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院校专业型学生社团课程化研究

2020-12-01刘爱君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业型第二课堂医学院校

倪 杨,刘爱君

(济宁医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学生社团活动,大力促进学生社团发展;切实加强对学生社团管理,引导学生社团健康发展[1]。专业型学生社团是由一批大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根据共同兴趣爱好,依托相关专业学科组建而成的学习型组织[2-4]。医学院校的专业型学生社团以培养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已成为医学教育“第二课堂”的重要载体。然而,由于政策、环境和定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专业型学生社团存在整体运行方案缺失、活动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和成效考核评价机制不全等一系列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团的健康发展和育人功能的发挥[4]。

近年来,有学者提出高校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新举措,认为高校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有助于解决学生社团发展中诸多问题[5-6]。社团活动课程化建设是指将社团活动纳入高校选修课程管理体系,社团建设在遵循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规定的同时,通过专业教师针对学生社团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并有组织地从事相关的科研、竞赛和实践活动。曹娟[7]、肖小琼等[8]、朱五一[9]等学者对社团课程化的组织管理、内容设置、活动开展、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研究。然而,目前鲜有研究对医学院校专业型社团的课程化问题进行专门探讨。本文拟考察课程化对医学生专业型社团发展的现实意义,分析课程化的总体目标,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医学院校专业型社团课程化的基本思路。

1 医学院校专业型社团课程化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很多高校进行了大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的探索, 通过将社团活动进行规范化建设实施和管理,解决了以往大学生社团在运行中存在的诸多棘手问题。课程化建设对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团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课程化有助于优化医学生的课程体系

医学院校的课程建设中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理论和实践脱节以及课程内容缺少衔接等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10]。课程化为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提供了契机,有助于实现课堂知识与课外实践的有效衔接。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课程化是为实现特定的教育目标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课程标准、授课计划等诸多方面实施过程的总和,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两种类型[10]。医学生所学的专业大都实践性较强,需要医学院校依托课堂教学积极开展教学模式的改革。社团活动的课程化属于活动课程的范畴,它是对医学生学科课程的必要补充,有助于医学院校打通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的壁垒,产生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的协同效应。通过建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融合的有机课程体系,可以更加体现医学院校的办学特色和培养目标。

1.2 课程化有助于提高专业型社团活动的专业化水平

医学院校的专业型社团区别于其他文娱性社团的重要特征是其浓厚的医学专业背景。依托医学相关专业的社团活动在提升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专业型社团普遍存在日常活动的专业性不高、社团活动形式缺乏创新等问题[3]。通过课程化,可以使专业教师成为指导社团活动的中心力量,从而改变社团活动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自我考量”状态。社团成员在专业教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开展活动,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了解本专业的研究前沿和热点话题。课程化还可以促进学生将课堂教学所学的专业知识与实操经验结合起来,满足医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需求,从而激发医学生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

1.3 课程化有助于加强专业型社团的规范化管理

课程化是医学类社团活动规范化的重要手段与体现。鉴于医学生专业型社团组织水平不足、活动形式缺乏和搭载平台狭小等问题[11-12],课程化建设可以将社团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通过设置序列化的活动主题,使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更加规范。学校层面的政策保障、考核制度以及监督手段有助于增强学生和教师对社团活动的重视程度,激发社团组织者和成员的主动性。在社团活动的管理方面,课程化建设也可以将全校学生社团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统筹规划社团活动,更加有效地整合学校资源,保障医学类社团朝着科学、健康和有序的方向发展。

2 医学院校专业型社团课程化的总体目标

专业型社团的课程化旨在将第一课堂教育与相关学生社团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医学学科知识的转化与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医学院校相关部门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特点,通过科学的设计和规划,将学生社团活动纳入学校的整体课程教学体系,使医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科学研究、创新创业和教学实践等社团活动,从而使社团活动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区别于其他院校和专业的是,具备良好的医生职业道德教育是合格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医学院校需要开拓德育新思路,培养兼备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人才。因此,良好医德医风的培养也应该纳入课程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以此引导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医学类高校可以将医德教育有机地融入第二课堂建设活动中,通过开展学术竞赛、技能培训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丰富医德素养教育的内容[13]。依托课程化的系统学习和实践,可以使医学生真正认同和接受作为一名未来的医者所肩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 医学类学生社团活动课程化的实施路径

