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训的道德意蕴及其创新发展
——以宋代《袁氏世范》为主要对象
2020-12-02杨峻岭
杨峻岭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广大家庭都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1]。中华民族历来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并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实践中,积淀形成了丰富而独具中国特色的家训文化。宋代是我国家训文化发展史上最繁荣的历史时期之一。其中承载的中华民族核心价值理念,蕴含的优秀道德教育内容、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宝贵精神财富。
一、宋代传统家训的道德价值
相对于其他时代的家训,宋代家训更加注重优良家风的培育及传承。其中蕴含的亲亲爱人、诚信为本、自强不息、孝老敬亲、廉洁公允的价值观念,对当前我国提升个人品德,培育家庭美德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是利于提升个体道德修养。重视对家庭成员个人品行教育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核心内容。宋代家训文化中关涉陶冶个人品性和涵育个体美德的内容尤为丰富。例如,在自身品性修养方面,宋代家训告诫子孙要常思君子慎独,所谓“殊不知人之耳目可掩,神之聪明不可掩”[2](P73);要时常反躬自省,即“能常悔往事之非,常悔前言之失……其贤德之进,所谓长日加益”[2](P75);要以诚信立身,强调“保家无异法,一念勿萌欺”[3](P206)。在与家人亲属交往时,教育子孙做到“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4](P19);与邻人朋友交往时则提出,修身向善,“不记人之过恶”,做到慎言、谦恭等,所谓“虽非至善,而亦不失于不善”[5](P446)。为了使家庭成员在个人品行方面实现知行合一,宋代家训总结出一套端蒙养正、严慈相济、言传身教、奖惩结合的科学教育方法。这些蕴含于宋代家训文化中的道德教育传统,直至今天仍然可以成为公民个体提升自身道德修养和建构家庭美德伦理的基本遵循。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好的家庭教育能够“把美好的道德观念从小就传递给孩子,引导他们有做人的气节和骨气,帮助他们形成美好的心灵”[1]。的确,这些美好的道德观念如果能在孩子幼年时期植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可以让孩子在日用不觉中养成美好的道德品性,利于家庭成员个体道德修养的改善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二是利于塑造良好家风。注重维护和构建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关系,营造和谐友好的家庭环境,也是宋代家训文化的重要内容。例如,宋代思想家司马光在其《家范》中就遵照儒家道德提出了一系列处理家庭成员关系的重要原则。在处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时,要求父母尊重子女,平等对待子女,多从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当父母言行出现过错时,子女要做到“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4](P79)。兄弟相处过程中,要求子女做到长幼有序、兄友弟恭,各自都承担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所谓“长者总持大纲,幼者分干细务,长必幼谋,幼必听长,各尽公心,自然无争”[2](P26);夫妻相处过程中,要求夫妻相敬如宾,夫和妻顺,即“夫和而义,妻柔而正”[4](P8);婆媳相处过程中,要求长辈要率先垂范,慈爱媳妇,媳妇要尊重婆婆,只有做到“姑慈而从,妇听则婉”[4](P9),才能使媳妇孝顺公婆如同父母,减少婆媳之间的争端;由于妯娌之间相处的过程中“轻于割恩,易于修怨”[2](P35),为了不致使彼此怨愤,提出妯娌之间做到:不于僻静处讥议他人,不妄听信背后之言。除此之外,为避免财产争端导致的家族破败,宋代许多家训中还明确提出,提前设立公平的遗嘱,以避免子女之间财产争端的发生,诸如“遗嘱之文,皆贤明之人为身后之虑,然亦须公平,乃可保家”[2](P55)。将日用寻常的家庭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写入家训,要求家庭成员行止有范、言谈有矩,实现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并逐渐积淀形成代代相传的优良家风、家教,是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鲜明特征。应当说,这些蕴含于传统家训文化中的尊重、平等、公正、担当、责任的治家理念,依然是新时代家庭美德伦理建设理应继承和弘扬的优秀民族道德传统。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广大家庭要积极传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递敬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团结邻里的观念”[1],努力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家庭美德伦理。
