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民族风格,磨练艺术精品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改演述评
2020-12-02唐大林原晋彪浙江音乐学院
◎ 唐大林/原晋彪 (浙江音乐学院)
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是浙江音乐学院自成立以来首次获批的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作品由该院作曲与指挥系作曲专业教师团队集体创作而成,其以“钱塘江”为核心题材,融多形式、多视角音乐表达及现代多媒体手段为一体的原创大型民族管弦乐,2018年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资助项目,结项后于2019年度再次获批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
回顾该项目的前后历程,自2018年9月27日《钱塘江音画》在浙江音乐学院大剧院首次亮相,之后完成了全国8场巡演,各地反响非常强烈。2019年7月19日,在杭州召开“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滚动项目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一改’研讨会”,与会专家为《钱塘江音画》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后主创团队经过不断地打磨,于2019年10月12日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完成“一改”后的首演。作为“2019全国中青年作曲家新作品交流会”开幕式音乐会在浙江音乐学院音乐厅演出,此次演出也是《钱塘江音画》在“一改”后的首次亮相,由苏州民族管弦乐团担任演奏,由著名指挥家彭家鹏担纲指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领导和项目评审专家,以及前来参加新作品交流会的各兄弟院校一百余位作曲家均出席了此次音乐会,也使得此次音乐会成为《钱塘江音画》上演以来听众阵容和规模最大的一次。整场音乐会长达1小时20分钟,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分别为《钱塘江·源》《云水境》《生生不已》;下半场分别为《潮神赋》《哈头曲》《踏歌》《钱塘江·大潮》。这七首作品依次展示了钱塘江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流转,到最后昂首阔步进入新时代,从曲目的顺序来看,不仅反映出创作者对这部作品的高度重视和精心设计,而且充分展示了作曲家们高超的作曲技术和精湛的创作水平。
一、组曲创作团队化
从体裁方面而言,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是以组曲的形式展现,但与大多数传统组曲相区别的是该组曲由多位作曲家集体创作完成,六位作曲家完成七部作品(近年来声名鹊起的青年作曲家王云飞担纲两部作品创作)。其中四部乐队作品分别为郭鸣的《钱塘江·源》、李珺的《潮神赋》、朱慧的《哈头曲》、王云飞的《钱塘江·大潮》,以及三首协奏作品分别为王云飞的《云水境》(竹笛协奏曲)、张莹的《生生不已》(二胡协奏曲)、张泽艺的《踏歌》(琵琶协奏曲),音乐会现场气氛非常浓烈,观众的掌声接连不断。的确,以往民族管弦乐组曲的形式也有,如李焕之的《春节组曲》,王西麟的《云南音诗》,鲍元恺的《炎黄风情》以及赵季平的《乔家大院》组曲等,但它们大多出自同一作曲家之手,在创作风格以及结构布局的整体性方面比较容易做到紧密结合与一致性。当然也有少数作品出自多位作曲家集体创作,如1964年由吴祖强、杜鸣心、王燕樵、施万春、戴宏威共同创作的《红色娘子军》组曲,1969年由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石叔诚和许斐星共同改编的《黄河》钢琴协奏曲,1959年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后两部作品虽属多人创作,但不是以组曲的形式出现,而且《黄河》是由《黄河大合唱》改编而来,《梁祝》是由两个人共同作曲。且上述集体创作完成的民族管弦乐套曲大多创作于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同样也都是紧密结合时代特征创作的本民族的本土音乐。进入本世纪后,由多人共同创作完成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组曲并不多见,一方面是这种集体创作形式创作风格融合与结构构建难度之大,另一方面是作曲家们都已习惯于全方位地独立构思并完成作品,此次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的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近些年来不可多得的一部集体创作并具有时代特征的优秀的民族管弦乐组曲,由此可见浙江音乐学院作曲与指挥系主创团队勇于开拓、事必尽善的专业能力与精神追求。
二、题材内容统一化
