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识字及朗读中的学生错误及其应对策略研究
2020-12-02山东省临清市唐园镇枣林小学
山东省临清市唐园镇枣林小学 王 蓓
一、研究背景
日本学者细谷纯曾经针对儿童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指出:“儿童的错误是有道理的,对儿童的错误进行研究是有价值的。”从20 世纪60 年代开始,英、美等国家针对儿童在科学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开展了大量关于如何转变儿童对学习内容的错误理解的研究,并将这些错误理解称为“迷思概念”,将转变“迷思概念”的过程称为“概念转变”,故而概念转变研究由此兴起并推广到其他学科。但以往关于儿童错误的研究,大部分局限于科学、数学、技术学科,在语文学科中少有研究。
相比其他学科来说,语文学科具有理解多元化、不易外显等特点,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表达能力相对较弱,对事物的理解较为直观具象,小学生对语文学习内容的错误理解常常难以测查。基于此,本研究针对研究者在识字及朗读教学中发现的学生错误进行了归纳,并对相应教学策略进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研究者本人即小学一线语文教师,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将研究者在一线实践中发现的学生错误及研究者的应对策略予以升华提炼,试图得到具有认同性推广价值的研究结论,为小学语文“化错”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持。
三、学生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及其分析
(一)识字错误
学生是识字的主体,小学生错别字的出现与小学生这一群体在进行识字学习中的以下因素密切相关:第一,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在识字过程中的表现之一便是前一个字的字形影响后一个字的记忆,例如将“湖畔”写成“湖泮”,将“辉煌”的“煌”写成“光”字旁。表现之二是先学的字影响后学的字,例如“一般”受“船”的影响写成“一船”。第二,负迁移。负迁移是在两种学习相似又不相似的情境下,学生认知混淆产生的。发生这种迁移,会使另一种学习更加困难,错误增加,如学生把“柳”字写成了“迎”,因为“先入为主”的效应掩盖了其他信息。第三,记忆干扰。在识字教学中,教师经常把一些错别字写到黑板上,其原本的目的是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醒学生不要写错,殊不知这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记忆产生了干扰。例如,讲“泳”时把“咏”写在了旁边,而课下作业写生字时,有一些同学恰恰写成“咏”字。
(二)朗读错误
小学生在朗读时普遍存在的一些错误包括:第一,朗读时“多字”“漏字”;第二,朗读时发生“唱读”的现象;第三,“一字一顿”地朗读,速度过慢;第四,朗读时语速过快,无法品味。以上四种错误,均与学生尚处在低龄阶段,其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有关。
四、应对上述错误的教学策略
(一)游戏化错
教师在错别字教学中可以设计丰富多彩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记忆热情和欲望。如“火眼金睛”大比拼,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寻找错别字,找到一个错别字多得1 分,积到100分可以换到一本新书,被同学找到错别字的同学减掉1 分。这样,提高了学生识别错别字的能力,还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只要教师探究错别字的根源,采取有效策略,错别字现象就会慢慢消失。
(二)评价化错
朗读教学中,教师应及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评价。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将情感完全投入文章中进行朗读,其就能准确把握文章的感情。评价有利于刺激学生的求知欲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组织学生欣赏名家的朗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朗诵的效果会更好。
五、结语
如前所述,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研究是有价值的。本研究立足于研究者自身的教学实践,对小学语文学生识字及朗读学习中的常见错误进行了梳理、分类、分析,并对研究者在教学实践中的策略进行了阐述。在学生的错误研究中,最为关键的步骤在于错误的可视化,以及错误与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的匹配,因此,小学语文错误可视化研究、小学语文偏差认知结构研究是本研究未来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