元化的时代中,审美趋向也容易受各种各样的影响,丰富民族声乐教学实践可以更好的树立审美标准,更好的坚定文化自信。因此,在高校中声乐习者可以进行国内各民族地区民族特色的声乐采风活动或民族歌剧的复排、复演的声乐实践,不仅可以提升声乐学习者的舞台表现能力,且可以在民族声乐的实践中提升文化自信。
通过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实践的多元化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声乐技能得到提高,推动院校、地区的声乐艺术发展,而且可以使教学变得与时俱进,更容易为新的学习者所接受,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综合类高校的声乐课程也不能墨守陈规,需要与时俱进、寻找创新、多学科结合等一系列的方式来进行方向性推进。希望综合类高校的声乐课程能够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培养出优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