医学生专业社团的课程化既是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尝试,也是推动学生社团创新发展的有益探索。近年来,济宁医学院引入学分制和课程化的理念,努力实现社团活动的科学化、系统化和制度化,在专业型社团建设方面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其中,心理健康协会、爱牙协会和医药营销社团等多个学生社团荣获省市级表彰,曾获得山东省“十佳心理社团”和“优秀大学生科技社团”等称号,并多次在全国性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中获奖。结合课程化的总体目标并借鉴相关的实践经验,医学类专业型社团的课程化建设可采取下列基本思路:

3.1 实行学分制社团认定标准

医学类学生社团只有像其他课程一样,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团活动的有序性和规范性。医学院校应在保证医学专业特长的基础上均衡发展的同时,更加明确社团活动换算学分的要求和流程,保证社团选修课程的质量。例如,根据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13],我校成立了“第二课堂成绩单” 制度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及时制订了负责“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实施方案,各学院成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实施工作组,制定实施细则和认定程序及办法,将学生第二课堂活动成绩纳入毕业学分管理。原则上,三年制专业不低于4学分,四年制专业不低于6学分,五年制专业不低于8学分,达到最低学分要求方可具备毕业资格。学校配套了相应的学分认定模块,包括“科研创新”模块、“社会实践”模块、“创业实践”模块与“竞赛”模块,并制定了详细的学分计量方法,使不同类型的第二课堂活动可记录、可测量。学分制管理可为课程化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有助于课程化的顺利推行。

3.2 明确学生社团的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

学生社团课程化建设在内容组成上应着力实现科学化与明细化。一般说来,课程应该由理论知识、社团实践两部分组成,两部分的课时比重可设置为6∶4,课程周期为12或者24个学时,每门课程为1或2个学分。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应要求指导教师在授课之前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时分配和考核要求等。以《医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为例,其教学过程可设计搜集就业信息、简历撰写、面试技巧与求职礼仪等内容,见表1。该课程内容紧扣医学人才培养的宗旨和目标,可以很好地满足医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需求,有助于社团活动的专业化和规范化。

表1 《医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

3.3 规范社团课程化的实践环节

在课程化的建设中,应注重课程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有机统一。在规范社团课程的内容体系的同时,根据医学生的专业背景设计更具有个性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的社团活动。通过专业类实践活动,将社团活动与医学生的专业知识、职业道德教育等内容融为一体。以我校医药营销专业的“精诚创业团队”为例,该团队依托所属学院的课程实训中心,对市场营销的策划、供应、物流、销售和保险等各个环节进行模拟。社团成员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演练,主要内容包括拟定项目计划、进行市场调查、整理调查数据、协作完成项目、成果展示与评定以及经验总结等环节。学院还组织该社团成立创新创业工作坊,安排专业人士参与学生社团建设的全过程,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基于以上的实施路径,我院“精诚创业团队”在校级、省市级、国家级的创新创业及营销类大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2017年获得“社科奖”全国高校营销大赛“一等奖”,2018年和2019年连续获得该赛事的“三等奖”,并在2016年全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2018年山东省“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3.4 建立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

课程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和多个层次,需要在制度、人员及经费等方面给予充分的保障。为此,应协调教务处、校团委、院系和学生工作处等部门合作育人的机制理清不同部门间的关系和任务,建立起一整套科学有效的保障体系。例如,我校成立了领导小组落实“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由分管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任组长,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党委学生工作部(处)、教务处、科研处、校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各学院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负责实施方案的制订,统筹教育教学资源,监督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教务系统具体负责课程学分的认定、考核等工作,协调课堂教学与社团课程之间的关系,规范学生社团课程的内容体系。学工系统则重点负责社团实践课程内容,管理社团成员的招募、保障社团活动开展的时间和场地,建立标准健全精细化的社团组织和运作机制。统筹有力、分工明确和责权清晰的机制才能从根本上保障社团课程化的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4 结语

医学院校的专业性社团是医学生开阔知识视野、培养专业兴趣、提高专业技能和医德医风教育的重要平台。本文结合高校社团活动课程化的相关研究以及专业性社团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课程化入手推进医学院校专业性学生社团建设。课程化有助于优化

医学生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性社团活动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加强专业性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对医学生的专业学习和社团建设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结合课程化的主要目标,医学生专业性社团课程化可采取以下基本思路:①实行学分制社团认定标准;②明确学生社团的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③规范社团课程化的实践环节;④建立完善的统筹协调机制。总之,课程化建设是新形势下医学类学生社团改革发展的重要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猜你喜欢

专业型第二课堂医学院校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方法探析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关于医学院校医用英语教学的几点思考
分析创新专业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专业型硕士研究生数学课程设置
DSK—1500CT专业型直喷烟机
医学院校中小组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实践
促进医学院校青年教师成长的探索与实践