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声乐教学教改中如何体现创新性
2020-12-02韩京讯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 韩京讯 (郑州工业应用技术学院)
高校声乐教学和中小学声乐教学有着不同之处,高校声乐教学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正所谓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教师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传递者,不仅仅要将一首首现成的歌曲交给学生,还要将歌唱的理论依据和学习方法传授给学生,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1]随着时代的变革和时间的推移,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产生新的变革,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某种新的学习方式、更容易获取知识技能,并从中受益。而作为高校的一线教师,不仅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教学上,还要利用教学之余,去研究教学,与时俱进,探索声乐教学新思路。[2]
一、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
高校声乐教学一直在改革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经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校声乐教学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声乐课堂教学氛围不够活跃。高校的声乐课堂早已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模式,通常是小组授课这样的形式,并沿用至今。在一个狭小的琴房,首先进行发声练习,然后再演唱作品。发声练习主要教授演唱技巧,是声乐教学的必要环节。但是,因为学生的不重视,再加上声乐教学比较抽象,造成了声乐课堂机械乏味的现象,很难调节课堂的氛围,使声乐教学课堂陷入被动的局面。第二,学生的音乐素养远远不足。声乐艺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涵盖多个学科的知识,当下普遍的现象就是学生歌唱理论知识储备甚少。[3]在有些招生层次较低的院校,学生甚至在音准、节奏上都存在问题。这样的状况会直接影响声乐教学的效果。第三,缺乏舞台实践经验。很多学生经历了本科四年,毕业之后,依旧不敢张口面向观众,看到人多就紧张,上台之前心跳加快、手脚发抖、口干、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更无法控制自己的声音。这就是在高校声乐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失舞台实践所致。第四,部分教师教授唱法过于单一。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之间是有很多相通之处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把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完全分离,让学生误以为两者毫无瓜葛,甚至相互排斥。
二、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创新是教师个人提升的需要
在声乐教学中,有一些年龄偏大的老师,有着丰富的教授经验,但是,时代在发展,很多固有的观念和教法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学生,学生不再喜欢甚至不愿接受老套刻板的教学方式,教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直接的影响,只有认识到创新性声乐教学的重要性,与时俱进才能更好的投入教学,促使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创新是塑造作品的需要
创新性的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歌唱思维的培养。我们都知道,歌曲表演艺术有两个创作过程,“一度创作”是指词、曲作者的音乐创作,“二度创作”就是歌唱者的音乐表现。[4]“一度创作”是固定的,通常无法改编,那么“二度创作”就是创新性最有力的体现方式,从了解作品,背诵作品到演唱作品,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是浅显的也可以是深入的,也是展现自己与别人演唱效果不同的最佳方式,如果只是学习了声乐作品的谱面内容,而没有深入研究,那样演唱出来的声乐作品很难去打动自己,更难打动别人,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极力引导学生进行“二度创作”,塑造让人印象深刻的声乐表演,为自己学习演唱过的声乐作品留下属于自己的标签,由此可见,创新性会让学生展现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三)创新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
从学生的择业就业来看,工作环境对声乐学习者的要求日益提高。我们知道,要想每一位毕业的学生都能够成为歌唱家、进入歌剧院工作是不可能的。很多工作岗位需要我们演唱专业性歌曲,而并非专业的传统歌剧作品选段。但是,在传统的声乐教学中我们通常会选择专业的艺术歌曲或者咏叹调,很难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展示自己,突出自己的优势。因此,传统的声乐教学不利于学生长远的职业规划。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更多的经历放在声乐作品的选择上,一定要教授多样性的声乐作品,让学生学到处理各种类型声乐作品的技能。
三、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创新性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反转课堂
