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民间舞教学改革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2020-12-02张暄笛郑州西亚斯学院
◎ 张暄笛 (郑州西亚斯学院)
自从素质教育普及之后,我国的教学领域逐渐渗透进了多元化的教学内容,舞蹈教学已经成为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从素质教育的本质上来看,舞蹈教学不应该局限在简单的舞蹈技巧以及肢体动作的模仿学习上,还应该注重将民族民间舞体系内的中国文化传授给学生,并且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开发学生的舞蹈创造力,使其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的过程中,能够凭借自身的文化理解创新出具备个性化的舞蹈动作。因此,注重开发学生的舞蹈创造力,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及艺术教学的要求来进行教学改革,是当前舞蹈教师应该着重考虑的问题。
一、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本质特征
(一)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具备创造性
从民族民间舞蹈的产生和发展角度来看,该种类型的舞蹈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发展历程有直接的关系,在既定的舞蹈形式基础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开发空间,可以凭借舞者以及教师的思想进行多元化创新。尤其是当民族民间舞被纳入到国际舞台之后,利用该种舞蹈类型来发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途径。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不能固步自封,要坚持以创造为核心,致力于为学生打造多样化的教学体系。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具备灵活性
舞蹈教学可以理解为是人与艺术之间的交流形式,该种交流是超脱了普通行为模式上的精神层面交流,因此舞蹈教师要认识到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具备灵活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为学生展现民族民间舞蹈的诞生环境以及发展历程,使学生能够通过灵活的教学内容提升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人与艺术之间的融汇贯通。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学需要具备启迪性
民族民间舞蹈受到我国地域分布广泛特征的影响,具有多样化的分支,体系庞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要接受基础的舞蹈技巧,也要充分了解民族民间舞蹈背后的文化思想。从艺术文化的本质上来讲,艺术思想具备一定的感染力和启迪性,学生在学习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体系的过程中,会受到多元文化思想的影响,来丰富自身的思想意识。教师要认识到舞蹈教学所具备的启迪性,才能使舞蹈教学成为开发学生艺术天分、发扬民族民间舞蹈价值的过程。
二、我国当前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现状
(一)教学意识因循守旧
随着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舞蹈已经成为人们日常休闲消遣的娱乐工具之一,因此当前部分教育机构认为自身的舞蹈课程开设目的是为了直接向国内娱乐界输送人才,因此对于舞蹈教学的创新只是建立在单纯的培养舞蹈人才的基础上,对于舞蹈理论和舞蹈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力度不够,也没有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的内在特色和文化体系,在该种不正当的意识引导下,部分舞蹈教师仅注重对舞蹈技能的教学,忽视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文化形态的传授,导致出现教学不平衡现象。
(二)教学资源开发力度不强
从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教学资源丰富,涉及领域众多,但是就当前的舞蹈教学现状分析之后发现,部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仅仅凭借教材或者教学系统提供的专项教学资源展开教学,这些教学内容虽然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和教学价值,但是学生也仅仅能够了解到教材领域内的舞蹈知识和技巧,对于整体的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体系和文化了解的不够充分,导致其在舞蹈练习和应用的过程中出现较多的薄弱环节。学生的舞蹈根基较浅,了解领域较少,会逐渐形成狭隘的民族民间舞蹈观念,对于其日后的发展以及对民族民间舞蹈传承都是极大的限制。
(三)教学方法循规蹈矩
从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上来看,其具备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风格和特色,并且会随着民族发展和文化传承逐渐演变创新,形成新时代内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但是部分教学机构认为,利用民族特色和文化风格来为民族民间舞蹈打造固定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思想导致教育机构以及舞蹈教师在长期的舞蹈教学内,针对不同类型的民族民间舞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如出一辙,单纯的从固定化和形式化的民族风格方向来开展教学,大量的练习、观摩和比赛导致教学枯燥无味,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如何利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转变教学意识是创造能力提升的源头
针对教学意识进行转型,首先应该将原有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结构打破。教育机构以及教师团体要积极的引入新鲜的血液,来为自身的教学提供多样化的理念和想法;同时也要积极的借鉴舞蹈教学领域内多种教学思想,坚持以培养舞蹈人才为基础核心,以提升学生的艺术天分和艺术素养为教学宗旨,以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域遇到特色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并且要积极响应教学改革和新课改的号召,为教学意识提供转变的方向和途径。
