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2020-12-02山东省莒南县第一小学
山东省莒南县第一小学 徐 霞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提供生活中的数学材料,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结合实际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才能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要联系学生生活
在为学生创设情境的时候,我们应当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将学生生活中的情境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这样学生才能根据我们所创设的情境展开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从而更快地融入数学课堂教学中。
在执教“位置”这一课时,我就借助学生在教室中的位置关系为学生构建情境:“大家一定对班里的同学都非常熟悉了吧?现在老师来跟大家玩一个游戏,你们能根据所知道的列和行的知识,描述出班级中任意一位同学的位置吗?”“能!”学生回答道。“张小红。”我先说出一个学生的名字。同学们想了一想,回答说:“第1 列,第5 行。”之后,我又提出一个名字:“李小川。”学生回答:“第4 列,第3行。”经过了几次游戏后,学生对于此课内容的学习热情更高了。所以,接下来我便针对这一情境向学生总结说:“大家有没有发现,在我们教室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属位置,每个位置都能用数字表示出来,比如说张小红的位置在第1 列、第5 行,那么她的位置可以表示为(1,5);李小川的位置在第4 列、第3 行,就可以表示成(4,3)。你们能用这种方式,将自己的位置写在纸条上,标注在课桌的右上角吗?”随着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马上开始在课堂中尝试用数字表示自己的位置。可见,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对于学生学习兴致的提升有积极作用。所以说,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与其生活具有关联性的数学课堂情境。
二、教学素材要贴近具体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教学素材的选择也要贴近具体问题,寻找更贴近学生具体生活问题的素材,选择生活中的现实素材。这样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体验,便于学生借助生活中的素材学习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条形统计图”的时候,提前布置学生搜集家庭6 个月的用水量数据,并进行整理绘制成统计表,然后结合统计表,分析家庭用水量情况,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其他的形式来表示生活用水情况?”从而引出条形统计图。学生先观察教师绘制的条形统计图的特点: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用水量,然后尝试自己绘制。之后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制作的有关用水量的条形统计图,谈一谈家中用水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有的学生在观察自己制作的条形统计图的时候,能够有条理地说出自己家中用水量的变化情况及原因:“我家的用水量在6、7、8 这几个月中比较大,因为这几个月比较炎热,家里饮水、洗衣用水比较多。”有的学生却只能说出用水量的变化。此时,我适时点拨,使学生明确:“条形统计图具有更直观、具体、形象的特点,便于比较数据的大小。但是我们在生活中运用条形统计图的时候,除了这两个功能之外,还要从这个图中学会看到生活中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就如家庭用水量来说,从条形统计图上看到用水量大的月份,一定有其中的原因。这对于大家了解生活常识有重要的作用,大家以后在看这种统计类型的图表时,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我们就能找到其中的规律。”这样便借助贴近生活问题的教学素材使学生了解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对于了解生活中问题的辅助作用。
三、运用实例要符合生活实际
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教师还要考虑到教学实例的运用,要符合生活实际情况。运用符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的实例进行分析,才能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理解知识,才能让学生了解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一数学知识。
我在教学“面积”这一概念时,借助手掌、数学课本封面、课桌面等身边的素材,通过摸一摸、比一比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受物体面的大小,发现有的物体面大,有的物体面小,物体的面有大有小。我再适时引出:“物体面的大小就是物体的面积。”再借助前面认识的平面图形,来感受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有小,使学生进行推想:“平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图形的面积。”进而达成共识: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称之为面积。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我出示一个长和宽分别是5cm、3cm 的长方形铁皮,让学生通过摆一摆的活动,发现它的面积是15(cm2)。接着我引发学生进行思考:“你觉得长方形的面积会和长、宽有关系吗?会是怎样的关系?”学生借助刚才的操作进行大胆的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和它的长和宽有关系,可能是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大胆的猜想需要科学的验证,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借助学具袋中不同形状的长方形进行验证。学生经过大量的实例验证,达成共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学生掌握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之后,我再利用课件让学生计算生活中物体的面积,让学生进行拓展应用。在此,学生从符合生活实际的实例中掌握了数学知识。
四、作业布置要考虑实践方法
在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布置数学作业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实践方法,通过为学生布置可以实践的作业,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数学知识,了解数学知识的运用方法。由此,便能使学生在完成数学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能力。
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为学生布置的作业便是让学生记录自己一天在不同时间段内所做的事情。这一作业既能加深学生对时间的认识,也能让学生学会用语言记录自己的生活。有的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会突出整点时间的自己做的不同事情:“早上7:00,我起床。7:30 我出门去学校。 8:00 开始在学校上课。下午16:00 放学。17:00 我在家里做作业。18:00 吃晚饭。21:00 上床睡觉。”从这位学生记录的内容中,可以看到学生能够将时间记录下来,但是对于事情的描述过于简单。有的学生则会在写日记的时候,比较注重记录事情的过程:“今天早上7 点我妈妈就给我穿戴好衣服出门了,我们开车30 分钟到了学校。我是第一个到达教室的。我拿出第一节课要上的数学课本,准备好学习用具,将我的作业拿出来再检查一下。大概过了20 分钟,班里的同学也开始进来了。8 点到了,我们又开始上数学课了。”这位学生的日记内容比较丰富,也包括了对钟表上时间的记录。可见,为学生布置与生活相关的实践作业,能够使学生在数学作业中掌握具体的实践方法。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情境时,需要注意联系学生生活情况,借助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展开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教师为学生选择教学素材时,需要注意选择贴近具体生活问题的素材,利用学生的认知和经验理解生活中数学问题的解决方式。教师运用实例进行教学时,需要注意选择符合生活实际情况的实例,以便于学生理解实例,掌握数学公式或算理。教师为学生布置作业时,需要注意考虑实践的方法,为学生设计与生活相关的、可以践行的实践方法,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数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