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生”与“轮回”:浅谈《西游记》中的生死观

2020-12-02赵东旭

华夏文化 2020年3期
关键词:生死观长生孙悟空

□赵东旭

百回本《西游记》(《西游释厄传》)问世后,至今已历约四百载。作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更吸引了一大批学者进行研究,成为了一部雅俗共赏的文学作品。

《西游记》中的生死观,作为整部小说的一条侧线,是推动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动力。尽管小说中的宗教理念有些许的矛盾,但在其生死观中,却具有着贯穿全文的相同点——“长生不死,寿与天齐”。从全书第一回始,猴王在水帘洞中与群猴喜宴之间,忽潸然泪下道:“今日虽不归人王法律,不惧禽兽威服,将来年老血衰,暗中有阎王老子管着,一旦身亡,可不枉生世界之中,不得久住天人之内?”也正是由于孙悟空这种对死亡的恐惧,才引发了之后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两大举动——“灵台方寸山拜师学艺”以及“大闹幽冥界”。

在方寸山学艺之时,孙悟空识破菩提祖师哑谜,三更之时拜访祖师并表达了自己对长生之法的极度渴望:“望师父大舍慈悲,传与我长生之道罢,永不忘恩!”祖师最终也传授给了悟空“长生之妙道”:躲避“三灾”的“地煞七十二般变化”和筋斗云。

在孙悟空魂魄被鬼差勾入阴司后曾言:“我老孙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管辖,怎么朦胧又敢来勾我!”随后孙悟空便大闹阴司“将生死簿看了,猴属名类,俱是勾了,都不伏那厮所辖也。”(《西游记》第三回)其实要想长生不死,最直接的办法便是修改生死簿。生死簿是中国古代传统鬼神观念的产物,记载着万物生灵的生死,正所谓:“阎王叫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充分表现出中国人阳世寿命受阴冥阎王主宰的传统鬼神观念。而摆脱生死,则是国人自古以来的夙愿与终极目标。

在众多宗教中,佛教对于地狱的描述最多,《诸经佛说地狱集要》就收录了25部佛经的地狱篇。佛教文献如《法苑珠林》卷第七“地狱部”描绘地狱云:“刀林耸日剑岭参天,沸镬腾波炎炉起焰,铁城昼掩铜柱夜然,如此之中罪人遍满,周慞困苦悲号叫唤,牛头恶眼狱卒凶牙,长叉柱肋肝心碓捣,猛火逼身肌肤净尽,或复舂头捣脚煮魄烹魂,裂胆抽肠屠身脍肉。”《西游记》关于地狱的描写亦十分丰富,除了上述孙悟空大闹地府一回外,作者在小说第十回“唐太宗地府还魂”花了更多的笔墨描写地狱情景。其中的地狱亦与上述佛教地狱情形相呼应,唐太宗魂游地府,见了那十八层地狱的景象:“油锅狱、黑暗狱、刀山狱,战战兢兢,悲悲切切,皆因强暴欺良善,藏头缩颈苦伶仃……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天叫地无救应。”本回书不仅写了崔判官和十殿阎君迎送李世民的情况,更描写了幽冥地府的鬼门关、轮转藏、十八层地狱、奈何桥 ,枉死城等名目。这些景象,也显示出中国本土早期幽冥鬼神观念吸收佛教地狱观的成分,并与中国官吏体制相融合而成的中国民间地狱观。通过对唐王所见恐怖地狱进行细致描绘,加深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以及对永生的渴望。而后李世民经崔判官暗改生死簿,方得返阳还生,进而召开水陆大会,目的就是使众生免受死亡地狱之苦,由此引出玄奘西行取经的故事。

与孙悟空大闹地府相同,太宗还阳也体现出通过修改生死簿而达到延长寿命的目的。那么,除修改生死簿外,是否还有其他方式能达到延年益寿乃至长生不老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在《西游记》中对这些方法亦有多处说明。

在道教升仙观念的影响下,古人幻想通过修炼某种独特的道术而达到与天地齐寿的境界,或者服食某些奇特灵妙的食物,以外力助以长寿。上文提到菩提祖师传给悟空的即为长生之道术,可使人寿与天齐。而太上老君的仙丹、蟠桃园中的蟠桃以及五庄观中的“人参果”均为所谓外力增长寿命的典型例子。在这类事例当中,《西游记》对一种增长寿命的食物花费笔墨最多,它也是贯穿整部书最为典型的“长生妙药”,那便是“唐僧肉”。之所以说“长生不死”是整部《西游记》贯穿始终的观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诸魔因得知玄奘乃金蝉子转世,有十世修行的童身,其精血乃天地间一种独特的长生丹药,便百般求食唐僧肉,一意诱取其元阳。由此,才衍生出孙悟空及唐僧师徒降妖除魔、解危救世的艰难历程,构成全书最为重要的主干情节。