从题材方面而言,这部作品是以钱塘江为主要创作的源泉。钱塘江是浙江的母亲河,每年既有梅汛期,其波涛汹涌、排山倒海,同时也有枯水期,其碧波荡漾、波光粼粼。但整部作品给人的总体感觉是汹涌澎湃、惊涛骇浪的描绘偏多,而恬静优雅的意境描写偏少,整部作品则略微显得缺少江浙一带的细腻、婉约与柔美。在2019年10月13日“国家艺术基金2019年度滚动资助项目民族管弦乐《钱塘江音画》‘二改’研讨会”中(以下简称二改研讨会),与会专家提出的较多的问题也是音乐的民族性和地域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例如南京艺术学院教授居其宏谈到:“七个作品从总体的风格感觉上都比较强,比较浓,而且基本上都是强结尾,所以会感到浓烈有余而淡雅不足,因为钱塘江既有汹涌澎湃的气象,又有浓妆淡抹总相宜的意境,整部作品缺少一些生活的气息,缺少江南的那种淡抹、清秀、隽美、细腻而感人的风格,如果加上这样的一些东西会更好”;中央民族乐团党委书记席强针对民族音乐与浙江本土文化的结合,对朱慧的《哈头曲》提出了一些建议,他指出:“把浙东地区十番锣鼓的民间吹打形式用乐队协奏的方式来体现其地域文化特色应该会更好”;而中央音乐学院教授陈冰针对这一现象对我国民族音乐的创作也提出了一些思考,她指出:“现在所有的创作上都有一定的这个问题(在音乐创作时喜欢用强而不用弱),从这次浙音《钱塘江音画》的创作也影射出来,中国音乐的走向到底是什么,到底写意、中国音乐的感受、文人气质以及跟文学、戏剧的结合,是搞创作和表演都需要共同思考的,怎样把中国人的这种淡雅、现在生活中的人文情怀抒写出来,这次的研讨会可能是一个引入,这个问题的解决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作曲家们共同努力,但是浙江有这样的水土,一定会养出这样的音乐”。
三、表演形式多样化
从表演形式方面来看,这部作品是以民族管弦乐队来呈现的大型作品,所以在内容表现方面就显得非常的丰富。在这七首作品中,有四首是纯乐队作品,分别为郭鸣《钱塘江·源》、李珺《潮神赋》、朱慧《哈头曲》和王云飞《钱塘江·大潮》;有三首为协奏曲,分别为王云飞笛子与乐队《云水境》、张莹二胡与乐队《生生不已》、张泽艺琵琶与乐队《踏歌》。作曲家在协奏曲体裁的三个乐章选取了三个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乐器笛子、二胡与琵琶,在江南丝竹乐队中这三件乐器也是典型代表,而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唢呐则只在乐队中做陪衬声部,这也体现了作曲家充分展示浙江的地域文化特色的艺术构思。数次演出的演奏家们亦是精彩纷呈,除著名竹笛演奏家杜如松之外,总体是选用年青的新生代演奏家为主体思路,主要也是从这些作品具备的较大难度以及演奏家排练的档期来考虑,包含有竹笛演奏家丁小逵,二胡演奏家张咏音以及琵琶演奏家杨婧、汤晓风等。诸多优秀演奏家的联袂演绎将钱塘江大潮的潮起潮落体现得淋漓尽致。
四、结构布局一体化
从整部作品的结构方面来看,其设计也是十分巧妙地,整场音乐会听下来,给笔者的感受是上半场主要偏重于写意,而下半场主要在于写实。上半场的三首作品《钱塘江·源》以水的不同形态为描绘对象,将点滴汇聚、涓涓溪流、平缓的江水等画面展现在了我们眼前,通过对这些景象的描绘,也赋予了作品以人文情怀,借以表达“饮水思源”之含义;《云水境》也是更偏向于写意,笛子在慢速悠扬的颤音主题上呈示,乐队对其进行模仿,都表现得是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此首作品是整部作品中唯一人声的,但选用女高音用“啊”字来表现也是作曲家想要表达这种意境的体现。《生生不息》在全曲中充当了过渡,既有二胡对意境的刻画,又有对浙江人民勇立潮头的刻画,而此处运用的打击乐与下半场的欢快气氛做出了无缝的连接。在下半场的四首作品中对打击乐器的运用较多,在节奏运用方面十分灵活,营造出了一种热烈欢快的音乐形象;《潮神赋》作为下半场的第一首,放在整部作品的第四首,在音乐的情绪上也是十分吻合的,从《潮神赋》进来开始,音乐的形象就逐渐开始发生转变,唢呐的音调就体现出了非常强的仪式感,不仅象征着是潮神祭祀,更是一种改革开放、继往开来的精神面貌,这首曲子中把整个弦乐组当作打击乐器来运用,此手法在这七首作品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还有其打击乐器组节奏所体现出的现代感,以及小军鼓的运用都充分体现了这首乐曲的独特性,标志着进入了新时代,直到最后一首《钱塘江·大潮》最后打击乐器大段华彩式solo,然后打击乐器组乐器依次加入进来,再到乐队全奏,使全曲达到高潮,以展示祖国建设中所取得的瞩目成就,让整部作品在高潮中结束。从协奏曲与乐队作品的曲目布局来看也是十分合理的,在上半场的三首作品中有两首协奏曲,在下半场的四首作品中有三首乐队作品,上、下半场协奏曲与乐队作品间隔开来,其巧妙布局各有侧重。
结 语
除了作曲家的巧妙构思,演奏家们对作品的二度演绎对该作品能引起业内业外广泛的关注也产生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两改两演也获得极大的收获。最后一场改演的音乐会结束后,许多专家都说这是《钱塘江音画》演出以来他们听到的最好的一次。担任此次音乐会演奏的是苏州民族管弦乐团,当看到台上著名指挥家彭家鹏在指挥时那极高的热情与夸张的动作以及乐手们随着音乐摇摆的动作和投入的神情,就足以看出他们对作品的喜爱程度。这应该也是《钱塘江音画》能够进入2019年度国家艺术基金大型舞台剧和作品滚动资助项目的原因之一。正如二改研讨会上上海音乐学院教授李景侠所言:“要创作当代人所接受的艺术精品,使之一听好,二听美,三听妙,四听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