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小学语文课堂对话教学的有效策略
2020-12-02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新寨镇撒马店小学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新寨镇撒马店小学 张 蕊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导演”了一场场精彩的对话,对话教学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有的课堂对话未必有效,其关键是学生在对话过程中应如何对话,对话的内容及形式又有哪些,这是教师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师生的责任,选择合理的对话方式,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课堂师生对话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对话
小学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形式化对话,这只是一种教学方式,与教材内容关联不大。其表现有“一呼百应”式对话、特殊“包装”了的师生对话。这种对话并不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有些问题很浅显,不需思考,对学生思维的发展没有促进作用。
(二)艺术化对话
艺术化对话是经过教师包装、加工的对话。这种对话加工的成分太多,缺少真实性。有些教师在创设师生对话氛围时,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量,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表演的方式来营造课堂氛围直接进入师生对话。
(三)垄断式对话
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掌控对话的主导权,学生的思维被教师左右,没有自己的想法、见解;二是师生对话被优等生占有,部分学生只随声附和,他们的思维被优等生代替,导致课堂对话是少数学生的“专场”。
(四)形式单一化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是与全班学生互动。语文课标指出,课堂教学要面向所有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及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学生间的个性差异及学习需求。这种单一的互动形式,背离了因材施教这一理念原则,对学生个性化发展不利,不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感受及阅读体验。
二、提升教师素养,为课堂对话教学打好基础
(一)做学生的忠实听众
要做到对话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做一名忠实听众,倾听学生的独特见解,营造自由、愉悦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思考、创新,无拘无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意见,对学生的发言给予适当的补充,以学生的角度、视角去聆听学生的发言与对话,适时点拨、指导。
(二)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与学生对话时,教师应敞开心扉、放低姿态,这样学生才能没有思想负担地投入与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只有这样,师生间才能在感情、思维等方面进行真正的交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还应关注学生学习、发展中的状态,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保证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有主持者的风采
对话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主持人”的风度。教师在对话过程中要起引导、点拨等作用,其目的是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思考、创新,促使其思考向纵、深方向延展,发掘学生的潜能,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及思维能力。
(四)加强专业学习
课上师生共同研读教材文本,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深入解读文本,读教材是教师解读文本的前提、基础。教师理解教材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程度。教师要多读,在读中思,在读中想,提升自身的修养,引导学生多读,提升其阅读能力。
三、营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对话
(一)平等对话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与学生对话要平等,营造适于师生倾听、表达的课堂氛围。并且要关注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反应、思考等,为学生创设思考、发言、讨论的环境,与其平等对话。
(二)创设不同情境引导对话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创设多种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对话,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现代信息技术有自身的优势——生动、形象、有趣,采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素材,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引导学生对话;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演、说、唱、画等方式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引导学生对话。
(三)抓时机引导对话
师生对话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推进对话顺利进行。学生有疑问时,积极引导对话。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时,会有一些疑问,教师应引导他们排除疑难,在这一过程中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的学生对文本中的感情理解较肤浅,教师可拓展对话内容。学生对文本理解出现偏差时,教师应及时点拨,引导学生对话。
四、根据不同对象采取不同的对话策略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
首先,教师是一名读者,应用自己的心灵去触摸、浸润、感悟文本。学生感悟文本的前提是教师先感悟、体验,教师与文本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才能有所感触。但有的教师没有与文本对话,缺少一些理性思考,教师成为作者、学生间信息的“传递者”。教师的这一做法不可取。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寻求与文本间的共鸣,深入与文本对话,与文本内涵融合,为学生理解提供必要的帮助。
其次,教师必须用“心”聆听,与作者、文中人物进行交流,用真情去感悟、体验作者与文中人物的思想境界、情感,用想象补充、完善文本的艺术形象,品味其意境,体会其内涵及蕴涵的哲理。与文本对话时,教师要把现代的气息与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解读,赋予文本新的生命。教师应把对文本的感性、理性认识结合起来,把自己的理解与文本的内涵重构形成独特的见解,为学生深入理解奠定基础,让教材文本更具开放性、创造性。
(二)师生对话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对话是“研讨”,引导学生探究未知,是师生间面对面对话,教师只在关键处进行点拨、引导。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可以各抒己见。师生对话过程中的思维碰撞可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互相提高。在交流感悟时,教师应站在欣赏者的角度去倾听学生的见解,对学生的见解提出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与文本、教师产生情感共鸣。面对文本的理解,学生的见解肤浅、稚嫩,这就需要教师适时引导、启发。
师生共同对话中,理解角度、侧重点、细节不同,学生提取的信息也不同。教师在参与对话的过程中要捕捉这些与众不同的信息,及时引导学生整合,让师生间的对话更进一步。师生间正确的观点都是文本中表达或隐藏的,是作者所要表达的。这样的师生对话,双方都有收获、提高。
(三)学生与文本对话
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使其对文本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文本所具有的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在反复品读中会进行再创造。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才能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悟、体验等,已融入文本。文学作品是动态的、有灵性的,学生亲身体验,与文本深入对话,才能体会其中的深刻意蕴。
文本中有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通过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有让学生融入文本的情、境中,其才能真正理解文本的内涵,才能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直面体验作者描绘的情境,感悟、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如《一只窝囊的大老虎》一文表演前后心理变化,学生多次与文本对话,将文本语言内化,教师提问: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心情会怎样?让学生深深体会“我”的境遇。
学生只有真正理解文本,再现文本中的情境,才能真切感悟文本中的情感,才能把相关的知识、经验激活,产生更深厚的情感体验。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时,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同化,就能有多元化的解读,对原有文本意义及认知结构进行重新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