通观《西游记》可以发现,唐僧师徒也难以逃脱追求“长生不死”的功利主义观念。《西游记》第十二回,观音菩萨选好取经人,临走时飘下颂子道:“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后唐僧临行前对李世民说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从更深层次分析,唐僧西行的动机除了反映儒家思想的忠君护国动机之外,还带有自私的一面,即固寿和成正果金身,后者很难说是大乘佛教的普度众生之义。这样就产生了《西游记》中的一大映射:小说主人公最终并没有让大唐帝国“江山永固”,也并没有使“南赡部洲”的人们脱离苦海,而是师徒五位“同生极乐国,尽报此一身”(《西游记》第一百回)实现了正果金身的永生终极目标。

“长生不死”作为贯穿全文的思想,是整部小说中人物追求的共同目标。与此相反,小说中所提及的另一种生死观念——“六道轮回”,则被深深地打上了被世人厌恶的烙印。

“六道轮回”思想是佛教传入中土以来影响中国民众最深的理论之一。“六道轮回”认为人死之后,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六道之中轮回转生。众生依据不同的业因招感不同的果报,根据业的善恶程度而流转于三善道或是三恶道之中。而“十恶有三,谓上中下,上生地狱,中生畜生,下生饿鬼。……善业亦三,谓之上中下,上品生天,中品生人,下品修罗。”(《大般涅梁经义记》卷十)

在《西游记》中,“六道轮回”与“长生不死”共同构成了《西游记》中“轮回观”与“长生观”的突出矛盾。小说中孙悟空曾对“十殿阎君”说:“我老孙修仙了道,已超出三界之外,不入轮回;跳出五行之中,寿与天齐。为何着人拘我!”之后,冥界秦广王上书玉帝曾言:“幽冥境界……阴阳轮转……此自然之数,不能易也。今有花果山水帘洞天产妖猴孙悟空大闹森罗,强销名号,寂灭轮回,各无生死。”(《西游记》第三回)

由此可见,孙悟空大闹地府,强销生死簿的目的就是要“寂灭轮回”从而达到“永生”。小说中有对“轮回”的详细描述,第十一回中崔判官对唐太宗曾言:“这唤作六道轮回:行善的生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唐王听后道:“休言不报应,鬼神有安排。”由此可以看到,在《西游记》一书中,“轮回”所代表的就是死亡,是受“鬼神”约束安排的,其本质是与“长生不老”的自由身相反的。并且在小说人物眼里的“生死轮回”,就算是善者“生化仙道”也远比不上“延年益寿”更受人青睐。如在第九十七回中,师徒四人路过铜台府寇员外府邸时,孙悟空曾下地府让寇善人还魂。地藏王菩萨曾言:“我因他斋僧,是个善士,收他做个善缘簿子的案长,既大圣来取,我再延他阳寿一纪。”而此时,寇员外的反应更体现出了其内心的想法:“寇洪见了行者,声声叫道:‘老师!老师!救我一救!’”

可以看出,虽说地府的“六道轮回”能让善人“生化仙道”,但在人(寇洪)与仙(孙悟空)的眼中,其仍远不如“延长寿命”让人青睐。因此,在中国古人的意识中,就已经将“轮回”与死亡等同了起来,认为“轮回”是受神鬼摆布的非自由的轮转,而“轮回”的结果是自己无法改变的。因此,相比于自主的“长生不死”,轮回的方式更让人厌恶与害怕。就像孙昌武先生所说:“在中土人士的意识里,一般却把地狱等同于冥界,是罪恶的亡灵接受惩罚的地方。……这实际是佛教教理在中土固有思想土壤上的发挥,是对印度佛教‘六道轮回’的‘曲解’。”(《地狱巡游与目连救母》)这便是小说所要反映出的“长生观”与轮回观”之间矛盾的深层次含义。

因此,《西游记》所反映的生死观,是儒、释、道三家思想经过时代累积之后与中国本土民间生死观相融合的产物,通过民间通俗小说的形式表现了出来,是“三教合一”的通俗表现。正如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中所指出:“(禅宗)放弃天竺佛教传来的奴仆面目,装上中国士大夫常见的普通相貌。这样,外来宗教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得到统治阶级的容纳,作为统治的辅助工具之一,与儒、道并存。”因此,了解《西游记》中的生死观,对了解中国宗教的通俗化、艺术化以及文化的融合性都具有很大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领会《西游记》作为中华文学瑰宝的独特艺术魅力。

猜你喜欢

生死观长生孙悟空
你有孙悟空的毫毛吗?
Dancing for theDead
手工制作之长生花
Differences of mortality educ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我的妈妈是“孙悟空”
如何才能做到回归课本
试论新美南吉《百姓的脚,和尚的脚》中的创作意识
试析日本人的生死观及其成因
雷伊大战孙悟空
酱爆西游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