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通俗歌曲彰显文化自信的现实意义

2020-12-02戴乐南昌职业大学

黄河之声 2020年15期
关键词:亲和力歌迷旋律

◎ 戴乐 (南昌职业大学)

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是人民的文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1]总书记的讲话进一步定义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与属性,充分体现出了文艺创作要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这不仅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明确了努力方向,更从某种意义上为通俗歌曲的创作起到了有效的方向引领。毕竟,人民的就是大众的,大众能接受的必然是通俗易懂并会流行起来的,而流行起来的音乐则更具有“共鸣性”“能量性”“传递性”与“时代性”。

一、通俗歌曲的“亲和力”有利于传递文化自信

通俗歌曲之所以能够流行,关键在于其歌词“接地气”、旋律“容易记”、内容“有共鸣”。郭静舒在《中外通俗歌曲鉴赏》一书中曾说:“通俗歌曲,贵在通俗,好在大众喜欢。通俗不等于低俗、粗俗、庸俗。大俗中有大雅,流行中有经典。精英文化,请与通俗文化同行。”[2]这段精辟的概述不仅辩证地分析了通俗歌曲中“俗”的特性还阐明了“俗”与“雅”之间的内在联系,更进一步肯定了通俗歌曲在文化领域中的重要地位。

“亲和力”作为通俗歌曲的重要特性之一,有了它的存在,使得通俗歌曲拥有了广泛的受众群体,建立了扎实的群众基础。而更值得注意的是,正是这一特性也逐渐促使通俗歌曲成为了传递文化精神、彰显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和特殊“纽带”。如早年雪村创作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就极具代表性,该作品旋律简单好记,歌词通俗易懂,并创造性的融入了东北特色腔调,生动的展现出了东北人热心快肠、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首歌曲推出不久后,不仅深受东北人民的“追捧”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广泛传唱的潮流,一时间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俺们那嘎都是东北人……”这极具东北特色的曲调。《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之所以能被广为传唱,这归根到底就在于它平铺直述的叙述方式和朗朗上口、简单好记的旋律歌词,这极大的增加了作品的“亲和力”并引发了听众们的强烈共鸣。更值得关注的是,助人为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闪光点”,这首歌曲表面上赞扬了东北人助人为乐的精神,实际上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歌颂,其凭借着强大的“亲和力”使这首歌曲传遍大江南北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高效、生动、独特的传递与弘扬。

经典的文化是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而具有“亲和力”的通俗歌曲更能生动的将这些文化“立体化”“通俗化”的传递、展现开来,从而影响、感染更多的听众。

二、通俗歌曲的“引导力”有利于凸显文化自信

通俗歌曲的特点在于“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文化的产生与延续更是建立在“人民”的基础之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俗歌曲与文化是有着共同“交集”的。通俗歌曲是为一个时期的广大民众所普遍喜爱的歌曲,不流行当然不成其为真正的通俗歌曲。[3]这充分定义了通俗歌曲的价值内核,即:受众性广,喜爱度高。而值得关注的是,受众性与喜爱度更是形成通俗歌曲具有强大“引导力”的必要条件。当一首通俗歌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广为传唱时,那么它必将会形成一定的影响力,而在此基础之上,若广大受众群体对歌曲产生强烈的共鸣并自发的用行动去践行歌曲中所倡导的思想理念,那么这就是通俗歌曲引导力的外显形式。

经典的通俗歌曲,其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多以积极进取、向上向善为主,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透过这些主题思想与创作动机所折射出来的核心理念则大多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内涵与文化精髓,非常值得弘扬与学习。例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筷子兄弟的《父亲》、王铮亮的《时间都去哪儿了》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弘扬了百善孝为先的中华传统文化美德,又如五月天的《咸鱼》、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Beyond的《不再犹豫》等也都共同传递出了中国人在追梦途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忍不拔、不畏艰难、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纵观这些歌曲的唱作者,他们都拥有着大量的歌迷和“粉丝”,他们的歌曲也已形成广泛的受众群体。基于此,当唱作者们将这些富有正能量的歌曲向他们的歌迷推出时必然会受到歌迷们的强烈“追捧”,他们会第一时间去下载、学唱、传唱甚至在公众场所去进行演唱。而值得注意的是,歌迷们“追捧”的过程,其实也正是通俗歌曲在发挥无形引导力的过程,某种意义上来说,通俗歌曲在广大歌迷“追捧”它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将歌曲中所包含的文化精髓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了歌迷,而歌迷们也在“追捧”当中潜移默化的将它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了。

