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言教学三“落实” 文道结合“能”发展
——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伯牙鼓琴》为例

2020-12-02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王玉梅

青年心理 2020年35期
关键词:鼓琴子期伯牙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 王玉梅

文言文不仅是中国文化、民族精神的宝库,更是语言艺术的宝库。部编版教材从小学三年级上册的《司马光》到六年级下册的《两小儿辩日》,共收录了13 篇小古文。这些文章从选材上看,涉及名人故事、寓言故事、民间传说等;从主题上看,有生活哲学、爱国责任、言语智慧、勤奋精神等;从年级分布看,中年级有5 篇,高年级有8 篇。其循序渐进体现了统编教材“宽泛的人文主题和螺旋上升的语文要素”双线编排的思路。教师认真解读《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文本内容,解读单元要素,做好“三”个落实,就能较好地突破当下文言文教学的突出问题,并实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语言学习的价值。

一、解读“课标”,落实学习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指出:“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理解古诗文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从中,我们体会到文言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培养学生对优良传统思想、语言和文化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的兴趣,同时汲取民族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与此同时,课标在第三学段学生学习目标中明确:“能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能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课堂教学目标该如何落实课标的要求呢?

以《伯牙鼓琴》为例,全文仅有83 字,故事却生动有趣,文化内涵深厚,民族智慧蕴含其中,体现了“知音难寻”和古人“心心相印”的交友观念。全文仅有的4 句话中,前3 句描述了伯牙鼓琴,子期听琴;第4 句描述了子期死,伯牙断弦绝琴。暗含的人物情绪也从得知音之狂喜到失知音之大悲,在人物的动作和语言中有生动的展现。进一步解读,我们还认识到这篇文章不仅仅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高段的叙事性作品。所以,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们还应该关注课程标准中关于叙事性作品的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第三学段阅读目标中强调: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根据以上对课标解读的领会,我们首先要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设立本课目标为:喜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学段学习目标要求,我们在知识技能上应明确:在《伯牙鼓琴》的教学中,学生能够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能够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解释词语意思。本文不仅是一篇文言文,还是一篇叙事性文章,在课程目标的设定上,我们应该关注叙事性文章的要求,提出学生能够了解事件的梗概,能够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就在技能目标的基础上,加上了学生的思辨能力。根据以上三个课标的要求,我将本课教学目标综合设置为:知识技能目标——能够流利有节奏地诵读课文;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够根据注释和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解释本文句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交流对伯牙断弦绝琴的看法。

二、逐层深入,落实“单元主题”

部编版教材在编排上最为突出的是双线并轨,每个单元有明确的单元主题和单元目标。《伯牙鼓琴》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位置决定价值”,可见,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本单元的关键性文章。

第七单元的主题为:一首歌,一幅画,一件小工艺品……一段美好的艺术之旅。解读中,我们认识到本单元主要是要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体会“美好”。而本单元的单元目标是,(1)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指向阅读)(2)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重点部分写具体。(指向写作)

文言文教学不是音乐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要把握住言文结合、言思结合、文道结合,就必须紧扣语言文字本身,通过对文字的造字、原意、用法等去寻找其内在的“美”。为落实“单元主题”,我们逐层深入,采取了以下环节。

1.品人物。伯牙为什么断琴绝弦?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很容易说出是因为子期是伯牙的知音。从文中,我们能品味出子期对于伯牙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人物。

2.品语言。学生自主找出文中关于子期的描写,发现只有两句语言描写,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仅仅两句语言描写,就写出了子期对于伯牙的重要。那是何等神奇的两句话呀!教师出示其中一句,引导学生共同品味语言的魅力。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仅仅11 个字,这样的赞扬和别人的赞扬究竟有何不同呢?对比如下。

①善哉乎鼓琴。

②善哉乎鼓琴,若太山。

③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学生发现一句比一句多了三个字,但这三个字表达的效果却大不相同。第一句仅仅是赞扬,除了用“善哉乎”表扬外,还可以说“绝哉乎、妙哉乎……”。第二句加上了“具体内容”,请学生想象伯牙当时的心理活动。预设:伯牙肯定想,你真厉害,能够听懂我弹奏的是什么……第三句更妙,是“赞叹+程度+具体内容”,这时,再请学生想象伯牙此刻的内心活动,那肯定是狂喜,你就是我的知音呀,不光能听懂内容,还能听懂程度。同时,也指导了学生怎样将重点部分写详细。

