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钢琴线上教学的另一维度——兼谈指向素养的深度学习探索

2020-12-02夏小燕

钢琴艺术 2020年7期
关键词:弹奏钢琴艺术

文/ 夏小燕

线上教学、居家办公、网络学习……这一段特殊的时光,无论对于老师们还是学子们,都是一次独特的体验。细读来自音乐界的教育专家和一线实践的同行们的文字,对于如何看待线上教学,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视角。大道至简,秉持务实的态度,笔者就朴素地谈谈在这个过程中真实的探索与行走。

一、小试牛刀,重塑思维

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的钢琴教研室,到今年增加至10位老师。面对疫情,对于一个想要开拓全新的线上教学的教研团队来说,最大的好处是没有模式,而难处也是没有模式。

树立有目标感、行动力、内驱力的能够面向未来挑战的品格,是为培养我国乃至世界音乐教育发展提供艺术实践力与教育理论人才的重中之重。在疫情之下,由于原有的教学模式被打破,这一目标的实现更需要一群愿意为之奋斗的、具有同样理念的人。而此时,对于教研室的所有中青年老师来说,都应重塑符合当下的共模(教学的模度)和建模(创建教学模式)的教学思维方式。

于是从开学前到现在,在系部的带领下,“腾讯 会议”“钉钉”“声卡套装”“云笛课堂”等诸多新的时代产物一股脑儿地涌来,大家头脑风暴般地兴奋而跃跃欲试。这不仅让我回想到去年年初参加远程教育中心的教研室活动,与远在另一省的演奏者进行视频授课,尽管是在不同地域,双方都能真切感受到传递来的音色、速度、乐句走向等,无论快慢下键与离键、踏板使用都可以真实地呈现出来。细读李民教授的《网络钢琴教学的那些事儿》①,了解到李老师最早接触网络教学约在 20 世纪 90 年代。随着科技强大,时至今日,远程教学作为发展多元化的一面将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基于比较教育的立场,教育是一种复杂的生态系统,每一种教育理念的兴起和实践,都离不开对当时本土文化教育现状的反思。当然,高端远程“直播”成本非个人所能驾驭,但各种理念如能内化与变通,即将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并努力地融入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想必这样的共模与建模的深度更有指向。

比如,针对日常的钢琴个别课在“云端”授课时,可以采用个人录播,即音频、视频与实时直播的结合方式。此时不是一味只追求授课形式是否“教师讲学生听”,而是要建立真正的师生合作,这样的出发点是来自音乐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实践与理论并重人才的职责。因此,在录播与直播的过程中,尽可能构成一种教学程序模式,包括:倾听老师是如何判断与选择适合他们练习的作品,倾听老师是怎样提出分析或弹奏的要求,倾听从何种角度形成弹奏策略等。而“倾听”更是相互的,在线上授课的周期里,让学生回忆并畅言老师提出的任务、大剂量的接触音响与文字资料后的反馈……如果说教师的言语就是学生世界观、艺术观最主要的信息来源,也是未来走在艺术教育道路上的信心来源,那么“倾听”后而表述的智慧,此时是最佳的培育期。

这既是基于课堂社会学的维度,又是在特殊时期合理规划课时、应用网络来弥补现场教学易缺乏的板块。组建学习小组群,通过建立网络会议,使学生们在“声像同步”中激发出学习动力。学校对于学生来说是个大的动力基地,而网络合作小组当下就是一股动力的源泉,例如建立四人小组群依次弹奏《勃拉姆斯51首钢琴练习》中的一首,并扩充作曲家省略写作的部分,同时布置不同的转调要求。另外组建的小组如选择巴赫《二部创意曲》做转调练习,等等。反馈的结果是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弹奏主动性增强,对于不准确的弹奏能在较短时间通过“自我学习”调整至正确。这样,在同辈群体的小团体中,既弥补了线下学习的不足,又激发了自身的学习能力。

“教学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的思想状态和心理因素”②。从这点出发,教育首先是社会、心理的范畴,教育教学的行为也首先必须置于社会学、心理学的复杂情境中。我们的弹奏不可能总处于一种状态中,应调整人最基本的机能与心理素质,然后再来贯通教与学的问题。

于是在这段建模过程中,我们探索了如何促进有效的网络课堂,从促成“倾听”与“学习动力”的养成中,如何在课堂教学里用挑战性任务来激发学生思维、在课堂上努力建立多维的联系,等等。就是这样,教学成果在这点点滴滴的学习实践中已经初步闪现,并逐渐串联起来、清晰起来,成为我们当下课程的努力实践方向。