三是利于厚植爱国情感。习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6]。重视对子孙进行爱国教育也是宋代家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家训中爱国训诫,与中国历史上其他朝代家训文化中的爱国训诫一样,都是在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社会发展模式基础上,建立形成的“尽忠报国”的爱国教育模式。例如,宋代《石林家训》中曾经这样告诫子孙:“凡吾宗族昆弟子孙,穷经出仕者,当以尽忠报国而冀名纪于史,彰昭于无穷也”[5](P447),《诫子弟书》中说:“偶此多事,如有差使,尽心向前,不得避事。至于临难死节,亦是汝荣事;但存心尽公,神明亦自佑汝”[7](P141),《放翁家训》中的“念后世不可事伪国,苟富贵,以辱先人”[8](P126)以及《示儿》诗中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著名诗篇,均是以尽忠报国的立意教育子孙后人的。宋代家训文化中的在子孙幼年时期就将“尽忠报国”的理念植入孩子内心世界的爱国训诫模式,对于新时代家庭、学校,乃至国家爱国主义教育依然具有借鉴意义。这种隐性的爱国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会随着子女年龄的增长、心智的成熟,慢慢从一种观念规范性爱国认知发展成为一种事实信念性爱国情感,并最终内化形成一种思想和行为习惯。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无论世事如何变迁,爱国教育始终都是家庭教育的主题,爱国教育的基础应该在家庭,爱国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应该是父母。倘若父母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在子女成长的不同阶段,能够有针对性将爱国教育与其他家庭教育内容有机融合起来,可以有效厚植子女的爱国情感,坚定爱国信念。
二、《袁氏世范》的道德价值内涵
《袁氏世范》被称为“《颜氏家训》之亚”,是宋代家训篇目中十分重要的文本。它立足于宋代社会的现实,通过对当时宋代社会复杂、真实的社会问题的深刻剖析,以精确而详尽的语言、敦厚而诚挚的立意,为后世子孙立身、处事、治家、睦亲,提出了许多合理的道德原则和道德劝诫。其内容分为“睦亲”“处己”“治家”三部分。其中蕴含的孝亲敬长、勤勉自强、反躬自省、平等待人等思想观念依然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伦理建设的基本内容。
1.《睦亲》篇
宋代家训《袁氏世范》“睦亲”篇中的内容主要涉及如何处理父母、兄弟、子侄、夫妇等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例如,《袁氏世范》提出,父子在家庭中应该相互尊重对方的人格和禀性,不必强求父子双方在思想和行为上保持绝对一致,所谓“贤者能自反,则无往而不善;不贤者不能自反,为人子多抱怨,为人父则多暴”[2](P9)。意思是说,父子双方如果都能善于反思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或相互之间关系,做到待人如己,就可以避免家庭中出现彼此责备、父子不和的情形。《袁氏世范》强调父母对子女应“爱念尤厚……有伤其子,则护之不顾其身”[2](P16),子女孝敬长辈则要做到诚心笃敬,所谓“人之孝行,根于诚笃”[2](P15);提出兄弟夫妇之间要在尊重的基础上和睦相处,诸如“兄弟、夫妇,亦各能以他人不及者喻之,则何患不友、恭、正、顺者哉”[2](P11);父母为子女议亲时,应切忌“不可贪其阀阅之高,资产之厚”[2](P50)。意思是说,父母为子女考虑婚姻大事的过程中,不要一味攀权附贵。从《袁氏世范》“睦亲篇”中处理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或道德规范中,我们发现,其中蕴含的尊重、平等、包容在内的诸多开明家庭教育理念与现代家庭美德伦理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的价值理念是一脉相承、相互契合的,表现出极强的历史传承性。
2.《处己》篇
《袁氏世范》“处己”篇是对后世子孙提升自身修养的忠告和教诲,内容涉及个人如何修身、处世和与人交往等。其一,在与人交往方面,告诫子孙要友善对待所有人,要亲君子而远小人,所谓“处富贵不宜骄傲,礼不可因人分轻重”,“世有无知之人……而因人之富贵贫贱设为高下等级”[2](P64),并提醒子女不要因继承父辈财产而在乡亲面前耍威风,这是有失君子风范的行为;先辈的荣耀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荣耀,“其间有欲以此骄傲乡曲,不亦羞而可怜哉!”[2](P64)其二,在为人处世方面,教育子孙要忠信、笃敬、公平、正直,以诚信立身。所谓“盖财物交加,不损人而益己,患难之际,不妨人而利己,所谓忠也。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事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礼貌卑下,言辞谦恭,所谓敬也”[2](P72)。其三,与人相处要劝人向善,与己相处要反躬自省,过必思改,所谓“勉人为善,谏人为恶,固是美事,先须自省”[2](P82)。此外,在教育方法上,主张用“谨其交游,虽不肖之事,习闻即熟,自能识破,必知愧而不为”[2](P97)的疏导方法对子女进行教育引导,以增强子女对不良行为的抵抗能力。《袁氏世范》“处己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事例将儒家自讼、自省的道德修习原则融入到家庭训诫之中,使其更易于后世子孙接纳,增强了家庭教育的实效。而且这些蕴含于《袁氏世范》中的友善、正直、诚信、反躬自省的待人处事之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友善、诚信价值理念以及平等、公正的现代家庭道德教育原则高度契合,依然是现代家庭成员为人处世过程中值得继承和遵循的宝贵经验。
3.《治家》篇
《袁氏世范》“治家”篇的论述内容主要涉及邻里之间如何相处,如何避免财产损失和财产纷争以及怎样保证家庭财产安全等。其一,为了保证家庭安全,要求子孙做到宅舍关防周密,避免盗窃发生;遇盗窃不可轻易追逐,避免被盗贼所伤;孩童上街不可携带金银,避免有人图财害命等;其二,如何对待家中佃户,提出由于家中衣食主要依赖于佃户的辛苦劳动,因此要求子孙要体恤家中佃户,视其为自己骨肉,“遇其有生育、婚嫁、营造、死亡,当厚賙之。耕耘之际,有所假贷,少收其息。水旱之年,察其所亏,早为除减”[2](P147-148)。其三,告诫子孙要与乡舍邻里和睦相处,不要随意侵害邻人的家庭利益,所谓“人有小儿,须常戒约,莫令与邻里损折果木之属;人养牛羊,须常看守,莫令与邻里踏践山地六种之属”[2](P151);倡导子孙热心社会公益,提出“乡人有纠率钱物以造桥、修路及打造渡航者,宜随力助之,不可谓舍财不见获福而不为”[2](P163-164)。总之,在治家层面,《袁氏世范》既强调对家族利益的积极维护,又重视对邻人、佃户利益的尊重,并鼓励子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些家庭道德教育理念同样也是我们现代家庭伦理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优秀传统家训道德价值的传承与发展路径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是道德建设的不竭源泉”[9]。