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中德育功能的渗透研究
——以连云港高职院校为例

2020-12-02陈秋蕊连云港开放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音乐课德育院校

◎ 陈秋蕊 (连云港开放大学)

近些年来,国家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并颁布了很多针对性的文件,这些纲领性文件也为学校的德育教学开展指明了方向。随着高职音乐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课堂上的德育功能效果也显示出了优势。音乐课作为高职院校受学生喜爱的一门课程,以其独特的艺术美和情感魅力吸引着学生。因此,在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上渗透德育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

一、高职院校音乐课堂的德育功能

(一)德育内涵

德育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的,这一词最早来源于古希腊,意为性格、情操和儿童教养、教育。随着西方教育思想输入到中国之后,中国使用了“德育”一词,意思是包括指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在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学校中﹐德育一直居于首要的地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德育也有了更多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形成了一种现代德育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根据社会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以正确的思想道德为指导,在促进社会和学校智育、体育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坚持全面发展的过程。”

(二)高职院校音乐课的性质

高职院校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构建优秀的高职院校,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需要加强和谐校园的构建,以职业道德教育为核心,形成德育工作新局面。开展德育工作过程中一个重要形式就是音乐教育,将音乐艺术与德育思融合在一起,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并且学生接受度高,能很好的完成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的音乐课除了专业音乐课程,主要以音乐鉴赏课为主。音乐鉴赏课中,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音乐鉴赏活动,让学生在音乐聆听中获得音乐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感悟。

(三)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中德育功能的内容

第一,培养爱国主义情操,塑造高尚品格。爱国主义歌曲是我国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蕴含着深刻的民族文化内涵,带有强大的艺术感染力,这个感染力与学生的传统审美取向一致,从而能够引起学生的强烈思想共鸣,给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爱国主义歌曲蕴含着不同种类的情感,比如家国情怀、团结协作精神、亲情和友情的讴歌等,这些情感有助于树立学生的人生观,为他们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品格基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在学校音乐教育中,通过让学生歌唱爱国歌曲、理解爱国歌曲、感受爱国歌曲,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感觉到肩负身上的使命。

第二,培养审美情趣,优化个性发展。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是其中的重要构成要素。大多数的音乐作品通过歌唱、器乐、舞蹈等方式进行传递,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建立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让情感得以升华。音乐教育作为实现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有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优化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培养协作精神,形成集体意识。在音乐欣赏中,会出现齐唱、合唱、交响乐等群体表演的音乐作品,通过这些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热爱集体,形式全局观念,有助于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合作精神。此外,一些合唱、合奏和群舞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在相互配合中亲身感受团结带来的美感,这种经历在学生未来发展过程中会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这种集体主义精神的形成,也在无形中推动着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

二、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中德育功能的问题分析

笔者选取了连云港市的三所高职院校进行实地调查,对三所学校的公共音乐课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数据统计,发现在音乐课堂上德育功能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还是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音乐基础薄弱

高职院校的学生对音乐都有一定浓厚的兴趣,也愿意通过音乐来调整自己的身心状态,但是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生源大多来自于农村,这些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很少掌握音乐的技能,音乐知识也比较匮乏,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品鉴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音乐课堂上德育因素的渗透。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设音乐选修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薄弱的音乐基础。

(二)德育渗透力度不够

笔者在调研阶段也旁听了几所高职院校的音乐课,虽然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热情都很高涨,但是音乐的德育功能还不是很突出。第一,高职院校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度不高,对于音乐德育的开展缺乏正确的引导,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缺少针对性,缺乏德育内涵的挖掘。第二,高职院校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并未抓到音乐教育的本质,过于追求课堂活跃的气氛,缺少实质性的德育内容。

(三)学生在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体验度不强

在现在的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上,很多音乐教师把重点放在音乐的欣赏上,对于课程的安排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停留在音乐的品鉴阶段,而没有接受深入的体验活动,缺乏一定的参与性和主动性。这样灌输式的音乐教学法,也使得音乐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很难实现。另外,从实地调查中笔者发现,高职院校音乐课的考核工作并不完善。课程结束后,教师很少去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及体验感。作为完善的教学考核体系来说,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反馈的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搭建完善的考核体系来使高职院校的音乐德育开展更加的科学。

(四)高职院校缺乏重视

在高职院校教育中,音乐教育作为一个具有极高德育价值的环节,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平衡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高职院校的音乐课迫于政策而流于表面形式,也并没有去深挖音乐教育中的德育价值。现如今,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一些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大学生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但是,一些高职院校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只看到了音乐审美教育,而忽视了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学生在过多的音乐审美教育中也容易丧失兴趣,导致音乐德育教育很难展开。

三、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中德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一)加强音乐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高职院校音乐课的价值不仅仅是传播和传授音乐艺术,也是利用其中深厚的德育价值让学生感受思想的熏陶。高职院校音乐课可以选用歌剧作品、音乐电影、器乐作品、音乐家访谈等多种内容,发展和培养学生音乐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一些比赛,以赛促学,将音乐的德育功能挖掘出来。在音乐教学中,还需要紧紧抓住学生的情感,创设情感化的境界,真正做到情景交融。同时,音乐老师要深挖音乐教材内涵,善于发掘德育资源,展开主题性歌曲教学,有重点的进行德育渗透,给予学生自由的学习环境。在德育因素的渗透过程中,也要把握好时机与度,不能为了德育而德育,把音乐课变为德育课,避免直接灌输德育内容,引起学生的反感,要让德育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塑造。

(二)加强音乐教师的综合素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教育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教师素质、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首要任务。教师是教育之本,师德是教师之本。在高职院校音乐课堂中,音乐教师不仅需要在音乐课堂上传授音乐相关知识,还有在音乐课堂上做到德育教育内容的渗透。因此,高职音乐教师要立德垂范,努力提升个人的思想政治品质,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以模范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榜样,并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同时,作为音乐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选取符合我国国情和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音乐作品,采取丰富的教学方法,使德育内容渗透到音乐课堂中,引导学生个性向良性发展。此外,音乐教师应扩展基础能力,设计生动活泼的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空间。

(三)丰富音乐教学的结构

音乐课是高职院校实施美育的一门重要课程,但由于在高职院校现有的音乐教材中,许多音乐作品不能与时俱进,所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丰富教学资料,通过课下寻找一些资料来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力。在相关资料的搜集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符合时代潮流、受学生喜爱的音乐作品,用时代精神促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认识。

(四)完善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

音乐课的上课环境要求相比其他学科略高,因此,加强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现音乐课堂中德育功能实践路径的有效方式。首先,音乐课应该有专门的音乐教室,并配备专业音响,以追求更好的聆听效果。其次,音乐教室除了配备钢琴,还应该配备一些基本乐器方便老师通过现场演绎让大家有更直观的了解,也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还可以设置一些网络平台,这样对于学生的参与度到也会起到一定积极作用,有利于音乐课堂中德育功能的更好实施。

结 语

音乐教育和德育作为教育领域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共同目的都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开展德育的有效方式,音乐教育中具有的德育功能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审美情趣和协作精神,又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价值,也对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产生积极影响。身为高职院校音乐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音乐和德育之间的关系,主动探索和总结教学方法,构建具有高职院校教学特色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和道德情操,为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音乐课德育院校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