因此,通俗歌曲内容形式通俗,但思想不“俗”,通俗的形式为其建立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俗”的思想则能起到良好的引导人、育人的功效,有利于更生动、更“接地气”的凸显文化自信。

三、通俗歌曲的“传播力”有利于弘扬文化自信

通俗性与传播力是紧密相连且相辅相成的,通俗意味着“接地气”“听得懂”“好上口”,而强大的传播力则是建立在通俗性基础之上的,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对通俗性的一种肯定。通俗歌曲,作为音乐领域中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的种类之一,其极具“亲和力”的内容与形式更容易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传唱从而形成强大的传播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4]习总书记的讲话不仅明确了广大文艺工作者们的现实使命更充分肯定了文艺作品其自身独特的价值与功能,既“桥梁”与“传播”。通俗歌曲作为文艺作品的有机构成,其最大的特性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人是创造文化的源头,其创造出来的文化更需要通过载体进行交流与传播才能真正实现其意义所在。文化传播是指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借鉴或吸收的过程……文化传播要有媒体,最原始、最基本的媒体是人,人的流动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体,即使在目前信息化时代,人的流动对于文化交流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5]人既创造文化也传播文化,通俗歌曲作为传播文化的“载体”与“纽带”,其强大的“传播力”更有利于生动、立体的弘扬文化自信。

通俗歌曲为何具有强大的传播力,关键在于两点,其一,歌词“接地气”。歌词是演唱者理解作品最直接的入口,也是作品主题的重要体现。特别是流行歌曲,它所表达的主题主要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它的受众主要也是普通听众。[6]从中不难看出歌词是由语段构成,语段则是从人民日常生活交谈、对话中“挖掘”而出的,而对话则最能直观的反映出人们当时的思想状态与情感动态亦或是某种共同夙愿与期望。在这些背景基础上所展现出来的歌词当然更具有共鸣性,更容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因为所唱歌词正是群众所思所想的,并使他们引发强烈共鸣从而促使更多人情不自禁的传唱传播开来。其二,旋律容易记。如果把歌词比作房子的“结构框架”那么旋律则是房子的“装潢与装饰”,对于房子而言结构框架是基础,但精致的装潢也是必不可少的,二者当中缺少任何一部分都将无法真正实现其价值与意义。通俗歌曲亦是如此,有了“接地气”的歌词,只能算是有了一个好的“结构框架”,没有动听好记的旋律,再好的歌词离开了旋律虽然还具有文学性,但终究会略显苍白。近期武汉正在爆发罕见的“冠状病毒肺炎”全国各地都在驰援武汉为武汉加油,此刻广大的文艺工作者也自发的用行动相继创作出了《武汉一定行》、《你有多美》、《天佑武汉》、《武汉伢》、《楚行者》、《武汉精神》等一系列脍炙人口的通俗歌曲,生动励志的歌词、动听好记的旋律让广大群众尤其是武汉市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些歌曲一时间在网上迅速的传播开来,它们无形的向广大群众弘扬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为病毒“笼罩”的武汉乃至全国带来了“温暖”和“力量”。《武汉一定行》是武汉爆发“冠状病毒肺炎”以来第一首创作出来也是目前传播最广的通俗歌曲之一,其歌词非常“接地气”它不仅告诉了大家如何要去进行科学的预防,如“出门习惯戴口罩,经常洗手要记牢,不随地吐痰,不乱扔乱倒……”同时又向广大群众生动、直接地展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这一中华文化的力量,如“相信你能,我能,武汉一定能!我们情相依,心相连,一起筑起刚强防疫线……”而在曲调方面,朴实的音符、平稳的节奏、稳定的和声并没有过多的“炫技”色彩,但旋律却深入人心,画面感十分强烈,让人久久不能忘怀,这就是旋律的魅力所在,不在于技巧的堆积,而在于音符的优美性、情感性、应景性从而构成了最终的通俗性。

好的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7]通俗歌曲作为传递先进文化的载体之一,其拥有独特的“亲和力”,良好的“引导力”和广泛的“传播力”,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当积极利用好通俗歌曲的这三个特性,力争在日后创作出更多内容形式“接地气”、思想主题“求上进”的通俗歌曲,以此来彰显祖国的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亲和力歌迷旋律
唐代口哨旋律拟解
给你的信
树是风狂热的歌迷
刘力扬十年纪念生日会各地歌迷赴“十年之约”
7月,盛夏的旋律
哀悼脸:美国歌手Prince的歌迷
Just for today
周毅:做个有亲和力的气质女
大地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