另外从舞蹈教师角度来看,教师要积极的认识到先进的舞蹈教学思想能够成为优化教学改革的重点源头。在实际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过程中,要将舞蹈技巧和舞蹈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为学生展现出庞大多样化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并且根据地域性的文化分支来为学生梳理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历程。注重引导学生利用民族民间文化来解析舞蹈的具体含义,例如就杨丽萍老师的“孔雀舞”系列,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自然界的动物形态角度来分析舞蹈形体以及动作的含义,从而达到神形结合,才是提升学生艺术素养的最终奥义。
同时,教育机构应该积极地组织内部的舞蹈教师团队展开舞蹈教学培训,利用专题会谈、课题研究等方式,针对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学思想进行深入分析,从中解析出以需要进行改进的方向,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民族民间舞蹈发展的实际需求来创新出正确的教学体系,并且要将教学思想体系落实到教学实际过程中,使舞蹈教学能够建立在时代性、历史性和艺术性三者交融的环境中改革。
(二)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是创造力培养的核心
深度开发教学资源,解析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体系,才能够培养学生的民族民间舞蹈大局观念,使其形成艺术思维能力和舞蹈解析能力,从而培养其创造力。因此教育机构以及教师要从各自的职能角度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
首先,教师要站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资源拓展,积极地利用互联网平台和互联网教学资料,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资源,例如舞蹈视频、舞蹈教学解析、地域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分析等,坚持为学生营造多元化的学习环境。也可以结合自身院校的教学实际和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先进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理念编写具备针对性的教学校本,内容要结合民族民间舞蹈发展历程、文化体系、创新方向以及现代化的教学需求,结合官方的舞蹈教材来为学生铺展开庞大的民族民间舞蹈体系,使其能够选择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力。
另外,在开发完善教学资源体系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开发教材资源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能够根据不同民族民间舞蹈学习章节寻找其背后的文化发展体系。这一过程能够直接为学生提供与民族民间舞蹈对话的途径,学生在亲自开发收集教材资源的过程中,也能够增强其对于舞蹈的领悟能力,从而进一步提升创造思维。
(三)创新教学方式是学生创新舞蹈的途径
想要利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改革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需要教师在认识到上文所论述的改革前提的基础上,能够抓住改革重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法创新。创新教学方式一直都是教学改革中的重点,也是能够直接培养学生创造力的环节,尤其是针对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来讲,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思维意识能够直接影响其学习的效率,同时这二者与创新教学方式也有直接的关系。
首先,教师可以尝试在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课程中利用动态类的教学方法来进行初步创新。动态教学的本质是从教学内容的产生、发展、应用等历程中,解析出具备教学价值的元素,并且结合现代化不断发展前进的教学平台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时效性强、文化底蕴丰富、发展历程庞大的学习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能够对民族民间舞蹈做充分的了解和认识,并且能够凭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意愿选择具备更加适合自身的学习方式,也能够凭借着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了解进行针对性创作,从而达到教学质量和创造力的双赢。
其次,可以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拓展课堂。从舞蹈的本质意义上来讲,是人们将生活方式中的习惯和意识编排到动作中而形成艺术表演形式,因此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方式的创新也可以还原舞蹈产生的过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拓展课堂。从舞蹈产生的源头上来分析舞蹈动作以及形体姿态的来源,例如蒙古族的民间舞蹈多数表现了游牧生活中豪放的姿态;傣族民间舞蹈注重对自然界的解读,将动物的生活形态和习性表现的出神入化;而朝鲜族的舞蹈中最常见的“鹤步”,则利用了动物的优美形态展现民族习惯的优雅内涵。诸如此类的文化拓展课堂能够进一步增加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解读,从而使其能够在创新舞蹈类型的过程中多多借助该种意识和形式,拓展了学生的创造途径。
再次,教师也可以利用大量的实践课堂以及民族民间舞蹈创新大奖赛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发挥创造力的平台。教师以及教育机构可以结合所在地的区域性文化来开展民族民间舞蹈创造竞赛,引导学生自己选择创作主题,利用走访、调研查找相关的文化资料,利用小组合作共同完成一项舞蹈作品的创作,并给予相应的奖励,使学生在逐步积累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得到创作信心,这不仅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手段,也是促使民间民族舞蹈传承的重要力量。
结 语
综上所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技能传授过程,而是增加学生与艺术之间交流的重要环节,教师要认识到民族民间舞蹈教学所具备的时代性和实效性,积极利用教学创新改革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平台,使其在多元化学习环境、多样化教学方法以及创新型舞蹈体系的影响下,能够积极的投身到舞蹈创作中去,不仅能够提升教学效率,也能够为民间民族舞蹈传承培养优秀的人才队伍,是教师以及教育机构发挥自身文化传播职能的重要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