相互合作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中,存在着大量的教师和学生相互合作的情况,教师讲授,学生接受。要想调节课堂的氛围,就需要让学生从课堂的接受者、旁观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一对三的教学过程中,让一名学生进行声乐作品的演唱,另外两名学生进行指导,指出问题所在,这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反目成仇”,而是为了让他们更有效率的学习,更用心的投入课堂学习。在声乐学习的过程中,很多学生总是听不出自己的问题所在,反复讲解,依旧很难领悟。通常情况下,学生可以听到别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让学生相互指出对方歌唱的优点和缺点,同样,也要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样一来,歌唱中的问题学生会记得更清楚,也更有效的去学习了别人的长处,避免自己歌唱时错误的出现。当然,这样的做法并不是教师不尽职,也不是将教师从声乐教学课堂中解脱出去,教师依旧需要参与全过程,时刻监督学生,掌控课堂,与学生共同讨论,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随时帮助同学解答解决不了的问题。
(二)提高学生整体音乐素养
当前,高校声乐学生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学生为了升学选择了一条看似捷径的道路,在几个月的音乐集训之后进入了向往的大学校园,在开启真正的声乐学习之路时,我们会发现,这些学生的整体音乐素养远远不够。基于这样的普遍现象,首先,提高学生的音乐知识储备,进行音乐以及声乐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当然,不能让学生只了解一些皮毛知识,声乐课堂时间有限,更多的分配给了声音技能的训练,因此,要从最基础的抓起,将理论知识系统全面的普及到每一位同学,这就需要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专门加入声乐理论的大课,让学生共同了解歌唱学的体系,引导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为更好的声乐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提高学生的音乐辨析能力,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多学习观摩优秀的声乐作品,利用这样的鉴赏方式,主动发现作品的独特之处,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尽可能详细的分析。第三,提高学生对情感的感知和把握能力,声乐艺术也是情感与艺术的结合,情感充沛会使作品演唱更具生命力,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在教授歌唱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现实生活中鲜明的实例,对学生进行歌唱情感的引导和挖掘。
(三)舞台实践课程建设
通常情况下,学生平日里在琴房上课,都能够表现的从容淡定,一到考试,就会出现“怯场”,所谓“怯场”,就是学生在面对不熟悉的人和环境歌唱时,出现了紧张的情绪,导致演唱不自然,通俗的理解就是没有发挥好。这种表现时有发生,这样的状况一旦出现一次,就会直接打击到学生本身,会使学生对歌唱丧失信心,这就必须要找到原因,总结教训,在日后的学习中,努力克服。声乐表演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扎实的演唱功底很重要,但是很显然,上述情况是舞台实践太少,要想正常发挥,取得良好的舞台效果,就需要多上台。这也就证实了声乐舞台表演实践是检验声乐演唱好坏的重要途径,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作为策划者,监督者,不是要把问题全部抛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深刻领悟到好的作品需要一遍遍的打磨,需要一次次揣摩作品情感,精心设计每一个动作,将自己全身心的投入到声乐作品,一次次的在舞台上演练,将自己舞台学习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让学生真实的了解自己的每一次变化,紧抓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积累更多的舞台实践经验。久之,心理素质也会不断地提高。以此类推,用同样的方法,经过持久的舞台实践后,一定能够演唱好每一首声乐作品。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能做到声乐演唱与舞台实践同步进行和发展。
(四)塑造学生正确的声音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声唱法走向了我们,我们的民族唱法走向了世界,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之所以可以长远的发展,都有其存在的科学性。[5]美声唱法具有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民族是我们中国的传统音乐,都有各自的发展道理所在,因此,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歌唱界存在着“民美唱法之争”的现象。甚至于现在,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学生初入大学校园,已经给自己贴上了唱法的“标签”,对于唱法的界定,这些初学学生的理解总是很简单,比如模仿音响效果,唱出了厚重的声音,又或者艺术考试的时候选择了一首外国的咏叹调,他们就认为自己的是美声唱法,有些学生唱出了细亮的声音,又或者唱了一首中国的地方民歌,他们就认为自己是民族唱法,这就是他们衡量自己唱法的标准。显然,这样的标准太笼统表面。
大多数人都有先入为主的思维方式,一旦认定了自己是某种唱法,就会下意识的抵触另一种唱法,很常见的现象就是民族唱法的学生不愿意接触外国作品,美声唱法的学生中文字咬不清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这样一来,必然局限了自己的视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互相借鉴,美声唱法源远流长,科学严谨,民族唱法风格显著,表演形式灵活,情感更加灵动,在声乐学习的初期,不要刻意把自己圈进一种唱法,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尝试不同的声音,接触各种类型的声乐作品。这对教师的要求显然更高,在教授歌唱的过程中,不能仅仅示范单一的声音,要让学生理解歌唱声音最终的走向就是“通畅”。只要声音通畅,民族美声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借鉴的。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声乐教学教改的创新性很有必要,声乐教学教改是顺从时代发展的,创新则是每个时代的需求,教师一定要在顺应时代发展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突出和发展创新性。用创新性培养出更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而进一步的推动高校声乐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