二、以一生发,学科融合

在教育部举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生基本功展示中,更多地体现出实践应用技能与理论素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课程势必为融合性的学科。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识修养与审美情趣,又要强调思维创新等适应终身发展的能力,而这本身就意味着必定需要指向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

周广仁先生在《基础·能力·修养》中探讨道“知识的两个来源:一是靠教师直接传授,二是通过书本的间接学习”③。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中的思维是对乐音、对语言、对文字的思考,其实也是“类”的概念、举一反三的能力,并进而达到思维的跃迁,而音乐思维的跃迁能够达到对文化的溯源。我们的恩师、前辈都在一线课堂上致力于艺术文化的传承,做了踏踏实实的实践和探索,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同时自己孜孜不倦阅读与写作,以严谨的态度持续着钢琴教学艺术。年岁渐长,越来越觉得,我应该对教学、对写作、对导学导读,保持敬畏之心并时时回望审视的意识。

下笔之时,正值2020年4月的“世界阅读日”,在此更想说一说如何运用现有资源,引领学生浸入百花齐放的音乐境界。

首先,我国钢琴教育界的研究成果有着较完善的体系,可以说由“名家名作”和“教研一线”双线进行。其基础是基于对钢琴文化充分而精准的实践解读,在对钢琴教学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将文献知识、思维方式根据教学的脉络,有机地、恰当地融入到教学的逻辑里。有时候,我们将这些宝贵的成果作为掌握技巧、理解音乐的补充,有时候则是一种文化寻根的拓展。因此,在这段特殊的工作日程里,不断研读赵晓生教授《钢琴演奏之道》、周薇教授《西方钢琴艺术史》、但昭义教授《但昭义钢琴教育文论》等著作,并分类整合《钢琴艺术》中一线教师对于教学与演奏之谈。通过线上导学导读,包括对文中一种观点的文字拓展、理解一段理论后有感而发的弹奏、尝试对论著中提及到的一个作品读谱或聆听,等等,以激发学生在大学一年级阶段的阅读之心,感受阅读之美,体会阅读之趣,从而避免粗粗翻阅,然后网上搜搜相关介绍的普适资料。在此阶段中唤醒与积累阅读思维,才会引发后续的深读与写作的无限可能性。

其次,立足于网络科技,继续推荐本科生、研究生欣赏歌剧、聆听艺术歌曲,增进对于不同民族的钢琴独奏作品风格把握。同时,进一步延伸至网络平台的钢琴名师公益讲座和钢琴家线上直播课堂,吸收李名强教授“钢琴延音踏板的作用”、杨韵琳教授“莫扎特钢琴奏鸣曲”、周铭孙教授“钢琴教学中的对立统一”和“谈谈新版全国钢琴考级”、唐哲教授“钢琴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常桦教授“如何巧妙搭配钢琴教学中的曲目——专门针对业余钢琴教学”等名师讲座的研究精华,通过深度“学术干货”引领大家对学术进行延伸思考,设立思维创新的航标。有的学生领会到讲座中的高度逻辑与实践应用,对自己论文选题和架构有了更深的思考;有的学生对于“准老师”的身份与钢琴教学法的概念有了更广的认识;有的则更加坚信自身的特长,在跨学科联动中,将知识活学活用。

曾经,我写过对教学的理解:钢琴教学艺术,最终会表现为一种素养、一种情怀、一种思维方式。作家冯唐曾说过:“不着急,不害怕。”我借用到这里:不着急,虽然新的理念很多,但把自己归零,继续学习;不害怕,系教研团队温暖合作,一起共进。对教与学保持着敬畏,并以流动的眼光看待教学中各个层面的新生事物生成,继续本着务实的态度,脚踏实地地一边实践,一边逐步积累、开发。无论线上还是线下,在实施策略上围绕对于“指向素养的深度学习”的目标思考,稳扎稳打教学基础,深入精深教学特色。

注 释:

①李民,《网络钢琴教学的那些事儿》,《钢琴艺术》,2020年第4期。

②周广仁,《青年教师的一次谈话》(原载于1998年第2期《钢琴艺术》),《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8页。

③周广仁,《基础·能力·修养》(1991年全国钢琴教学研讨会发言稿),《钢琴教学与演奏艺术》,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出版,第1页。

猜你喜欢

弹奏钢琴艺术
动人心弦
交响曲
纸的艺术
纸钢琴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钢琴
半夜敲门
漂亮的钢琴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