中华传统家训文化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思想价值观念继承弘扬的基础上,形成的独具地方和家族特色,并对本宗族成员,甚至乡里邻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它们大都在家族血亲内产生,并以代际传承的方式流传开来。其中饱含的家庭美德传统既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道德精神遗产,也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家庭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继承和弘扬中国优秀家训文化中宝贵的道德精神财富,推动社会主义家庭伦理道德建设健康发展,也是新时代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是充分发挥各级地方政府社会教育主体作用。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目的在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民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现代文明家庭的建立营造风清气正、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建设现代新型文明家庭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全社会不同家庭、家族对优秀家训、家风文化自觉传承与发展,也需要各级地方政府主动承担起社会教育主体的社会责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号召,加大对地方优秀家训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组织与家庭联手共建,共同促进优秀家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诸如,设立家训文化传承和发展项目专项资金,用以发掘、保护地方家训文化资源,做好家训文化相关资料文献的整理和编纂工作,并推出相关系列研究成果;举办传承发展优秀家训文化系列活动,通过电影、电视、音乐、戏剧、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呈现形式,对传统家训中蕴含的优秀思想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发展;通过举办最美家庭、最美村民、最美市民等社会评选活动,为良好“家风”“民风”的形成营造优良的社会环境,推动地方经济、文化以及社会文明建设不断走向深入。
二是将传统家训文化的优秀内容有效融入家庭和学校教育。中国传统社会以家庭为基础的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相对于现代社会,传统中国社会的家庭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人才培养和人格塑造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风、家训也因此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独具特色的家庭教化模式。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宗族社会中的教化主体多为家族中德高望重的先贤长辈,被教化的对象则是宗族家庭中的子孙晚辈。进入现代社会后,尽管传统的家庭宗族教化模式日渐式微,但家庭依然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组织,并在青少年社会教化过程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广大家庭都要重言传、重身教,教知识、育品德,身体力行、耳濡目染,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1]。因此,传承和发展优秀家训文化,依旧应该首先从家庭教育做起,父母应该有意识地将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的优秀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的需要,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确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和道德价值判断标准。学校则应依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变化需要,有选择地将传统家训文化中的优秀内容编入教材,并以弘扬和传承优秀家训文化为主题,开展各类文体和社会实践活动,使青少年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亲身感受传统优秀家训文化的独特魅力,吸收传统家训文化的精华。
三是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传统优秀家训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载体作用。大众传媒是新时代党和政府联系沟通社会与民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手机、互联网、数字媒体等新媒体本身所具有的自由、开放和即时性特征,可以为传统家训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便捷、开放的互动交流平台。因此,各级地方政府和相关责任部门应主动运用报刊杂志、电台、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各类载体,特别是大数据分析技术支持下的网络数据平台,将传统家训文化中蕴含的优秀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灵活多样的方式有效融入家庭、学校和社会宣传教育之中,使民众在新媒体的强大互动作用的影响下,借助新媒体互动交流平台,在平等对话的文化氛围中实现自我教育,为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媒体宣传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