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情怀于课堂 培家国之素养

2020-12-01华婷

文存阅刊 2020年23期
关键词:立意家国情怀目标

华婷

摘要:教育部规划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实现立德树人作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其中,家国情怀目标应是历史学习的出发点和最高主旨。本文试图以部编教材《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为例,谈谈教师如何通过立意、目标、主题、情境等思考使家国情怀素养真正落地。

关键词:家国情怀;立意;目标;情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立德树人作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并规划了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为历史学科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价值。在五大核心素养中,家国情怀素养是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的的综合运用和提升,也是历史教学的最终归属,在五大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尤为突出。今年,本组老师以“同课异构”的方式针对部编教材进行了专项研讨工作,确定的课题为《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故本文以该课题为例,谈谈如何通过立意、目标、主题、情境等思考寄情怀于课堂,落实家国情怀素养。

一、确定主题,预设目标,明确家国情怀之方向

李惠军老师在《灵魂的追问——历史教师的视界、心界与历史教学的境界》一文中指出:“史贵有根,立德启智”“教贵有灵,怡情励志”“课贵有魂,形散神聚”。历史课的课魂首先是要确立一个能贯穿整堂课的教学主题。这个主题既能揭示知识背后的历史规律,又能彰显教师的底蕴和教育的智慧。如何确定本课的主题并根据主题预设教学目标呢?笔者立足于以下三点思考:

1.课标意识:钻研和把握《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2017版2020修订)》对家国情怀具体要求的表述共用了316个字,呈现6大方面的目标和要求。对此,課程培训专家徐蓝教授将这一课程目标组织为七个主题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视革命教育和红色教育;国家专权、海洋意识及爱国主义教育;重视法治教育;注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生态文明教育。可见家国情怀素养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对教学要求的高度性和深刻性。这些目标相互联系又有所侧重,旨在培养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的人生观国家观和世界观。所以,在一节课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唯有根据每课、每单元甚至单元之间的联系,有所侧重地渗透每一个或某几个方面的素养,再通过整个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才能全面落实完整的家国情怀素养。

2.课程意识:树立“大单元”和“大概念”和“主题”教学思想

北师大叶小兵教授提出了教学设计要有“大单元”和“大概念”意识。指出《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大单元”和“大概念”分为为三块:第一至第四单元中国古代史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第五至第八单元的“正确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斗争”;第九和十单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分析可见,中国古代史的脉络以古代王朝的更替和各个朝代的基本特征为线索,理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多元一体格局,引导学生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大概念”出发,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有了这样的单元整体思考,再去看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确定教学重点,从而服务于整体单元主线。单元的整体设计思考:基于学习内容和学习任务,构建新的、主题更明确的、更合适学生学习的教学路径,从而使学习任务更为明确、学习的主体内容更为突出,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学生意识:以生为本、教师主导

家国情怀的培养是师生间情感的沟通和共鸣的过程,也是知识内化、情感价值观升华的过程。教学理念上应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重点,立足于学生的情感基础、已有的知识能力储备、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只有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与激励下主动投入情感,自主建构和内化才能使学习心理过程向积极方面转化,进而实现人、家、国一体的情感共振。

从下表对比,分析出新课改下初高中历史有几个方面的不同:

知识方面:初中课程设置有五课,课标要求更细致微观,学生学完五课内容对两汉的基本史事已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高中课程设置只有一课,那就要求学生能在初中已学的内容上有更宏观的深层的理解。

能力与素养方面:初中课程要求多为“了解”“知道”“讲述”对历史形成初步的认识,高中则侧重“理解”“认识”“分析”,强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必备能力和核心素养。

可见,教师设计课程时在目标的构建上要注意初高中课程的不同与衔接,避免简单地重复,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增加深层探究和多元认知,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注意基础性和时代性,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贴近高中生的认知水平,落实五大核心素养。

基于上述三点的分析,教师将本课的家国情怀素养侧重为“能够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形成对中华民族认同感和正确的民族观,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确定主题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教学目标预设为:能够通过时间轴线梳理两汉发展脉络,运用秦朝疆域图和西汉疆域图明确秦汉疆域的四至并进行对比,理解两汉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历程中的贡献;能够运用表格整理及多元史料概括分析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及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重要史事的基础上,认识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能通过汉武帝、霍去病的事迹感受英雄人物对国家统一的贡献。重点为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难点为汉时期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二、整合内容、建构课堂,搭建家国情怀之框架

新教材呈现出“总体容量大,内容覆盖面广,知识点密度大,叙述过于浓缩”等特点。以本单元为例,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等几百万年跨度的历史。仅《西汉与东汉》一节课就出现了14个历史人物,8个年份,涉及30多个历史概念。教师如果沿袭传统课堂教学观念,一个个内容进行细致地分析讲授,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这就要求教师要立足课标,根据素养能力培养目标进行思考,对教材内容进行恰当地取舍和整合,避免内容与目标之间出现偏离,将教材的内容整合成教学的内容,形成师生共同探讨的问题。笔者在认真学习了徐蓝和叶小兵教师的新课改讲座后引发思考,按照两位专家的“大单元、大概念”“主题教学”的思路对教材进了整合。

本节课,教师落实的核心素养重点是“家国情怀——中华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确定的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以此为主题,教师分析两汉时期之所以为“巩固”这个阶段特征,是基于两汉四百年的历史从汉初的“求稳”到鼎盛时期的“求强”再到经历西汉末年东汉初年的衰落和动荡后的“求复兴”,层层递进凸显出来的。在此理解基础上,教师选定了教材中的关键知识汉初“文景之治”、汉武帝的措施、光武中兴三块内容,并对其整合构建为教学环节的三步骤。本课的整体设计如下图示。