在此环节品语言魅力的时候,我们适时加入北师大版教材的工具——情节曲线图,描绘伯牙听到此话的心情,更能深入体会“知音”的内涵。比如当我们读到“善哉乎鼓琴”,教师追问:“作为琴仙的伯牙听到这样的表扬,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你能用线条来描述一下吗?”学生大多都能侃侃而谈,说道:“就用一条直线吧,这样的表扬对于伯牙来讲太多太平常了,他的内心就如同平静的湖面,没有一丝波澜。”当读到第二句“善哉乎鼓琴,若太山”时,学生说:“这时,伯牙的眼睛里有了光彩,居然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可以用波浪线来表示。”还有的同学说:“波浪线不足以表示,应该用向上的折线来表示伯牙当时的喜悦之情。”至于第三句加上程度的语言一出时,大家都一直认为,伯牙喜悦到了极点,内心波澜壮阔,有的学生甚至说用一根向上的箭头来表示此时伯牙的心情。从这些简单的符号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语言的魅力、人物之间的关系,达成教学目标。

3.学运用。据史料记载,伯牙的琴声中,不光有巍巍高山、潺潺溪水、茵茵绿地、滔滔江河等。播放音乐高山流水片段,让学生想象体会:你听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进行句式练习:“伯牙鼓琴,志在清风。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从品人物到品语言、运用语言,逐步落实了单元主题之体会美好的艺术之旅,落实了指向阅读和写作的两个单元目标。

三、多元链接,落实“语文要素”

对于六年级学生而言,仅仅“过字词关,疏通文意,理解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文言文教学还要“熟读精思”,指导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在文化传承中培养创新精神,具有独特见解,这也是文言文要落实的语文要素。

本课有两个思辨点,(1)子期仅仅听懂了音乐吗?还听懂了什么?所以才能称为伯牙的“知音”。(2)你是怎样看待伯牙“断琴绝弦”的行为的?

本课课后有资料袋,但内容较少。课前,可布置学生收集钟子期、俞伯牙的相关信息。通过资料搜集,学生会发现两个人物之间差异很大。子期是樵夫,伯牙是晋国上大夫、琴仙,地位不平等。除了学生搜集的资料,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收集子期家族、伯牙作品等资料作为上面两个思辨点的补充资料。

根据文意,我们在解决第一个思辨点时,教师可以补充“志”的资料。伯牙鼓琴,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文中注释解释为心志、情志。而志的原意为心之所向,志向的意思。“伯牙志在太山”,就是说伯牙有太山一般的胸怀,心怀天下。从而理解,子期不光能听懂伯牙的音乐,更能了解伯牙的志向,所以,是真正懂得伯牙的知音。

对于第二个思辨点,鼓励学生有自己的看法。在学生充分领略“知音难寻”和古人的交友观后,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联系搜集到的资料,各抒己见。有学生觉得伯牙做得好,毕竟知音难寻;也有学生认为这样做不好,因为伯牙的音乐才华被泯灭了,少了对世人的贡献等。教师正确引导,古有“士为知己者死”“生命重于泰山”的辩证观点,鼓励学生读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养成独立善思的好习惯。

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担负着培养具有中国民族文化之根的现代公民的使命,学好文言文对形成小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古书明大义,经典传美德。”文言教学做好“三落实”,引导学生对语言揣摩的意识和认知、提升学生精神层面的价值认识和评判能力。这对养成学生终身阅读的兴趣、学思结合的方法与能力意义重大,值得深入持久地探究下去。

猜你喜欢

鼓琴子期伯牙
重逢
读,文言文教学的一张好牌
读出经典的新意
问世间,“琴”为何物
泉水滴答
转身①
高山流水
香 樟
伯牙:自然是最伟大的老师
伯牙学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