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联觉”为小学音乐课开启另一扇门

2020-12-02杨春林

北方音乐 2020年18期
关键词:联觉乐曲唱歌

李 捷 杨春林

(南宁师范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新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塑造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对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促进身心健康和提高文化素养具有重要意义。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表达独立的感受和见解,养成聆听音乐的习惯,逐步积累欣赏音乐的经验。“联觉”本来是一种通道的刺激能引起该通道的感觉,是与生俱来的,现在还是这种刺激却同时引起了另一种通道的感觉,这种现象叫联觉。[1]通俗来说,就是各种感觉之间产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现象。例如,看到黄色觉得温暖,看到蓝色觉得清凉。听到大调音乐会觉得明亮,让人觉得开心快乐、阳光四射,听小调音乐会觉得柔和忧郁一些。音乐各种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一、运用听动联觉:在体态律动中感受音乐

欣赏课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他们对音乐节奏感知力还很弱,他们有时会产生排斥,甚至是恐惧的心理。体态律动教学中有“联觉”的体现,将听觉与动觉相结合来体会音乐。瑞士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创造的这个体系认为如果只是单纯地给学生们教授音乐,不结合身体上的运动,那么这个音乐是孤立的、不完整的。所以,这个教育体系强调要学生把身体作为第一乐器,将自己感受到的音乐要素用这个乐器展现出来。这套西方教育体系运用到我们小学欣赏课堂中,既可以调动音乐课的氛围,又可以使学生并不只是一味端坐在座位上麻木地听音乐,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中。以听为先,调动学生的听动联觉,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游戏情景,引导学生参与音乐活动

游戏是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景,利用听觉与动觉的联觉元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音乐,引导全身心投入到音乐活动中。

例如,人音版一年级欣赏课管弦乐《玩具兵进行曲》一课,就可以运用听觉和动觉开展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创设情境,这首乐曲是德国作曲家耶赛尔把他小时候的一个梦境创作出来的一首著名的乐曲。在梦里一个个的玩具兵从玩具箱子里面爬出来,他们先整齐地站成一排排,整整齐齐在游行,后面又玩起了游戏,最后天亮了玩具的主人赢了,玩具兵们惊慌失措地回到了玩具箱里。讲解完后,学生就会进入这个情景,再播放乐曲,让学生在欣赏乐曲的同时,幻想自己就是一名梦里的玩具兵。在欣赏第一乐段时,教师教学生踏步,或者是走正步,让学生动起来,像玩具兵一样在教室游行;第二乐段学生随着音乐摇摆起来,也可以三五成群结队做小游戏;到了第三乐段,学生就要做成“惊慌失措”状,像玩具兵回到玩具箱子里一样各自回到自己的座位。

这种训练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听觉与动觉结合的联觉能力,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感,提高学生对音乐节奏的感知力和音乐创造力。

(二)通过模仿律动,引导学生感知音乐要素

每一首乐谱都有自身所属的节奏节拍特点,小学生节奏感不强,光靠教师语言讲授远远是不够的,肢体律动,带上节奏的做动作,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拍韵律感和节奏感。

例如,人音版二年级欣赏课《四小天鹅舞曲》一课,还是以“听”为基础,再“动觉”切入。教师先示范一些简单的芭蕾舞手位、脚位,再摆一些造型。欢快活泼的乐曲刻画了天鹅翩翩起舞的生动形象。让学生模仿小天鹅的步伐随着音乐律动起来,感知乐曲速度的快慢与之伴随的力度强弱。还可以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敲打乐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听动联觉,在耳朵的听觉和手的敲打动觉中帮助学生感知节奏、表现节奏。最后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为舞蹈组,一组为伴奏组。舞蹈组四人一对随着音乐起舞,伴奏组击打乐器,分组完成后开始表演,通过表演可以发展音乐表现力,树立自信。

面对这种没有歌词的欣赏课,听动联觉拉进学生与乐谱距离,让他们在律动中感知音乐,让他们乐于参与,敢于欣赏乐曲。

二、运用视听联觉:在理解中学唱歌曲

视听联觉是最基本的联觉反应,音乐作用于人最开始的感觉器官是耳朵,但由于“联觉”这一心理效应,往往会引发一些非听觉的感受。例如,在听到音乐后眼前或脑海里会浮现模糊的视觉图像,就像人们常说,作曲家们利用各种音乐要素的结合,描绘了一幅栩栩如生的画卷,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对于音高的概念很弱,他们的各方面理解能力还很有限,因此对音乐所表达的这种抽象画卷还难以理解。音乐与美术是姊妹艺术,教师可以借助美术这一媒介来绘画图像、线条、色彩等多种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欣赏学习兴趣。

(一)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图式,加强学生音乐感知与理解

图片图式,它不仅是最直接的视觉传达,而且还具有非常生动的传达语言的功能。它与音乐有着很深的渊源,例如五线谱也算是图形的一种,它按照音高排列不仅标明了音高位置,而且根据音值的长短配有相应的符干符尾,展示抽象的音乐元素,让音乐学习者们更直观地了解音乐、创造音乐。