教师在整合教材、建构课堂时应理顺教材——单元——课——目,即大单元——大概念——大主题——中主题——小主题的逻辑关系,基于学习任务、学习内容、学生原有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打破原有的知识框架,对教材内容进行大胆自主地取舍,建构有思维梯度的、新的更为明确、更适用于学生学习和探究的教学路径,从而使学习任务更明确,学生的主体作用更突出,更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是在课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教学任务的较好途径之一。

三、设置情景,多元史料,深化家国情怀之内涵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版)》强调: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景化,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方案》要求教师在主题引领下利用多元史料,设置有启发性、探索性、能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业水平和学科素养。历史教学课堂有效有魂需要创设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深入历史现场,在凸显教学立意和主题的教学活动中体验、渗透和培养家国情怀。

1.巧设首尾,相互呼应

围绕主题“两汉——巩固一統”,在本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呈现了两则材料1.几幅图片“汉服”“汉族”“汉字”,设问“我们为何以‘汉自称?”;2.史料阅读。教师试图从贴近学生认知的情境入手引发学生思考,进而通过史料阅读让学生了解“汉族形成于汉代”“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为本课的家国情怀素养落点打下铺垫。

本课的结尾,教师在师生探究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呈现一首小诗已呼应导入“汉代是我国多元民族融合的非常重要时期”。通过全班诵读诗歌的形式,不难预见学生朗诵时饱含深情、热血澎湃的场景。诗歌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汉代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程中起到的巩固作用,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自然生成,实现情感的升华和家国情怀素养的落地。

2.漫画图示,直观形象

在进行“推恩令”的历史概念解释时,教师运用图、表和史书记载三种不同的材料,意在通过图表直观表现出推恩令实施前后的各诸侯国数量和管理方式的变化,引导学生理解推恩令含义。通过史料阅读及问题设置,学生得出“间接委婉;能赢得诸侯国内部的支持,阻力小,不费一兵一卒”,高明的做法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进而巩固统一。设置了图表和《汉书》的史料,既生动形象的表达了“推恩令”的概念,又直观理解其作用,引导学生体会汉武帝的政治智慧及其为巩固统一做出的贡献。

3. 联系生活,激趣增智

汉武帝巩固统一的经济措施概念多,是教学难点。教师从经济最浅显的表现“赚钱”入手,将武帝的四个措施归纳为“抓钱(货币)”“抓最赚钱的——盐铁官营”“抓住能赚钱的——均输平准”“抓会赚钱的——抑制工商业”。同时在教学细节处设计了:“请仔细观察五铢钱和秦半两的区别?你知道为什么如此设计吗?牢盆是用来做什么的?均输和平准有什么不同?”等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重视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认识到封建经济的发展是巩固统一的坚实基础,培养经济基础决定上册建筑的唯物史观。

4.贯通时空,纵横关联

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反映在武帝对疆域的扩张上。这个问题的探究使用地图情景加以探究是最有效的方式。“时空观念既是学生认识过去,感知历史人物事件的必要,前提又是理解历史变迁,把握历史和现实联系的框架性认知依托”。教师呈现图一和学生一起阅读教材完成黄色格子里的学习内容,了解汉武帝对外扩张过程中的“两位大将、三次战争、河西四郡”的史事,贴近学生的认知发展区,提高了学生获取地图信息能力,培养“空间观念”,进一步体会“巩固”的深刻内涵。

在这一环节,教师还通过秦汉疆域地图对比,设问1.指出秦汉两朝疆域的四至。2.加以对比,你能从中发现什么不同,深刻的感受是什么?让学生体会国学家钱穆先生的“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的结论。教师也穿插讲授了霍去病的故事,霍去病“匈奴未定,无以为家”的名言引导学生体会国人顺应统一的努力和中国统一的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积极有为的人格养成,培养为国家的富强努力的国家观和价值观。

综上,在家国情怀培育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设置生动的情景设置和多元的史料运用,营造具有人文性和浸润性的历史现场,创设富含思维品质的探究和实践活动,并综合运用四大核心素养将学生的思维激活,才能引导学生体验、思辨和认知,感悟其精神内涵,在师生思维碰撞中实现价值引领和家国情怀的培养。

钱穆先生说:“故欲其国民对国家有深厚的认识,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深厚的认识。欲其国民对国家当前有真实之改进,必先使其国民对国家以往历史有真实之了解。”家国情怀的培养,不是生硬的口号,也不是强行植入的标签和数据。它的落地需要历史教师贴近学生的情怀教育触点,在教学设计中将情怀融于教学立意和目标、教学主线建构、情景创设和史料运用等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进行整体考量和设计,建构真实的、细腻的、有情怀的课堂。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学习过程的层层推进和家国情怀落地的润物无声、水到渠成。

参考文献:

[1]徐蓝.解读统编高中历史新教材,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J].历史教育,2019(08).

[2]张永谦.理解诉求 直面问题 有的放矢——以《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单元教学为例[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0(02):38-44.

[3]吕准能.贯通时空 勾连图文 感知历史——以高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为例优化时空观念[J].中学历史教学,2018(07):24-26.

[4]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猜你喜欢

立意家国情怀目标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说“立意”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把握题意 求深求新
论新材料作文讲评课的三个环节
把作文教学的根深扎进阅读教学的沃土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