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融合
2020-12-02福建省古田县罗华中心小学陈晓华
福建省古田县罗华中心小学 陈晓华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如何将这些如明珠似的传统文化镶嵌在语文教学中,是值得语文教育者深思的。对此,我做了以下思考与实践。
一、夯实写字基础,熏陶优秀传统文化气息
汉字经过不断的演化而成了如今的“方块儿字”,它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与结晶。每个汉字都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它有呼吸,汲天地精华;它有心跳,触万物脉搏;它有温度,知世间冷暖。它是传统文化的记录和传递者。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要写好每个汉字,都应该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自2011 年开始,全国中小学生至少要上一节书法课。从此,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拿起了毛笔,开始接触书法艺术。毛笔字的书写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在语文课上写好硬笔字、学好汉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尊重。但由于时间有限,教师很有必要让学生知道字的来源及演变过程,由字音字形到字义,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给每个字赋予生命。孩子写起来有轻重变化,更具节奏感,运用起来更能表情达意。例如:“教”字,会意字,右边一个人跪着鞭打孩子,上所施下所效也。百事孝为先,上行下效,言传身教,顺从为孝。学生从“教”字的演变过程中了解到了它真正的含义。在书写时,认真观察它的偏旁部件,左右等宽,左下方的“子”字一提,与右边撇互相避让,体现出汉字的形体美,更表现出中华民族谦逊的优良美德。统编版教材将识字课,课文以及趣味识字,日积月累栏目设计成一个整体,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训练,词汇积累中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小学语文课上夯实汉字教学,在润物细无声般的熏陶中,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绵延不绝的气息。
二、诵读经典诗文,浸润优秀传统文化底蕴
统编教材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图随处可见,《论语》《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国学内容在统编教材中都有所体现。而且小学统编语文教材共选入古诗文129 篇,占课文总数的30%左右,其中古诗词112 首,文言文14 篇,古典名著3 部。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让学生在诵读吟咏中,浸润在传统文化之中,让经典诗文影响着孩子的思想,让孩子们不断地与圣人先贤进行生命的对话和心灵的沟通,从而吸收他们智慧的结晶和思想的成果,不断荡涤自己的灵魂,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在语文课堂中,精心选择一些与教材诗文相关的经典诗文,由一篇引出多篇,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与教材相互地对照,加深理解。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典诵读一定要多花时间去读去品,每天都抽出一些时间反复诵读才能达到吟诵记忆于心。久而久之,传统文化就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诵读这些经典可以利用课前三分钟,早会十分钟,见缝插针,有序安排,将诵读活动开展得井井有条。定期开展多种形式的诵读比赛,为学生搭建舞台,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不断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
校园、教室等活动场所进行文化改造,营造经典诵读的氛围,让每面墙都能传递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室的墙壁布置经典诗文的作品,教室的走廊粘贴论语语录,甚至在走廊的悬梁上,还可以贴名言警句,校园的路边设置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宣传标语。让每位学生漫步校园的每个角落,每时每刻都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氛围中,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人每个细胞的一个因子。结合家乡的文化特色,可以把地方方言、歌谣童谣带到课堂中去,让学生在课间吟诵、歌唱、做游戏,寓教于乐,增强了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三、课内延伸课外阅读,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翻开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传统文化元素扑面而来,新添了关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章。针对低中高不同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选编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如汉字文化,古代蒙学读物,古代文学作品(包括了古代诗词,古代寓言,古代神话传说等其他文学作品),历史名人故事,文化艺术,文化常识和民风民俗等。用心选编了40多篇有关革命传统文化的课文,内容多样,选材丰富。一大批优秀的革命英雄人物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不断培养学生民族意识,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应该深入挖掘教材,挖掘教材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因子。不仅让学生从有限的教材中受到碰撞,更要从教材中引申更多的文本阅读,形成心灵的共鸣。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每个学期单单阅读语文教科书三十篇左右的文章,如此阅读量往往不足。教者应架构连接课内通往课外的桥梁,可以从作者背景入手,由此作者引出更多的诗文,如教学陆游的《示儿》时,介绍陆游是爱国诗人,他的诗慷慨激昂,表现爱国情怀以及倾诉壮志未酬的悲愤,从而引入他的诗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等,甚至由爱国的主题引申到其他爱国诗人的诗篇,如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些佳作热情洋溢,慷慨悲壮;可以从文章的体裁入手,由民间故事带出多篇民间故事,由小古文引出多篇小古文,由神话故事牵出多篇神话故事,从而激发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由一篇文本引出整本书。如教民间故事《猎人海力布》时,依据落实其创造性复述的单元语文要素,搭架桥梁通向课外阅读《田螺姑娘》及中国四大民间故事:《白蛇传》《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由此让学生对《中国民间故事》的阅读期待,甚至对《非洲民间故事》以及阿拉伯民间故事《一千零一夜》产生浓厚的阅读热情。不管哪一种阅读策略,都有力地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填补阅读的空白,丰富阅读的感悟,让学生在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徜徉,受到更加完善的人格修养。
四、立足本地特色写作,彰显区域优秀文化魅力
上好语文课,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写是最终的目的,由内化的知识转为外显的能力。依托本地的校本教材《古田传统文化读本》,分小组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为写作寻找素材。当教到《传统节日》时,可以根据自己过的某一种传统节日进行口语交际甚至写作,把家乡特色的传统文化融入写作当中。当讲到某一篇民间故事时,可以通过调查访问及查阅资料等方法,用所见所闻把古田县妇女儿童的保护神——陈靖姑的传奇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当学到文化艺术类的文章,如《赵州桥》,可游览本地的翠屏湖或杉洋镇的蓝田书院,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写游记。当要写家乡的特产小吃时,可以走街串巷,观其色,闻其香,尝其味,问其史,才能把所写之物变得有厚度,有内涵,有特色。每个名人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走进家乡名人,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纷呈。这就要求教者平常在教学中有目的地进行家乡传统文化融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中,每次设立好一个主题,分小组展开调查,甚至可以进行撰写调查报告,提高学生语文实践的能力,把平时在书本中学习的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运用。在小学语文课堂上不仅能够将传统文化深度地融合,而且让学生能够更加了解家乡的历史背景,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甚至在语文综合实践中培养了交际的能力,合作的能力,写作的能力,不断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长河中不断沉淀,让点点滴滴的传统文化因子渗透在每一节语文课堂中,让华夏子孙一代代传承,发扬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