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有“偶然”,心中藏“必然”
——“卷心菜上的洞洞”引发的科学探究活动
2020-12-02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陈倾玲
江苏省启东市实验幼儿园 陈倾玲
一、偶然发现:叶子上怎么会有洞洞
我们知道幼儿年龄小,活泼好动,对自然界中的事物常常表现出好奇、好问,有时“大惊小怪”,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当然他们的探索积极性还不稳定,呈现随机和多变的状态,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活动能否继续进行下去。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要保护好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为只有在兴趣的驱动下生成的活动才是最受幼儿喜欢,最能激发他们积极性的活动。
每个班级都有一个迷你种植园,这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一块宝地,每天他们都会去看一看。早晨来园第一件事就是拿着小水壶去给植物浇水。这一天,依依惊讶地发现卷心菜的叶片上有一些洞洞,她把这个“重大发现”告诉了自己的几个好朋友,也告诉了老师。好朋友们围着卷心菜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生气地说,肯定是哪个调皮的孩子搞破坏,用小手戳的洞洞;有的猜测,也许是小鸟用嘴巴啄出来的;有的很笃定地判断,一定是毛毛虫啃的,虫子最喜欢吃菜叶子了……每个人都发表了不同的见解,但是他们又期待老师给出一个答案。
如同生活中常常遇到的许多个偶然一样,这也是孩子们的一个偶然发现,如果直接揭示“谜底”,孩子们立刻知晓了知识,但是我决定不直接给出答案。 围绕“洞洞是怎么来的”,我们成立了一个破案小组。小组成员分到不同的任务:用你的小手戳一下试试,是同样的洞洞吗?小鸟和虫子喜欢吃叶子吗?如果是的话,他们是怎么吃的?被吃过的叶子会是什么样子?孩子们带着自己的任务单开启了探究活动。
一些有价值的偶然发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支持,就有可能流失。因此积极回应是必要前提,这是对孩子求知表现的肯定,使探究行为获得激励,活动得以深入开展。
二、求真求知:试一试就知道了
要“破案”,仅仅靠猜测是不能说服小伙伴的,必须让他们自己寻找出真正的答案。孩子们带着自己的任务单开启了探究活动。
第一小组摘了两片大大的叶子,用手指开始实物论证。不论用哪个手指戳,跟需要破案的那些个洞洞好像都不太一样;用小手掐、捏的话,也不同;用铅笔、用钉子……他们对之前的判断作了修正:也许真的不是小朋友戳的洞洞。第二小组先去菜地找虫子,他们在洞洞卷心菜上仔细查看,还真发现了一条小虫子。可是这个虫子这么小,卷心菜这么大,真的是它啃的吗?于是孩子们回去向家长求助,根据问题单请大人帮忙一起到网上查查资料。互联网能很快地给出需要的知识:小鸟喜欢吃的食物有很多,大米、麦子、豆类、虫子等;虫子大多都喜欢吃蔬菜的叶子。还下载了一些被虫子咬过的叶子图片,经过对比,基本认定了卷心菜上的洞洞肯定就是虫子咬的。第三小组请老师帮助一起参与实践。老师根据幼儿的提示用打火机、用烟头分别去烧、烫卷心菜,但是蔬菜并不容易烧出洞洞来。看来洞洞也不是烟头烫出来的。在大家把各自的发现交流以后,大家一致认为:“肯定是被虫子咬的!”
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习和获得进步的过程。而针对问题提出假设和为验证假设而进行的实验研究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环节。在“破案”过程中,教师不急于将答案直接告诉幼儿,而是让他们在认知冲突中获得经验;在观察、分析、比较、判断中获得经验。如果老师一开始就揭示答案,看似幼儿获得了知识,其实却错失了一次探究学习的机会。破案验证的过程恰是点燃孩子探究热情的火把,能够充分激发孩子的思考与讨论。在求真求知的操作过程中,孩子明白了,你以为的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不是”,一定要亲自实践后才可以确定。这些经验生动地留在孩子的心里,正如布鲁纳所说,发现行为有助于记忆的保持。
三、探寻真相:虫子在哪里
卷心菜是虫子咬的,那么“虫子喜欢躲在哪里呢?”“它的胃口真有这么大吗?”“为什么只看到洞洞,却没看见虫子。是因为看见人躲起来了吗?是钻进叶子里面去了吗?”孩子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疑问。
我选择了两棵有洞洞的卷心菜,带回了教室。小朋友分了两个组,开始寻找虫子。A 组用猜拳的办法决胜出一个组长,获得主要操作权限,其他人围着一起观察;B 组经过协商,决定一个一个轮流观察,他们认为这样比较公平。这时候老师作为旁观者,关注孩子活动的发展却不去轻易打扰。如果细心地观察你会发现,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表现是有点不同的。男孩子个个带着兴奋感,争先恐后,眼睛里放着光;女孩子则是小心翼翼地观察、寻找,还有的皱着鼻子,似乎是鼓足了勇气。
突然小组里发出“哇”的声音,作案的虫子找到了。原来虫子只有米粒这么大小,浅绿的小身体,此刻正趴在叶子上大口大口啃呢。叶子真的是虫子咬的!有个愤愤的声音说,“就是这个坏虫子偷吃了叶子。”有个怯怯的声音说,“虫子看上去有点恶心。”有个惊奇的声音说,“你看,这黑黑的点是不是它的大便?”有个疑惑的声音在问,“它一天能吃掉多少叶子啊?”……孩子们边观察边七嘴八舌讨论着。
我们常说让孩子自主学习,就是要让孩子从实际探索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并在此基础上迁移经验、建构经验,实现有意义的过程性探究。我们老师需要做的是支持孩子个别化的学习与探索,支持他们在实践过程中找寻答案,以此促进他们获得相应的知识与经验,促进其科学探究能力的发展。
四、寻求方法:和虫子斗智斗勇
怎样才能赶走这些虫子,保护种植园里的卷心菜呢?除虫有什么好办法呢?有的小朋友回家后立即连线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因为他们种了很多菜,一定也遇到过同样的事情;有的跟着妈妈一起去菜场问问菜农。通过向有经验的人请教,孩子们知道了可以人工捉虫,也可以给菜喷药水来除虫。当然喷过药水的菜不能马上烧了吃,会中毒,要过了一阵子等药水被吸收了消化了,才可以吃。
小朋友们自发成立了“卷心菜保护小组”,经过投票决定采用人工捉虫的方法每天除虫。种植园的卷心菜,从松土、施肥、浇水、除虫,得到孩子们很多的关爱,卷心菜在生长,孩子们在照顾它们的过程中也在不断成长。
科学是什么?科学绝不仅仅是那些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永无止境的探究过程。每一次探究就是一次尝试,它就像是整个探究长河中的一个片断或短暂停留,都是有意义的。在科学探究中,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有的只是尝试、探究、思考、再探究……这就是科学的灵魂与核心所在。从这个“卷心菜上的洞洞”案例中,我们多多少少能够感受到这样一种科学探究精神。
在日常教学生活中,经常会有偶发现象生发出科学探究活动,“卷心菜上的洞洞”仅仅是其中一个案例。偶发性的科学发现随机性强,多变且易受干扰,如果教师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孩子们的好奇心可能会由此泯灭,会错失一次探究学习的机会。而如果教师心藏培养幼儿科学精神的“必然”要求,以积极、理解的态度对待,抓住有教育价值的、值得探究的事物趁机进行科学教育活动,就能够点燃孩子们的探究热情,充分激发孩子的思考与讨论,让他们在不断质疑、猜想、实践的过程中,探索和找寻问题的答案,不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