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故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0-12-02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苑春艳
河北省唐山市乐亭县第三实验小学 苑春艳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材文本以故事居多,情节生动有趣,给人以启迪。但遇到蕴涵道理学生不易理解的故事时,教师往往侧重于把其中的道理强行灌输给学生。其实,教师完全可以另辟蹊径,采用故事教学模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及哲理,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故事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体现工具性,培养人文情操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故事情境学习新知,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重要体现。故事教学模式重在把故事与情境融合在一起,在故事情境中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故事中自由想象、感悟、主动探究,进而学有所得。同时在教学中也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通过触景生情,让学生感悟文本中真挚的情感,深入剖析作者的精神境界,对学生以后的生活及做人都有指导意义。教师利用教材中故事熏陶、感染学生,让其感悟学习语文课程的乐趣,并学会做人做事,在故事情境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学生还能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
(二)重塑学生的社会性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采用故事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促进学生理解能力、情感能力、表达能力等的发展。在小学阶段,阅读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学生相当多的时间在家庭、学校中,同时小学阶段是他们学习基本技能、彰显个性的关键时期。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发展规律,在低年级阶段对学生采用故事教学模式,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故事文本中的角色都具有象征意义,他们被赋予了真、善、美、丑等特质,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表达自身情感,以此为依据评判周围的人及丰富多彩的世界,实现对人物表达意义的迁移。
(三)具有延展性
新课标明确指出,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分析、评判阅读材料,从不同角度阐发、评价、质疑。因此,小学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为主要教学目标。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是采用故事教学模式的前提。在文本学习过程中,学生将一个阅读角度发展到多个角度,他们就会形成批判意识,形成自己独特的意见、观点等,就能从不同角度阐述、评价、质疑文本内容及蕴涵的道理。
二、故事教学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提升教学效率
学生喜爱丰富多彩的生活,教师应将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故事情境中,激发其学习欲望,激活其语言思维,引导学生在故事中感悟、思考,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世。有兴趣学生才会主动探究,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富有情趣的故事教学情境。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有着情与境的交融,学生沉浸在故事情境中,与文本、师生、作者进行交流,才有利于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实现新知识的迁移。学生在故事情境中融入文本,主动探究,教学效果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二)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小学生的认知方式不同于成人,他们主要以形象思维去认知客观世界,并赋予认知的事物自己的思想、行为、意识等。小学生爱幻想、想象,他们的思想及认知意识丰富、天真、独特、幼稚。而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一些故事类文本正好符合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所有这些,都可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故事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有重要的作用。故事可熏陶、感染学生,具有教育意义。故事以生活为雏形,与学生经历、社会生活、想象有关。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后,经过自己再加工进行讲述这一过程,凸显出故事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学生在想象过程中更能激活语言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再创造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故事类文本时,教师应采用多种教法,引导学生想象,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在真实场景中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虽然有很大改变,但由于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实际教学与教学新理念存在冲突。由于语文学科具有实践性、人文性等,同时由于师生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特的意识,这就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带着已有的知识、社会经验等,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分析能力,不是以一张空白纸形式参与教学活动的。部分的人类生活是以故事的形式存在的,是表达人们思维的一种特殊方式。引导学生阅读故事,以故事的方式让学生了解、理解、感知人类生活,缩短了学生与生活间的距离,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有的教师仍以分析讲解为主,这种教学模式阻碍了师生间情感的交流,剥夺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与体验,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故事性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为前提,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宗旨,让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审视、评价文本的教育意义,才能有力地促进其个性化发展。
三、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故事教学模式
(一)内化文本故事
小学语文教材文本都配有插图,这些形象富有想象力的插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对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是有帮助的。教师要善于运用插图中隐藏的一些元素,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如《陶罐和铁罐》一文,教材配有两幅插图,教师可借助插图引导学生挖掘其中的隐形元素,引导学生讲故事。针对铁罐对陶罐的奚落,遗落在废墟中的铁罐面对自身的变化,它与陶罐相遇后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引导学生以铁罐的神态、心理及语言等变化讲故事,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在丰富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体会铁罐从自信到崩溃的心理变化,内化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有的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蕴含着深刻的寓意。为了强化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贯穿教学活动,读故事、讲故事、表演故事、编故事等,以文本内容为原型进行再创作、加工,有利于深化学生对文本寓意的理解。
(二)培养语用能力
低年级学生学习语言文字,应以积累、模仿为基础。对于故事类文本,学生要在具体的语境中积累,在具体、生动的故事中学会运用。教学故事类文本时,先解除字、词、句语言障碍,找出文中运用得好的词语及句子,引导学生反复品读。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把好的词语、句子变成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这一过程是学生把积累的语言文字进行内化的过程。教师教学语文知识时,在注重思想内容理解的同时,还应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文本内容显而易见,相对于学生来说,掌握并运用语言的能力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善于运用故事类体裁文本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提升其语用能力。
(三)教给表达方法
教学故事类体裁文本,重点是让学生掌握讲故事的技巧与方法,让他们学会运用并表达。训练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在循序渐进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其表达能力,提升其语文素养。教学寓言故事时,教师应注重抓好三个环节:读故事,复述故事,创造、改编故事。首先让学生厘清故事起因、经过、结果;其次抓关键词语、句子理解故事;再次引导学生讲故事,注意讲故事的语气,可配以适当的动作、神态;最后引导学生改编、加工故事,让故事内容更丰富、生动,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