例如,在人音版四年级唱歌课《让我们荡起双桨》中,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乐句中旋律走向,教师可以将1234567做成呈阶梯状排列的图式展示出来,接着开始在钢琴上弹奏音阶,让学生边看图式边跟着唱,以此刺激学生视听联觉,通过视觉与听觉不断相融合,形成惯性思维,能够减轻学生的识谱烦恼。然后,一个乐句接一个乐句演唱乐谱,唱到哪个音时教师用教学器具指向那个台阶,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对音高的经验。乐曲学完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体会到的旋律走向用线条画出来,以此训练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强弱的学习,乐曲第一小节开始是一个弱起,教师可以将弱拍用黄色的彩笔画起来,强拍换上颜色鲜艳的大红色,这种强烈的视觉艺术,会引导感受音乐力度的对比变化,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记忆。在教授演唱方法时,若直接说气沉丹田,或者说呼吸的方法,这些都太过抽象,教室可以将呼吸走向和横膈膜的位置画出来,让学生产生视听联觉,建立正确的歌唱方法。

因此,在音乐课堂中适当利用丰富的图片,激发学生的视听联觉能力,不仅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记忆,而且对语言发展和大脑思考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运用直观的多媒体教具,辅助学生加强音乐记忆

对于多媒体音乐课堂来说是万能的一种教具,它对比图像来说具备其不具有的优势。它既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它可以是静态的抑或是动态。它在有画面的刺激学生视觉的同时也伴随着音响激发学生的听觉,两者的有效结合,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视听联觉。在潜移默化中借助视听联觉熏陶着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

例如,在人音版四年级唱歌课《小红星》中,先用多媒体播放电影《闪闪的红星》片段,配上《小红星》的音乐,教师在音乐背景下讲述战争年代,革命少年对党的和领袖的无限爱戴,以及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再讲一些红色事迹营造浓郁的艺术氛围,给学生一个联想的空间。让学生调动视听联觉,把自己想象成电影里的一个抗日小嘎子,体会歌曲的情绪。分段与完整听赏相结合学习歌曲,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将自己内心的情绪表露出来,像进行曲风格一样边走边演唱歌曲。

视听联觉是重要的音乐审美心理过程,教师要由浅至深、由抽象到具体、循序渐进地利用视觉感观和听觉辅助,不仅可以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记忆。

三、运用多感官联觉:丰富学生审美体验

“联觉”这一现象在音乐活动运用中,并不仅仅可以运用视听觉联合、听动觉联合,还可以是多感官听觉、动觉、视觉、声觉、视觉等联合运用,既可以丰富音乐活动,又可以让学生多感官参与课堂学习,增强审美感受,实现了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一)听觉、视觉、嗅觉结合

为了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在学习有关花草树木的歌曲时,教师可以在听觉和视觉的基础上加上嗅觉更能烘托气氛,使学生直接接触到事物,由内而外更好地理解乐曲所表达的抽象内容。

例如,人音版六年级欣赏课《茉莉花》中,可以使用播放江苏版、河北版、东北版三个不同地区音频的茉莉花,进行听觉感受,体会南北民歌各自蕴涵的音乐风格特点,寻找不同版本的《茉莉花》“相通性”,再运用多媒体播放茉莉花的景观图片,进行视觉感受,最后教师在学生欣赏的同时端来茉莉花的盆栽或者带有香味的花茶干花,用嗅觉感受茉莉花的芬芳馥郁进行视觉、听觉和嗅觉联动,使聆听更具有深度与复杂性。

(二)听觉、视觉、动觉结合

小学音乐课除了欣赏课、唱歌课,有时还会穿插音乐综合课,大部分是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因为之前有论文研究小学音乐教材中唱歌课就占了百分之六十以上。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不仅仅只是在唱歌,还可以全身心投入到音乐课堂之中,运用视觉、听觉、动觉联动。

例如,人音版五年级唱歌课《编花篮》,在乐谱的下方有对应的伴奏乐器谱,这类唱歌课,教师在做教案时,可以写成以唱歌为主的综合课,听音频感受,教师示范学习完歌曲,最后练习对应的伴奏谱,还可以加入生活中编花篮的童谣配有的小动作,利用视、听、动觉联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经验。综合感受音频、伴奏乐器、童谣不同形象给乐曲带来全新的体验,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中的丰富情感。

四、结语

随着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人们对音乐教育重视不断加深,教师都在努力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可以借助“联觉”这一现象的突破口,搭建起学生与音乐之间的桥梁,拉进与音乐的距离。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教学中积累经验,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自信,努力创新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

猜你喜欢

联觉乐曲唱歌
遇见他们在唱歌
唱歌和本人一样不靠谱
你是联觉人吗
唱歌猪
父与子
你我脑中所映,是否同一月色?
悲伤的乐曲
一只大狼想唱歌
STORIES ABOUT FAMOUS PERSONS
练乐曲vs基础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